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9-07-09梁艳梅

陕西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筋骨强力椎动脉

王 洋,王 妞,梁艳梅

河南省省立医院疼痛科(郑州 450019)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为椎动脉遭受动力性及机械性压迫或刺激等致使血管弯曲、狭窄,进而引发椎-基底动脉血供不足所致综合征[1-2]。相关统计资料表明,CSA发病率可达17.3%左右,在颈椎病总发生率中约占10%~15%,仅低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极大[3-5]。中医在CSA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中医将CSA归类于“痹症”等范畴,认为静脉阻塞致使筋脉失养、营卫失和,气血瘀滞受阻造成眩晕[6-8]。目前,临床针对CSA治疗尚缺乏统一标准,多采取针灸推拿、手法、理疗、牵引及药物等予以干预[9-10]。强力定眩片为临床治疗CSA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祛风止痛、滋补肝肾、活血化瘀、息肝风平肝阳功效,取得了一定效果;“筋骨调衡”手法是于“筋骨力学平衡”及“筋骨整体观”中西医理论基础上,综合CSA病因及病机特征制定的针对性推拿手法,可调节颈部结构紊乱及颈部软组织张力,促使椎动脉血流畅通。但目前关于强力定眩片与“筋骨调衡”手法在CSA中联合应用价值的报道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38例CSA患者,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的应用效果。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CSA患者76例,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龄36~72岁,平均(54.16±12.23)岁;病程:5.1~16.4个月,平均(10.58±3.23)个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54.51±12.70)岁,病程(10.83±3.49)年;研究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3.81±11.67)岁,病程(10.33±3.0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CSA诊断标准[11];主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过敏体质及对研究药物具有过敏史者;并发其他颈椎病变者;并发血液系统重度病变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致眩晕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采取强力定眩片(国药准字Z61020139),口服1.75 g/次,3次/d。

2.2 研究组:采取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强力定眩片用量、用法同对照组;“筋骨调衡”手法:①松筋:掌根或拇指揉按病变脊柱节段周边软组织约2 min,拇指弹拨以上病变处压痛点或者条索硬结物(“筋结”)约3 min,重点揉按前中、后斜角肌和枕后小肌群,揉按力度自轻至重,患者略感酸胀即可;②拔伸:采取仰卧位间隙拔伸法,取平卧位,操作者站于患者头端,以一手食指及拇指顶托病变脊柱节段椎板旁,一手托于下颌处,将颈部向上略微托起,使其与水平方向呈约15°~20°夹角,向头端拔伸,着力点为棘突间,约持续20 s,后放松10 s,逐渐上下移动椎间隙,重复操作10次,主要节段:3~6节颈椎间隙;③整骨:取平卧位,头部略微后伸,操作者站于其头端,一手拇指顶按第2颈椎关节突,一手掌托下颌,将颈椎逐渐用力向头端拔伸,并于拔伸基础上,将颈椎旋转到阻力极限处,随后作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约3°~5°常规推扳力)快速扳动动作,拇指顶按棘突,协调用力推按对侧,可听到弹响声或感到关节移位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1次/d。两组均治疗两周。

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依据王楚怀等《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12]对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予以评估,分值越高眩晕症状与功能改善效果越好;并依据评分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分值增高≥75%为临床治愈,增高≥50%为显效,增高≥25%为有效,增高不足25%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实施颈椎X线检查,测定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③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

结 果

1 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临床疗效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3.68%)(P<0.05),见表2。

3 颈椎X线检查结果 治疗前两组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较治疗前缩小,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3 两组颈椎X线检查结果比较(mm)

4 疾病复发率 治疗后6个月两组疾病复发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疾病复发率(10.53%)低于对照组(31.58%)(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疾病复发率比较[例(%)]

讨 论

现代医学针对CSA发病机制学说包括三种:①椎动脉遭受骨性压迫,致使血供减少;②颈交感神经遭受刺激后,致使椎动脉应变性痉挛,进而减少血流量;③上颈段软组织感受器受异常刺激,造成机体平衡与定向功能异常[13-14]。上述因素均可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增大血流阻力,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致使椎动脉血供减少而出现眩晕等症状。

中医对颈椎病认知广泛,CSA在中医中属“眩晕”、“风眩”、“冒眩”、“头眩”等范畴,《灵枢·口问》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医认为,CSA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气血亏虚、肝气不足致使肩颈疼痛及眩晕,其治疗应以活血行气、疏通筋脉等为原则[15]。强力定眩片为现代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天麻、杜仲叶、杜仲、野菊花及川芎等,其中天麻可减小脑血管阻力,增大脑血管血流量,适用于颈椎病变眩晕症状,且可增加心肌供氧量,对心肌产生一定保护功能;川芎可降压、避免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野菊花能镇痛抗炎、延缓细胞衰老;杜仲叶能强化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诸药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抑制血栓形成,改善CSA患者血液流变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强力定眩片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及颈椎X线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改善,加用“筋骨调衡”手法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各指标改善幅度更加明显,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采取强力定眩片及“筋骨调衡”手法治疗CSA可更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推拿手法治疗CSA目的为恢复颈椎内外源性平衡,原理在于松解头颈部痉挛肌肉、调整关节异常位置,以此使椎动脉处于最佳空间。CSA软组织病理因素主要为颈部相关肌群痉挛,颈部自后向前分别为督脉、膀胱经、小肠经及三焦经、胆经与大肠经和胃经、任脉等,颈部后方主要包括膀胱经、督脉等,由于“筋喜柔不喜刚”,因此采取按揉方式放松相关软组织,随后明确经脉中条索状、结节、痛点等阳性反应点,采取力量相对较重弹拨手法进行粘连松解处理,软化结节,以此发挥松筋功效。同时,CSA患者颈部存在明显发热感,如《素问》云:“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可调节相关经络经气,以此使气至病所发挥疗效。此外,CSA病理基础主要在于椎体失稳及椎动脉走行屈曲,头部缺氧缺血以致眩晕,因此第二步采取仰卧位颈椎拔伸手法,以此增大椎间隙,将扭曲于横突孔间椎动脉伸直,改善椎动脉血供状态,并确保失代偿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到有效调节,并恢复其代偿功能。同时,寰枢关节错缝为CSA重要骨性病理因素之一,此为正骨手法应用基石,而调整手法理论基础为:使“筋入槽、骨合缝”,故第三步实施仰卧位颈椎定位牵扳法,可使颈椎寰枢关节有序排列,对颈部椎体生物力学平衡予以重建,以此使机体气机条达、阴阳平衡、筋骨平衡及气血平衡,达到治疗CSA目的。另由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CSA还可减少疾病复发,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联合采取强力定眩片及“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缩小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提高治疗效果,且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利于改善预后效果。

猜你喜欢

筋骨强力椎动脉
芒种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筋骨 道德 温度
70年扶贫开发 脱贫攻坚持续强力推进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基于西门子840Dsl系统的数控强力刮齿加工软件开发
“强力后勤”入职记
文贵有“筋骨”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