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名师的十二字要诀

2019-06-17缪徐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超越领悟认识

缪徐

摘要:“识名师、择名师、悟名师、超名师”是学习名师的十二字要诀。在明晰十二字具体含义的同时,还要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识名师是基础,择名师是前提,悟名师是关键,超名师是归宿。

关键词:认识;选择;领悟;超越;学习名师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B-0074-03

名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引领作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名师如何引领,教师(指有志于专业发展的教师,下同)如何学习,很多人一直都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以及行动上的迷惘。本文拟就“如何学名师”这一话题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识名师

名师,顾名思义,是指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教師。表面上看,理解名师的内涵十分简单,其实不然。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中,笔者就曾听到过这样的观点:特级教师是名师,正高级教师是名师,会写论文的教师是名师,基本功比赛或优课评比获得过大奖的教师是名师……这些观点不能说是错误的,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化片面为全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对“名师”的认识。

从“名”的范围看。名师可以分为学校名师、县(区)名师、地(市)名师、省(区市)名师、全国性名师等几种类型。一般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在省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把他们视为省级或地(市)级名师。什么样的名师才能算得上国家级名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只有一些模糊的界定:去年,中国教育学会等6家单位联合推选过一批“当代教育名家”,入选的教师可视为国家级名师;国家有一个“万人名师计划”,入选教师可以视为国家级名师;此外,一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的教师也可以视为国家级名师,如,于漪、李吉林、斯霞、于永正、魏书生等。

从“名”的理由看。有的名师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做得好,有的名师是因为课堂教学效果好,有的名师是因为论文产量多、质量高,有的名师是因为教学比赛成绩显著,有的名师是因为学术报告深受欢迎,有的名师则是因为各方面都很突出。这样,名师也就有了班主任名师、教学业绩名师、论文写作名师、教学比赛名师、学术指导名师等多种不同的分类。至于只在某一方面出色、其他方面相对较弱的名师,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这里暂不做讨论。

从“名”的时间看。有的名师,在成名之前十分拼搏,成名之后依然奋斗不止,成就非凡(像前文所提到的于漪、李吉林等全国名师),这些名师“名”的持续时间很长,属于“经久性”名师。有些名师,成名之前百般努力,成名之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些名师“名”的时间短,姑且称之为“短时性”名师。

三个角度看下来,我们对名师就有了一个相对全方位的认识。

二、择名师

识名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名师分类排队,而是为了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名师做铺垫、打基础。笔者以为,教师在名师群体中选择学习对象(师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应性。选择名师,要注意名师水准和自己专业发展水准的对应性,并非层次越高越好。对于工作刚起步的教师而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夯实教育教学的基本功,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常规,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选择校内名师作为自己的师傅,以帮助自己解决工作的入门问题。对于专业发展已经有所起色的教师而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这一阶段,可以选择省级或市级名师作为自己的师傅,以帮助自己走出发展的“平台期”。对于专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准的教师(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而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风格的形成以及教学思想的提炼。这一阶段,可以选择国家级名师或高校相关导师作为自己的师傅,以帮助自己攀登专业发展的高峰。提出对应性的要求,不是说处于发展阶段的教师不能够接受“越级指导”(比如刚工作的老师也可以接受市级甚至省级名师各种形式的指导),而是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学习应该精力相对集中,方向有所侧重。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踩实专业发展的每一步。

二是针对性。名师群体中有全能型的名师,但占比不多。很大一部分名师都是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有专攻的人。因此在选择名师时,我们要针对自己专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寻找相应的名师,用名师某些方面的智慧给自己补弱、补缺。如,班主任工作较弱的教师,可以选择向班主任名师学习;科研能力弱的教师,可以向科研型名师学习;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弱的教师,可以向赛课名师学习。

三是融合性。选择名师,要尽可能选择专业发展水准高且又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经久性”名师。因为,跟着这样的名师,你受到的鼓励将远远多于指责,你受到的引领将远远多于驱使。当然,接受名师适当的批评,为名师分担一部分工作,也是正常不过的事。对于有志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而言,应该从内心尊重名师,学会和名师相处,做一个低调谦逊的徒弟。要相信这句话:师徒相融,力量无穷。

三、悟名师

提到学习名师,有不少人会想到这些学习途径:观看名师教学实录,下载名师教学设计,浏览名师教学论文,聆听名师专题讲座……不可否认,这些途径是学习名师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上述学习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借鉴的阶段,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的。笔者以为,学名师的关键不是仿名师,而是读名师、悟名师。

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要做到四悟。第一,悟教学的立意:教学目标是指向知识技能,还是指向能力素养?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资源是如何整合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归还学生的体验权、思考权、话语权、生成权?第二,悟教学的主线:课堂教学展开的线索是怎么设计的?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新颖的教学情境、学科的思想方法、日常的生活体验,还是学科的特有活动?第三,悟教学的活动:教学活动是串联在教学主线上的珍珠,教学活动如何在紧扣主线的同时又能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第四,悟教学的细节:从教学语言到教学课件,从教学情境到教学板书,名师是如何精雕细琢的?搞清了上述问题,你才算是取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真经。

学习名师的论文写作,也要做到四悟。第一,悟文章的立意:是着重理论,还是着眼实际?是秉承传统,还是力图创新?文章的立意可能有高下之分,但没有优劣之别,那些实践层面看似立意不高但却干货满满的文章,依然会对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第二,悟文章的结构:大标题能否统领小标题?小标题之间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这两个方面存有缺失,那就是文章的结构出了问题。第三,悟文章素材:所用素材能否佐證文章的论点?素材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一般来说,自己的素材更有说服力。素材是陈旧的还是新鲜的?一般来说,新素材好于老素材。第四,悟行文方式:引经据典有何技巧?叙事行文有何特色?遣词造句有何风格?等等。解决了上述问题,你才算是学到了名师论文写作的本领。

四、超名师

学名师,如果不寻求超越,那只能生活在名师的影子里,终身都难以走出,这可不是学名师的初衷。

超越顶级名师难,我们可以超越那些校级、区级、地级乃至省级名师。全面超越某一位名师难,我们可以选择在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实现超越。在阅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时候,笔者留意到了南通市下属县区的一位初中数学老师。通过了解得知,他原本在一所乡镇中学工作,有着浓厚的论文写作兴趣和较好的论文写作基础。大约七八年前,他加盟了某初中数学特级教师的名师工作室,跟随名师开展各种教学研修活动。前不久,笔者又一次在人大复印资料上看到了他被转载的文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上网查看了他们师徒二人近几年来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篇目,这一查竟然有了一个重大发现:目前,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师傅。查看别人之余再反观自己,笔者忽然发现,所带的工作室成员中,有几位成员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研究业绩早已超出了我这位师傅。

超越名师的路径在哪里?在于领悟、变化和创新。领悟了名师的思想,领悟了学科的本质,领悟了教育的真谛,你就有了变化的底气,你就有了创新的动力,你就有可能进入“胜于蓝”的境界。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The recipe for learning from famous teachers is “gain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famous teachers, selecting famous teachers, perceiving and comprehending famous teachers, and transcending famous teachers”. Having clarifi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cipe, we should untangl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understanding is the basis, selection is the premise, perceiving and comprehending is the key, and transcending is the destination.

Key words: understanding; selection; perceiving and comprehending; learning from famous teachers

猜你喜欢

超越领悟认识
多么痛的领悟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