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用“语文”的方式思考

2019-06-17周振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学科特点思维品质语文教学

周振芳

摘要:学科教学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学科教学同时也发展着学生的思维。语文学科的思维有其学科性质决定了的一些特点,那就是灵活、具体、生长和开放。语文教学要体现这些特点,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的方式思考,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学科特点;思维品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9094(2019)05B-0033-03

思维活动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思维要求和思维方式。语文学科的思维有其学科性质决定了的一些特点。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教会学生在“语文”上思考,用“语文”方式去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因语文学习而更具丰富性。

一、灵活而非机械,要关注思维的第三“元”

非此即彼的、不注意变通的、“一根筋”的思维方式在语文学习上常常会碰壁,有时还会闹出笑话。如,一位学生用“窃窃私语”造句,造的句子是:“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时候要窃窃私语。”问其缘由,答曰:“因为我們经常说,我们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所以……”是啊!既然不能“大声喧哗”,那就应该是“窃窃私语”了,这在逻辑上也说得过去。但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认可这样的“逻辑”,这样的“推演”会显得机械、呆板、幼稚、可笑,是无法成立的。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后有个问题:“小骆驼如果再遇到小红马,会怎么说呢?”一位学生的答案是:“别看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很难看,但它有用处,陷在沙子里拔得出来。”这答案看起来让人觉得怪怪的,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呢?原来它是有依据的,因为课文写道: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怎么拔得出来呢”的意思是“拔不出来”,由“拔不出来”推演到它的另一面是“拔得出来”,这思维不可谓不严密。但语文学科不能这样思考,这样的思考变得不“语文”了。语文思维是一种模糊的大体的思维,不能走到非“开”即“关”的事物两端,而应该像电风扇档位那样,调到一个合宜的位置,给人舒适的感觉。语文学习要注意思维的“柔软性”和模糊性,要把所领会到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懂得变通的学生写出的答案就自然多了:“别看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很难看,但它自有用处,在沙子里行走,不会陷进去。”“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不然在沙漠里就寸步难行了。”“别看我们的脚掌又大又厚,我们还得感谢它呢!不然我们怎么成为沙漠之舟呢?”种种答案,不一而足。这灵活多样的表达,正反映了语文学习上思维活动的丰富和生动。语文学习需要这样富有弹性的、具有包容性的思维,因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对象纷繁复杂。语文学习更多地靠感受,而感受是无法用标准去划分,用逻辑去推演的。语文学习必须注意到思维活动的第三“元”,要学会灵活和变通,唯有思维的灵活和变通,才有语言的丰富和精彩。

二、具体而非抽象,要关注道之存在之“器”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文”是装载意义的器具,这是“文”工具性的一面。但“文”有其独立的价值,它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同样一个“道”装载在不同的“文”的器具里面,“道”也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材上有篇课文《落花生》。课文写花生外表不好看,埋在地里,默默无闻,但是很有用。苏教版教材《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写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两篇课文似乎都说明了“不要光看外表是否好看,而要看是否有用”的道理。但两篇课文所写内容不同,所说明的道理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至少不可能是完成相同的一回事——读了两篇课文,我们会获得不同的“道理感受”。这些细微差别,无法也无须用文字来区分,只能结合各自所写内容,让“道理”得到细分,在感受上产生细微差别就可以了。在这里,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立的价值,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代替另一篇课文的学习。这与数理学科的学习不同。“一只苹果加一只苹果”形成的“1+1=2”与“一只香蕉加一只香蕉”“一只梨加一只梨”形成的“1+1=2”是完全相同的。“1+1=2”统领了好多事件,“1+1=2”是抽象的结果,抽象使思维活动卸下“外包装”走向更高更远之处。在这里,苹果、香蕉、梨等事物是理解“1+1=2”的拐棍,学会之后可以把它扔掉。做了“一只苹果加一只苹果”的题目,就无须再做“一只香蕉加一只香蕉”“一只梨加一只梨”的题目了。而语文中的“1+1=2”必须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才有意义,不然会成为一具空壳。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具体的“这一个”,要研读文本,熟悉文本,把文本一起带着走,这才算真正学到了语文,才算有了语文学习的收获。如,学完反映人物品质的课文之后,一般要用相关的词语或短句揭示人物的品质: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廉颇“知错就改”、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些关于人物品质的词语或短句,是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研读语言文字之后自然得出的结果。而不应该本末倒置,离开文本理解对人物贴上标签,并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诸葛亮神机妙算”与“草船借箭的故事”,哪一个对学生更具语文学科的意义?显然是后者。因为它是具体的、丰富的、有内容的,通过抽象的过程可以得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转化,得出的结论才算有了背景,有了内涵,有了价值,才具备语文学习的学科特征。

