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编教材的回忆性散文教学建议

2019-06-18贾龙弟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体散文教材

贾龙弟

(平湖市黄姑实验学校,浙江 平湖 314203)

无论是以前的人教版教材,还是现在的统编教材,散文始终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主导文类,所以,教好散文对改善和促进整个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而回忆性散文在初中统编教材散文选文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并且就其本身而言,散文中回忆的价值更在于它以巨大的真实性展示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的某个瞬间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1]学生阅读回忆性散文,可以分享作者这种回忆带来的“特有的生命体验和情绪状态”,这是教学其他散文所没有的。因此,重视和发掘回忆性散文独有的教育教学价值,教好回忆性散文,显得尤为重要。

统编教材在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方法方面有了更多的规定动作,让我们在“教什么”和“怎么教”方面有了更多的凭借。本文基于对统编教材中回忆性散文编排的梳理,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利用好统编教材教好回忆性散文。

一、对统编教材回忆性散文的梳理

1.关于“回忆性散文”的限定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回忆性散文主要是从叙述方式和内容上加以定义的,它该属于哪一类呢?当我们把回忆和散文放在一起考察时,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散文品类都与回忆挂钩牵连。就其可能性和充分性而言,回忆仅与记述、抒情散文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2]也就是说,除了议论性散文之外,其他两类散文或多或少都带有回忆的性质。回忆与散文却是撕扯不开的。极而言之,没有回忆,就没有散文;没有纯粹的回忆,也不成其为散文。[3]虽然如此,在从统编教材中选择确定回忆性散文的时候,我们还是以写人叙事的回忆性散文为主,并且根据王荣生教授的“分流”建议,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比较清楚,已形成相应读法的,皆宜从“散文”中分化出来而专门对待。[4]我们剔除了“传记”,因为虽然它也有一些回忆性叙事散文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文体,已经“比较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晰地梳理和分析。

2.回忆性散文编排概况

在上面的限定之下,我们筛选统编教材,发现回忆性散文共入选11篇。从表1可知,回忆性散文集中分布在七八年级,其中七年级上册2篇,下册4篇,八年级上册4篇,下册1篇,九年级没有编入,因为九年级更多选入了小说、诗歌、戏剧。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是鲁迅,共3篇,其他作家史铁生、萧红、杨绛、张中行、朱德、朱自清、汪曾祺、吴伯箫各1篇。

表1 统编教材回忆性散文编排一览表

二、统编教材回忆性散文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一)遵循课内阅读、写作和名著阅读一体化教学规律

从表1还可以看到,除了“语言要连贯”和“学习仿写”侧重于整体写作能力之外,以写人叙事为主的课内阅读板块的语文要素,与写作板块的知识和能力基本是一致性的。“学会记事”和“怎样选材”侧重在叙事上;“写人要抓住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和“抓住细节”侧重在写人上;而最后的“学习写小传”基本就是写人叙事的综合。而在课外阅读板块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之后,编排的是《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延续性,而在强调对细节的品读的《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之后,安排的是《骆驼祥子》名著阅读,用圈点和批注的方法去细读文本细节,也都是相一致的。这样的编排是符合统编教材课内阅读、写作和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编排理念的。

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和《朝花夕拾》联系起来,用一篇带一部进行阅读,自然打通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可以利用这篇课文的“积累拓展五”: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目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二)遵循语文要素的联系与渐进的教学规律

统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清晰可见,在“教什么”上让一线教师更具操作性。这些语文要素主要体现在“单元导语”中,参见表2。

由表2可知,语文要素的分布呈现出的联系与渐进的规律。具体表现为七年级主要训练朗读、默读和精读、略读等一般语文能力,淡化文体要求,也就是说主要还是利用回忆性散文来进行一般语文能力的训练,回忆性散文基本上是服务于单元整体的语文要素学习的。所以,这些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就要把握轻重,一般是初步感受回忆性散文文体特点,重点凸显单元一般语文能力的训练,坚持“一课一得”,切不可喧宾夺主。

统编教材从八年级开始侧重文体训练,所以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编者就明确提出了“回忆性散文”的概念,并且在这一册的第四单元中把“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作为了单元要求,其实就是对以往各类散文的学习做一个回顾,在比较中加深对散文类型的认识,形成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所以,从联系和渐进的规律出发,八年级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就需要在七年级回忆性散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要懂得回顾经验,懂得比较,懂得强化文体,形成回忆性散文阅读的方法策略。

表2 统编教材回忆性散文“语文要素”一览表

总的来说,语文要素的呈现是从一般阅读方法到文体教学,从七年级的初步感受文体特点,到八年级的文体确认,经历了一个从零碎到统整的过程,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我们要遵循这样的编排规律展开教学。

(三)遵循“三性合一”的教学规律

从表2可以看到,语文要素既关注作为散文这一体式的共性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同时又关注回忆性散文独有的个性化的散文阅读方法策略,最后又具体落实到“这一篇”散文的阅读方法策略,即散文共性、回忆性散文个性和“这一篇”个性,我们暂且称之为“三性合一”,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

