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实”与“求美”辩证统一

2019-06-14张树芳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忠实辩证统一翻译

张树芳

摘要:中国传统译论主张“忠实”,固许渊冲提出“求美”翻译观之后引起热议,认为有弃真求美的嫌疑。本文一方面从理论上阐述“求美”翻译观的含义,另一方面以《草房子》为体例,针对构成小说声音元素的声音描述和拟声词,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研究其翻译,正本清源,挖掘“忠实”的两层含义,即“忠实”原文内容和“忠实”原文意义,以及“求美”的内涵,从而指出“忠实”与“求美”在翻译中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声音元素;辩证统一;翻译

从忠实原文到出神入化再到追求译文美,我国传统译论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21世纪初,许渊冲“求美”翻译观提出伊始,便引起热议,反对的声音主要是来自传统译论追求“忠实”一派。然而,从理论角度分析,“求美”翻译观与传统译论一脉相承。经典读物《草房子》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展开叙述,以声音描述和拟声词构成的声音元素为作品大大增色。从声音元素的翻译实践角度分析,“求美”是建立在“忠实”基础上的翻译高标准,是对“忠实”原文意义和对音形意之美的竭力追求,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一、许氏翻译观的提出

我国古代译家主张翻译要“案本而传”,即使“依实出华”,也应“趣不乖本”(罗新璋,1984)[1]18。严复的“信达雅”也强调“忠实”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傅雷有“翻译似临画,所求在于神似”(傅雷,2014)[2]11一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钟书,1984)[1]696。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翻译理论逐渐达到在忠实基础上不断出“神”入“化”的境界。本世纪初,许渊冲提出:“为了求真而牺牲美,得不偿失,但译文比原文美,失真倒可以说以得补失,甚至所得大于所失”(许渊冲,2000)[3]及“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充分利用译语中最好的表达方式”(许渊冲,2000)[3],这在译界引起热议,有学者认为,许氏有为“求美”而放弃“忠实”的嫌疑;“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置原语形式于不顾,就等于“取消了原作的艺术魅力”(宋学智,2000)[5]50,也有学者认为发挥译语优势是不科学的提法。

二、许氏翻译观与传统译论的辩证统一

追本溯源,许渊冲1981年提出“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文的优势,可以当作文学翻译的标准”的论断,指出“忠实于原文内容”的重要性和首要性,并提出要“发挥译文的优势”,这也是“求美”论的最初想法。后来提出“真是必要條件,美是充分条件”,也承认了“忠实”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正式提出“求美”的翻译标准(许渊冲,2000)[3]。这与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神似”论和“化境”说一脉相承。20世纪以来,“语言学革新”进一步稳固许渊冲“发挥译语语言优势”,使译文胜过原文,而不再是一味传达意义,更是创造意义(郑海凌:2002)[6]44。海德格尔曾说,读者是带着“前结构”进入文本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人发挥能动性去理解文本,寻求文本意义,这样文本对每个读者来说,产生的意义必然会超越文本所表现的意义(董务刚,2001)[7]66。“文本所表现的意义”也即文本字面意思,并非一定是原文真正的意义和思想,译文可以通过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创造机会体现原文真正意义。

三、许氏译论的“求美”标准

许氏译论在传统译论基础上取得重要突破,认为“求真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求美是文学翻译的高标准(许渊冲,2000)[3]”,其中“真”即“忠实”,“美”即翻译要发挥译语语言优势去“求美”,“求美”包括求“意美,音美,形美”,“在‘三美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2003)[4]。尽管“三美”是许氏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翻译标准,由于散文翻译比诗歌翻译相对灵活,不妨将许氏文学翻译标准作此理解:“忠实”、“意美”、“音美”、“形美”,四者依次排列,达到的标准越多,译文越美;要尽量“忠实”于原文信息即原文内容,“意美”即在忠实于原文意义和思想的基础上表达原文意义之美,“音美”即音韵美,“形美”即词句结构之美,其中“音美”和“形美”可以适当调整顺序。

四、《草房子》声音元素的翻译

声音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元素,飨以读者生动直观的阅读体验。《草房子》声音元素通过声音描述和拟声词构成。

(一)声音描述的翻译

作家通过声音描述为读者提供听觉享受,在译文中,有直译原文描述,如“呼鸡唤狗声,喊孩子归家声”,译为“intermitted the sound of people calling their chickens and dogs and kids to go home”,都将原文的声音描述再现于译文中,不损耗原文内容和原文意义,还能再现原文的“意美”;也意译并深化原文为英语对应拟声词,如:“白杨在大风里鸣响”译为“white poplars rustled in the strong wind”,“鸣响”译为“rustle”,将“白杨在大风”中发出的声音译为对应拟声词。拟声词本身在意、音和形上兼具美的特征,因而译文将原文所描述声音的意义进一步深化,达到了“忠实”和“求美”的所有标准。

(二)拟声词的翻译

拟声词本身在声音描述中可以展现声音形象与美感,英汉拟声词发音并不一致,《草房子》中有用拟声词对声音进行描摹,并翻译为相应的拟声词,如,“几只鸡…小声地,咯咯咯地叫着”,“咯咯咯”译为“crow and cluck”,用译语拟声词再现原文的拟声词,原文使用汉语叠词,体现了汉语独特的音形意之美,译语虽没有叠词,但连用发音为/k/的两个拟声词押头韵以得补失,既忠实原文意义,又达到了译语的音形意之美;通过意译和浅化对汉语中的拟声词进行描述性解释,如:“台下一片叽叽喳喳”,其中“叽叽喳喳”译为“talking”,原文的拟声词通过描述性解释翻译出来,由于没有对应拟声词,译文忠实原文意义,却不得不放弃对原文内容的忠实;减译削弱拟声词的存在,如:“两盏汽油灯打足了气,‘噗噗噗地燃烧着”,译为“two gas lamps were fully filled and burning”。显然,拟声词表达的声音由于翻译的无力对应而在译文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从篇章翻译来看,如果这样的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原文的美难以呈现在相应的译文中,这是译者应该竭力避免的。

五、结语

尽管译者可以不同程度发挥语言的优势,采用不同翻译方法达到“忠实”和“求美”的翻译标准,但译者仍要尽量发挥译语优势,扬译语之长,深化原文意义,使译文更优。在文学叙事中,不可能所有声音都使用拟声词,有的译文忠实内容就不能忠实意义,译者还应放眼全文,适当取舍,最大程度地使译文顺应读者的审美习惯,实现“真”“美”译文。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4.

[2]傅雷.翻译似临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03).

[4]许渊冲.文学翻译的心路历程[J].中国翻译,2003(04).

[5]宋学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兼评“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06).

[6]郑海凌.解读“优势竞赛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42-45.

[7]董务刚.从哲学解释学理论看优势竞赛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65-67.

猜你喜欢

忠实辩证统一翻译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信息保真
平面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思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