三、生长而非固定,要关注举一后面的“三”

一位老师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第一天写“一”,第二天写“二”,第三天写“三”。第四天,当学生看到老师写“竖”“横折”两个笔画时,已经知道写“四”了——尽管老师当天准备教学的是“口”字。这是一则小幽默,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人能够根据“已有”预见“未有”,人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因为人是会思维的动物,思维表征为不断地生长和展开,思维指向未知(还未知道的)的世界。这种能力人所独有,且与生俱来,并应当在学习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的情况在平时也能见到,如新学了一篇课文,当天的回家作业是“抄写词语两遍”,第一次是这样,第二次是这样,第三次是这样……多次下来之后,当新学了一篇课文后,学生就知道当天的回家作业是什么了,有的预先利用空余时间先做了起来。可以说,有这种意识的学生是聪明的,因为他们不停留在“已有”的状态,而是在不断地展开,不断地预见,不断地发现。对于文本的理解也要有这样的“展开”能力。事实上,文本为这样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文本中有不少可以“展开”的地方:所写内容包含着未写的内容;所写内容预示着未写的内容;所写内容可以延伸出未写的内容。教学中,要找到内容的“生长点”,让学生“加”出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生长力、扩展力。如,《拉萨的天空》有一句:“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有……,……显得……”的结构再写一句,让学生的思維在语言之树上得以生长和展开。

根据“已有”推进“未有”,或许人工智能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且可以比人做得更好。但人工智能无法像人一样适当偏离“程序”的轨道,实现“破规律”的自由创造。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展开还要突出创造性。要知道,那“举一反三”中的“三”是基于“一”“二”基础上的突破,而非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趋同和模仿。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创造。如,《鸟岛》最后一节:“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老师问学生:“为什么没人有去碰鸟蛋?”学生的答案一般按照文本的意思和结构展开:“因为鸟是人类的朋友。”“因为鸟对人类有好处,我们不能伤害它们。”“因为鸟是有益动物,我们要保护它们。”一学生反向思考:“如果大家去碰鸟蛋,那这里还会成为鸟岛吗?鸟岛上将会看不见一只鸟。”这样的答案更具思维的生长力,应当给予鼓励。

四、开放而非封闭,要关注语文之树的“根”

有这样一个改病句题目:“经过努力拼搏,夺得了拔河比赛第一名。”病因是句子缺少了成分。不少学生看出了这一病因,然后给句子加上了“我”“小明”“小刚”等词语,变成:“经过努力拼搏,我(小明、小刚)夺得了拔河比赛第一名。”这答案从语言上看是正确的,但从事理上看是错误的,因为单个的人无法进行拔河比赛。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缺少必要的生活常识,或者说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脱节了。

语文学习关联着生活中的事理。语文学习不能只在语言的范围内打转,还必须与具体的事物打交道,这事物包括生活经验、各种知识和常识。虽然其他学科的知识也与生活相关,不可能有独立于生活之外的“纯粹”知识,但语文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生活的味道。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就是语文,“口语交际”就是专门用来训练这方面能力的。

知识的底盘越宽,语文学习的背景越大,语文学习中思维活动展开的可能性就越大。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人情世故,全在语文范围之内。“语文”之前无须加“大”字,语文本身必然是“大”的。语文之“大”,需要打开语文大门学语文,联系世间万物学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枯竭,语文学习既缺原料供给,又无服务对象,成为空中楼阁。必须把语文学习的根须伸向各个知识领域,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枝叶繁茂,结出甜美的果实。如,学习《水上飞机》后,让学生想想,还可以设计什么类型的水上飞机。学生写出“海上清洁机”“海上捕鱼机”“海上运输机”等答案,并列举了各自的作用,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和认知侧重点。再如,拼音“zcs”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春蚕吐丝图(蚕丝形状如“s”),问学生:“蚕丝像什么?”生:“蛇。”生:“面条。”生:“马路。”生:“2。”一生纠正:“是倒写的2。”生:“半个8。”把蚕丝比作什么,需要生活经验、各种知识的支撑。知识经验越是丰富,思考的路子越是开阔,想出来的比喻句越是精彩。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The disciplinary teaching is inseparable from thinking and it also helps students develop their thinking ability. The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disciplin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flexibility, concreteness, growth and opening. Therefore, Chinese teaching needs to embody these features so that students can learn to think in the “Chinese” wa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thinking.

Key words: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 thinking quality; Chinese teaching

猜你喜欢

学科特点思维品质语文教学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基础化学学科特点及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现状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