1.散文共性

46例患者当中,其中14例患者经过了1~2个周期的治疗,17例患者经过了3~6个周期的治疗,15例患者经过了7~12个周期的治疗;其中2例因为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在第4d的时候就将剂量减少到了500 mg,7 d以后停止用药。通过治疗,没有出现完全缓解的病例,有3例患者病情部分缓解,病情进展患者26例,病情稳定患者17例,缓解率为6.52%,疾病控制率为43.48%。

关于“散文”阅读的共性,参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可见表3。

阅读散文,需要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而要走进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处,除了细细品读作者个性化的言语形式,别无他法。阅读散文就是要训练学生的细读功夫。在“单元设置”上,我们看到七下用两个单元来专门训练“精读”能力,学习具体的“精读”能力,包括“字斟句酌”“熟读精思”“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等,其实,我们会发现,这些精读能力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在渗透,“从标题、细节、语言和对话中读出情感”“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训练精读能力,读出精妙所在”等在“单元导读”和“研讨与练习”中随处可见。即使在训练“略读”的回忆性散文中,也不会放弃“精读”的方法。比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思考探究”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出来做品析。”这一练习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含义丰富的句子”进行精读。事实上,在所有这些课文的“研讨与练习”中,都有有关“语言品读”的题目,也都有体认作者情思的题目。这是由散文这一文体的阅读共性所决定的。在教学时,必须要关注散文阅读的共性,在散文无特征的境遇下,努力寻找和教给学生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表3 散文阅读教学内容和方法一览表

2.回忆性散文的个性

在关注散文的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要关注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渐进教学,我们有必要梳理统编教材关于回忆性散文的知识编排。关于“回忆性散文”这个概念以及叙述视角的特点,初步提出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课后的“思考探究”第二大题中,“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这是练习的题干部分,在指出这篇课文特点的同时,其实也指出了“回忆性散文”文体知识,即两种叙述视角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妙处。接下来的三个小题,分别如下:

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三个小题紧紧围绕文章的“叙述视角”,引导学生体会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两个叙述视角的不同以及表达的情感。

而正式的提出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要求“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并在《藤野先生》的“思考探究”第一大题中指出“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而在本册书的第四单元“不同类型的散文”教学中,又再次选入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并在“研讨与练习”中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回忆性散文叙述视角与情感表达的特点。“思考探究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设计意图就是要学生关注回忆性散文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叙述视角,引导学生“就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父子双方境遇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而在“积累拓展”的第五题:“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站在“写作时的我”的位置观照“当时的我”的行为,理解作者的自悔心理。

在回忆性散文中,“现在的我”还常常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浓墨重彩地用细节展示使自己愧怍的原因,或者为自己后来的愧怍蓄势。[5]这里的“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就是在“为自己后来的愧怍蓄势”。回忆性散文,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而后者对回忆性散文来说尤为可贵,就《朝花夕拾》而言,因为现时视角的存在,为重现的“朝花”增添了情感的深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意蕴。[6]这也是作为回忆性散文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现在的我’的‘再感受’是作者通过多种方式有意地表现出来的。”而这种“有意地表现”往往表现为“浓墨重彩地用细节展示”。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回忆性散文的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教材编者在“研讨与练习”中已经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我们暂且简称其为“再感受”。

3.“这一篇”散文的个性

回忆性散文的文本个性主要表现为文本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情思,从言语形式表达言语内容的角度来说,更加需要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语言,从读言到读人。为了便于比较,在教学中把握文本个性,我们从“情感”和“语言风格”两方面进行了梳理,具体参见表4。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情感的共同性和丰富性

在写作对象上,回忆性散文往往是写人为普通人,甚至是小人物,写事往往是日常琐事,写物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之物,经过岁月的净化,作者往往对这些过往的人事景物有更丰富更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平常事,发掘平淡生活的独特价值。

表4 统编教材回忆性散文情感和语言风格一览表

从表4我们还可以看到,“怀念”是所有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共性。但回忆性散文的情感又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除了“怀念”之外,还有回望往昔的感激、尊敬、愧疚、自责、遗憾等复杂的情感。而且很多回忆性散文中的情感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往往可以梳理出一条作者的情感线索,比如《秋天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灯笼》等。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在教学时予以关注。

除了情感之外,很多回忆性散文往往表达对自我的反思,对经历的人事景物进行深度思考,有深刻的人生体验。

(2)关注语言风格的共同性和多样性

所选的11篇回忆性散文,语言风格多样,但都体现作者鲜明的语言个性。

从作家性别来看,萧红和杨绛两位女作者的文字更显细腻,具有女性的温婉敏感。

除了鲁迅的《藤野先生》之外,其他散文总体风格上都偏淡,教参上往往以“平和”“自然”“平静”“质朴”“朴素”“简洁”等描述,这也是有人把它称为“老年人的文体”[7]的原因。因为作家以“欣赏情绪”观照记忆,被它观照过的情绪记忆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浸泡在了审美的情绪中,具有了某种神圣的意味。[8]这个时候作家的情感表达必然是平和的、蕴藉的,是一种“平静的叙述”,而不再是张扬的、激情四溢的。时间让情感慢慢沉淀,最终自然朴素地呈现出来。所以,这种平静中往往蕴含着更加感人的力量。《秋天的怀念》《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的母亲》等都是如此,在教学时必须要关注这样的特点。

总之,统编教材对回忆性散文进行了精心编排,我们在教学时既要把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又要研究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从而真正发挥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文体散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