APP下载

针刀结合康复技术分期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9-07-13孙明子李戎剑李灵灵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8期
关键词:针刀临床研究

孙明子 李戎剑 李灵灵

【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针刀治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分期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

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及康复技术分期治疗等常规治疗模式, 研究组在康复技术分期治疗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生理机能(PF)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BP、RP、PF评分均有显著提升, 而研究组BP评分(87.49±5.63)、RP评分(87.37±5.41)、PF评分(86.78±5.3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8±5.65)、(80.26±5.23)、(81.55±5.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刀治疗法与康复技术分期治疗的结合, 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腕关节疼痛症状, 对上肢运动功能具有较好改善作用, 可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针刀;康复技术;分期治疗;临床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107

肩手综合征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上肢功能疾病, 多由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脑梗等因素所引发, 发病后患者多伴有腕关节、肩关节痉挛、疼痛等症状, 病情严重时可造成上肢骨关节、肌肉变形、萎缩等, 对患者正常生理运动机能造成严重影响。故临床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应严格遵照早发现、早治疗的诊疗思路, 尽可能减少此病对患者上肢功能造成的不可逆损伤[1]。因此, 为分析应用针刀结合康复技术分期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所具有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 特开展本次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治疗的12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60例。对照组中,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41~65岁, 平均年龄(53.08±5.42)岁, 病程2~5个月, 平均病程(3.48±1.08)个月。研究组中,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43~62岁, 平均年龄(52.57±6.31)岁, 病程1~5个月, 平均病程(3.17±0.9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及康复技术分期治疗等常规治疗模式:①针灸:患者取仰卧位, 选取患侧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肩髃及肩髎等穴施针, 留针30 min后, 撤针结束治疗, 1次/d;②推拿:对患者肩关节、腕关节、针灸穴位等处采用点按、揉滚等方式进行推拿按摩, 20 min/次, 1次/d;③康復技术分期治疗:指导患者双手交叉进行上举运动或患者取仰卧位进行上举抓举训练, 开展肩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有效活动指关节、腕关节等处, 40 min/次, 1次/d。

研究组在康复技术分期治疗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刀治疗:根据不同治疗点如小圆肌、冈上肌等选取舒适体位, 其后对治疗局部消毒铺巾, 实施治疗。治疗时需沿肌纤维平行方向进行治疗, 避开治疗点周边神经组织, 针刀可做摆法, 但不要碰到骨头。1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①临床症状指标包括VAS评分, 判定腕关节及肩关节疼痛程度, 评分为0~10分, 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FMA评分, 以此判定上肢运动功能, 得分与运动功能呈正比;Barthel指数评分, 通过Barthel指数评分判定生活自理能力, 得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好。②生活质量评分采用36项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进行判定, 对患者BP、RP及PF进行测评, 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BP、RP、PF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BP、RP、PF评分均有显著提升, 而研究组BP评分(87.49±5.63)、RP评分(87.37±5.41)、PF评分(86.78±5.3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8±5.65)、(80.26±5.23)、(81.55±5.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作为临床中具有一定发病率的上肢功能疾病, 且脑卒中患者较为常见, 发病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腕关节胀痛, 且随着病情进展, 逐步影响上肢肌肉、神经组织, 造成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严重症状, 严重影响患肢生理功能, 为患者生活造成诸多不便[2, 3]。传统治疗中, 多采取康复训练的方式, 减少患者上肢功能损伤, 但治疗效果有限, 需配合物理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 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 且研究组改善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BP、RP、PF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BP、RP、PF评分均有显著提升, 而研究组BP评分(87.49±5.63)、RP评分(87.37±5.41)、PF评分(86.78±5.3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8±5.65)、(80.26±5.23)、(81.55±5.2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针刀治疗的应用, 对患者患肢疼痛、水肿等症状均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其作为创新性物理疗法, 可对患者肌肉纤维起到较好的松解作用, 缓解肌肉痉挛症状, 并通过治疗中对治疗点周边神经组织的有效刺激, 对患肢神经功能异常症状进行调节、治疗, 降低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几率。而康复技术分期治疗模式的结合, 可在针刀治疗基础上, 通过对患者肩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及肌肉组织的训练, 增加上肢各部分肌肉、韧带稳定性及弹性, 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刺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减少此疾病带来的不可逆损伤, 从而实现对患者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5, 6]。

综上所述, 针刀治疗法与康复技术分期治疗的结合, 可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腕关节疼痛症状, 对上肢运动功能具有较好改善作用, 可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施加林, 鲁俊玲.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18, 40(11):33-35.

[2] 梁建义.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包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 9(20):12-14.

[3] 王英英, 赵娟, 张宁. 中医护理技术在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8, 25(7):17-19.

[4] 胡辉. 针刀结合康复技术分期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2):99-101.

[5] 李彦瑶. 针刀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7.

[6] 孫建兵, 冉传生, 毛小运, 等. 神经本体感觉促进技术结合小针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 33(4):407-409.

[收稿日期:2018-12-13]

猜你喜欢

针刀临床研究
小小针刀疗效大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针刀行业健康发展,规范适应证做“抓手”
碳酸氢钠溶液关节腔持续冲洗治疗痛风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