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型人才工作室制模式实践教学研究

2019-06-17余庆华王晓颖曹传扬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

余庆华 王晓颖 曹传扬

内容摘要:媒介融合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对高等院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呈现倒逼之势。新时代下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为传媒教学指出了前进明路。本文在分析传媒人才的教学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媒型人才以及突出教学问题做了简要概括,通过把工作室制与传媒教学结合,希望探索出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接社会人才需求与就业要求。

关键词:工作室制 传媒教育 全媒型人才

新的时代下,尤其信息传播方式变更急速时代,媒体有单一型变成复合型、全媒型,相应的媒体人素质也应由单一型转向全媒型。但是,我们的媒体课程与教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传媒人才的教学培养现状是:1.理论与实践课程不平衡;2.实践课程设备落后;3.学生专业方向间缺少交集;4.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职业需求断层。媒体融合打破专业间固有屏障,高校要想培养出一大批全媒型人才,在课程安排上也必须从“全”字说起,理论教学是基础,采、写、摄、录、编实践课程也要一应俱全,符合融媒体特质的各种新媒体端课程也要安排入内。课程不论是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不小的挑战,每学期的课表课程是有标准的,加入新媒体学习课程势必会减少甚至取消其它课程,时间上没有保障,更何谈老师讲明白,学生听得懂,顾此失彼,难以权衡。所以说,理论课程不能少,实践课程如何学,新媒体怎么融,是当今传媒教学中的最大难题。由此,作为高校这个专业的老师,应更多去探索。我们在这个方面,更多的是探索全媒型人才工作室制模式实践教学。

一.工作室制与传媒教学

(一)传媒教学中“工作室制”的内涵

“工作室制”作为西方艺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一,是由20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作坊式”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成立伊始,就以强化“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中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结合的工作室制式的教学方式,影响着现代设计教育”。

“工作室制”为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平台。“工作室制”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强调实践性。媒体融合下的多种新媒体平台也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下不仅要融会贯通地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还需要创造性地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编辑制作。工作室制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工作室为平台,全媒型行业人才作为导师之一,传授更为实际的理论经验,对课程的实行起到指导作用,校内导师提供理论系统的学科知识架构,使行业的前沿项目能够有效落实到课程实践中,进而提高效率,做出成效,充分利用大学生赛事平台,在参与赛事活动中检验项目成果,逐步对接就业需求。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1.教学目标。培养全媒型新闻工作者,使大学生逐步建立互联网思维,放眼整个大的传播环境去思考,处理问题,勇于提出质疑。使大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全媒体”业务技能与复合型知识结构。在工作室制下,学会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从中锻炼采、写、摄、录、编的实践能力。工作室制要结合学校定位,实现高校的精英化教育,对于地方高校,主要培养中端全媒型人才为主,主要满足省市级全媒型人才的需求,对接市场需要,使学生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具备就业创业的过硬的自身专业修养与媒介素养。

2.课程设定。在理论课上,传统的具有理论基础的课程需要保留,如新闻史,艺术概论,电影史等;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方法论的课程也应当继续学习,如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等;理论课的学习有助于思维的提升,使看待問题有不同的出发点,因此,影视批评类似的课程也是要的。除此之外,媒介融合下的新型岗位需求,如数据新闻记者、动画编辑、互动社交编辑等岗位,给理论课程注入活力,新媒体UGC(用户生成内容)评论等课程也加入到课表之中。

3.实践形式。“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使用“网络”“节点”以及“连接”三个核心术语来解释学习创建的过程,强调学习在于建立知识节点的意义关联以优化完善自身知识网络,认为学习在本质上就是建立连接”。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高校学生与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具体项目、岗位需求之间建立联系,连接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建立与不同节点之间的连接,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与思维网络。在互联网的媒介融合新时代,工作室制能够带来更加开放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

工作室制以导师引领与团队协作为基本的实践形式。导师又分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校内导师需要更加注重理论在实践课程的基础引导作用,为学生进行及时的答疑解惑,推动实践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校外导师则是在工作室建立之初,具体行业选拔的符合全媒型标准的人才进行任职。学校就与企业进行对接,签订合作计划以及迎合时代要求所要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的项目,及时投入到学校的实践课程中去。

在团队协作中也是学生相互融合,联系更加密切的过程。媒介融合的经验说明没有一种媒体是单打独斗,置身事外就能够长盛不衰的,全媒型人才也一样,全媒型在掌握多种本领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学习态度,不仅在项目涉及各类型工作上下功夫,还要寻找自身兴趣点,使自己做到广而精,在成员间相互的学习与磨合中发挥出更大团队力量。团队成员的人数最好进行有效的控制,工作室项目中工作岗位的需求要大于成员人数,使成员有身兼数职的选择空间,多栖发展,提早适应传媒行业的岗位身兼数职的要求。

工作室制的教学实践形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校外导师能够及时的将前沿的资讯传达给学生,更为行之有效的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课堂体验,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考虑到校外导师的工作量与时间协调,即便不能做到事无巨细的课堂教学,但也能够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指出通往就业岗位的方向,减少高校传媒领域学生的迷茫,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养成逐步探索的思维意识。

4.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由过程考核与期末学习总结两部分组成,过程考核占比40%,期末学习总结占比60%。过程考核由校内外两位导师根据学生实践课堂上对项目的具体操作进行分数界定,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各占比20%。期末学习总结以纸质稿,电子稿两种形式上交给校外导师进行批阅,纸质稿留作存档。期末学习总结不同与以往的心得体会,而是要把每节课导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再谈自己对本节学习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本着每节课一篇的要求,在学期末组成与课时标准相应数量的一篇总汇期末学习总结。

二.“工作室制”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内涵式发展,缓解教育矛盾

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化矛盾在时代激变中愈发突出,自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来,包括传媒专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钟秉林指出“缓解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从内部出发,改变培养人才的模式,努力培养出全媒型人才,全媒型人才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明确培养目标,有利于指导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

(二)轉变培养模式,引领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扭转着体制机制的革新。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由向持到相融,报纸大亨也纷纷转型寻求庇护,固步自封只会使自身深陷泥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只能在沉默中死亡。新媒体技术带来传媒行业的巨大变革,倒逼高等传媒教育改革和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只有迎势而上,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转变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全媒型传媒人才在时代潮流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性、能动性、主动性,引领媒介融合的形式与轨迹,扭转局势,避免传媒领域的教育教学模式长期处于不稳定激变的探索中。

(三)打破学科界限,适应就业需要

工作室制不是单纯一门学科的实践课程,其中包含了传媒领域的方方面面,使以媒介为学科划分的界限变得模糊。媒介融合背景下,各种媒介平台相互交融,需要全媒型的传媒人才,也意味着传媒领域的学科不再是掌握一门就能够寻找到对口专业,从而解决就业问题的。打破学科界限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从高校角度出发在培养传媒人才切实可行的必然趋势。

“人挪活,树挪死”,通过“工作室制”培养全媒型人才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媒介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调整其培养模式,提高我院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最终达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媒型人才达到引领媒介融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宏斌.“对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炼成之道的思考[J].新闻前哨,2018(10):10.

2.刘娅.高校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变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7(02):91.

3.杨颖.探讨如何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工作者[J].传媒论坛,2018,1(17):62.

4.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7:71.

5.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3

【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校级教研课题地方高校中端全媒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0211201854阶段性成果);省教育厅课题:面向基层新闻传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线后期成果】

(作者介绍:余庆华,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晓颖、曹传扬,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
高职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工作室教学模式
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环艺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
“Common Room”从理念到形式的建立发展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