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迟到的内疚

2019-06-22宁珍志

辽河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务处点儿李老师

宁珍志

转眼就过了阳光明媚的三月了,李林生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当然,这条信息也是同学转发给我的。对于李老师,何时调离沈阳师范大学,何时从省青年干部学院离休,又是何时返回故土营口,及至最后病逝、享年多少,我几乎一无所知。只是在每年一两度的同学聚会上,偶尔能听到关于李老师的只言片语。对于中文系七七、七八两届学生来说,边杖子的风沙,兴隆台的泥泞,三十三中的拥挤,已成为其求学生涯的物质背景和精神财富,或者说是那一代人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意象。而在此背景与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应该还有一笔浓重的色彩,那便是李林生老师,他长年穿着灰色人民服上衣与藏青色裤子,脚步匆匆,穿行于寝室与教室之间(学校简陋得老师没有办公室)。不是红绿,胜过红绿;若红,相像摇曳的旗帜;若绿,恰如春天的芳草地。

李老师教我们的是文艺理论,课堂上看不出来他善于言谈,说话的语气和节奏舒缓,板书飘逸、俊秀。更多的时候,与其说我在听他讲课,倒不如说我在欣赏他的粉笔书法。当时自己在院、系学生会和团委担当点儿宣传文字方面的工作,再加上学生们也办点儿《新绿》之类的油印文学刊物,所以有了和李老师接触的机会。一是李老师平易近人,二是个人总认为他有水平才能去求教啊。没想到,课下的李老师是那般循循善诱,知识层面如此广博。古典的、现代的、外国的,凡有关文学方面的作家与作品他几乎如数家珍。谈到兴奋处,李老师高度近视的镜片后面的双眸竟然炯炯有神地放出光彩,由此我加深了对眉飞色舞的理解。李老师自己也从事文学创作,写诗、写随笔(他曾经拿出厚厚的几沓《灯下漫笔》让我翻阅,遗憾的是我当时根本不懂它们是文学随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关于“唐人传奇”的研究,什么霍小玉、什么崔莺莺、李娃的,古典文学老师讲的我没有记住,倒是李老师讲授典型人物的旁征博引令我难以忘怀。后来才听到七六届的同学讲,李老师是自学成才的,不仅对文学与写作精通,尤其对音乐极其擅长,会拉小提琴,当过乐队指挥。难怪,课堂上的李老师借助于手势讲课,有时竟像在乐队面前操持指挥棒。

在与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我尝到了甜头,或者说是偏得。书能看得多些,老师的图书证可以多到借阅三五十本啊,而我就真的开阔了视野;书能看得精些,有李老师的悉心指教,虽然谈不上走捷径,起码能避免少走阅读弯路。直到这时,我才渐渐看到李老师眉宇间不时闪现出的忧郁。在崇尚知识重视学历的年月,而且是在经过“文革”之后的政治反弹,人的认知感应能力,社会的向度及心理价值定位,不能不会出现偏颇与狭隘。事物便可能从一级轻而易举跳向另一级,学历往往成为知识、成为资格的代名词。中文系又是感性的凝聚地,加之“文革”的硝烟还未彻底消散,历史的、文化的、现实的、人格的摩擦此消彼长。李老师身陷其中,眉宇间生长点儿忧郁或者其他什么情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李老师唯一一次对我讲系里的事,是他同某位老师就鲁讯研究的学术观点发生过争执,查找原文出处曾经精确到《鲁迅全集》的第几卷第多少页。我们谁都不怀疑李老师的超常记忆能力,他能把原文最初是结集在哪个单行本里娓娓道来。结果可想而知,那个老师不再较真,服气了。李老师叙述此事时面红耳赤,仿佛身在当时的境地,不吐不快吧。第一次看到李老师的激动,我有些惊讶。结果又可想而知,没有学历的,知识竟然这样广博与精确,招人妒嫉?不能说没有。一个人在遭受人性弱点包围的时候,有沉默者,有反抗者,二者都想突围,证明自己,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李老师大多是沉默的,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可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在锻炼中提高的。试想一下,由于学历的局囿,高校的一些学术会议每每得不到参加,也无法参与高校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学骨干、模范老师等等的闪亮光环,更是远离了李老师。一个知识者最大的痛,莫过于他人不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自己的知识无法无力在更多的渠道里展示。什么叫怀才不遇,和李老师相处,你能从中找到注解,也理解了李老师为什么对唐代诗人中王维、孟浩然的偏爱。

学校教务处曾就李老师的课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们实事求是地讲了。教务处的老师说,不能光说优点啊!说点儿不足,提点儿希望。我们几个同学相互望了望,也没有说出什么。我想了一下,说,李老师的课非常有广度,再有点儿深度就更好了。年少气盛的我,以当初的肤浅,满以为给李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希望”。殊不知,遭遇了十年动乱,相对而言,中文七七级的学生基础不算好,在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前,有许多盲点,甚至要从中国语言与文学的ABC学起,我们面临的最大任务是普及,而不是提高。何况李老师教授的文艺理论课,当时连个像样的教材都没有,只能凭老师自己的实力去感召征服学生。李老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为我们拓展了无限的知识空间,每课必列举大量的书目让我们广泛涉猎。我至今记得李老师的话: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一定要挑选名作家的代表作来读,有些精品也要精读。我的话不知教务处转告了李老师没有,反正再见到李老师,我总有些不好意思。而李老师,若无其事,仍旧对我教诲不止,并对我的诗歌爱好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人这一生,有些话说完了才知道去反思,才知道去后悔。后来,李老师把他自己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拿出来让我看,我确实很受启发,并对李老师说,我给你寄到《朝阳》去吧,那儿有我一个老师,他肯定喜欢这首诗。谁知诗稿寄出了两个月还没有消息,经多方打听,才晓得那位编刊物的老师不幸患病已经去世,邮给他的诗篇也不知道他转没转给别人,反正是无从查找了。问题并不在于这首诗发表与否,也不在于诗稿丢失与否,关键是在于应该及时向李老师解释清楚,说明原委。那时的我被校里校外等一些琐事折磨得一塌糊涂,根本就忽略了李老师的诗稿问题。尔后就是毕业,就是工作,就是结婚,就是生子,就是为一些世俗的和不世俗的事情奔波不已。

后来听说李老师的境况改善了许多,工作调转到省青年干部学院,还担当了学科的负责人,也评上了教授。未曾安顿的已经安顿过了,相貌的平实该和内心的平实吻合了。同在一座城市,毕业后的我却未能和李老师谋上一面,这是心的距离。待我猛然醒悟,该去看看他时——李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离开了我们。

李老师是在春天里逝世的,他的博学,他的多才,他的执著,他的勤奋,他的与人为善,他的诲人不倦,都将化作无数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原野——他曾經教过的一茬又一茬学生们的心田。我内心隐隐的不安与悲伤,但愿能成长为一种感恩的勇气:向李老师表示谢意并致歉意,为我青年时代的浅薄与无知,也为我今后人生成长的丰硕与豁达。

猜你喜欢

教务处点儿李老师
春天不应该做点儿什么吗?
该得奖的李老师
宠物难伺候
好处费
再晚点儿
高中教务处工作信息化管理经验略谈
学校教务处在推动学校变化方面的探索
想浮起来?得动点儿脑筋!
想浮起来?得动点儿脑筋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