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风琴曲《京剧脸谱》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2019-06-11马骊骊

北方音乐 2019年5期
关键词:手风琴

【摘要】李遇秋的手风琴曲《京剧脸谱》是中西合璧的创作成果。但中国元素更加显著,其显著性一方面在于其标题和内容方面,另一方面在于音乐技法层面。

【关键词】手风琴;李遇秋;《京剧脸谱》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李遇秋的《京剧脸谱》是一首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手风琴曲,该曲被公认为成功的将京剧元素融进手风琴音乐中经典作品,这不仅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手风琴音乐的创作,确实是“一个很有益的(中西合璧)艺术实践”。本文就其中的民族音乐做一梳理。

这首独奏手风琴曲《京剧脸谱》是李遇秋于1984年参观无锡惠山泥人厂的泥塑工艺品包括京剧脸谱后有感而作,是《惠山泥人印象》组曲之第四首乐曲。该曲犹如在给你讲一个个京剧故事,因此音乐结构不是采用西方那些典型的曲式而是采用较为自由的多段体结构来展开。该曲起始部分(即第一乐段的1到14小节)是一段花脸唱腔[1],要求要庄严的演奏。“脸谱”是京剧中的化装方法,用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来表现人物脸部的表情和肌肉以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这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人物的道德品质。音乐不如视觉表现手段那么形象,因此,《京剧脸谱》主要是通过京剧的声音元素使人联想到京剧表现本身进而促发其进一步想象。“花脸”在京剧中是属于“生旦净丑”行当中的“净”的男性角色,因面戴的脸谱涂有彩绘俗称“花脸”。这男性角色的典型声音便是“雄壮、豪放”等。所以,只要熟悉京剧的人,一听便能听出该曲第一段是表现的“花脸唱腔”。但这也需要说明,没有京剧基础的人很难产生相关联想。所以,在演奏这首曲子时,最后要学习一些京剧,有了一些京剧的声音体验,演奏起来会事倍功半。为了凸显“花脸”唱腔的特点,该曲演奏时风箱要饱满一些,节拍重音要突出一些,这样以便能更好地呈现男子气魄。其中“连线”是为了划分乐句,不能按照一般抒情曲调那样过于绵延来演奏。但“连线”的使用增强了旋律的“可唱性”,使得所表现的人物“栩栩如生”。

在51—69小节处,乐曲变为用左手贝司的低音音色来表现阳刚之男,其苍劲有力,甚至有点古朴,都极具京剧人物风格,尤其这“紧打慢唱》板式使男性形象更为鲜明,犹如一位气宇轩昂的男子正在上演一个刚正不阿、勇敢的人物。演奏时需风箱绷紧,以便获得厚实、沉稳的音响以利表现出阳刚之气的男性形象。自103小节后旋律转到右手,似乎来了一位柔美的女性。因此,此时右手以单音弱奏来表现。但柔美不代表柔弱,此女似乎还很活泼乖巧,因此,旋律件多有跳音、休止符、十六分音符来表现旦角青衣的优雅漂亮以及花旦的活泼乖巧,似乎连女性的多种体态都能穿透声音送达欣赏者的面前。本段演奏要求“纯朴”些,以便表现出清纯、美丽的女性形象。此时,如能有京剧演奏体验,再加进一些京剧表演时的一些体态律动,放佛就是自己在表演京剧一样,这对塑造人物形象会特别有利。

在描摹唱腔方面,尽管整首乐曲许多段落有似曾相识之处,但很少直接改编自京剧曲调,唯有104小节始的较有可唱性的旋律是来自京剧的传统曲牌《夜深沉》。该曲除了描摹京剧人物、唱腔等手法外,还善用极富有京剧特点的音调,如167小节始乐曲节奏逐渐加快,力度也由弱变强,用中国戏曲音乐特有的“弹性节奏”的来展开较为自由缓缓的旋律。有些模拟京剧音响就更为明显,如在第一段的11至26小节是体现京剧中“打击乐”那铿锵有力的演奏场面,2/4拍,除了节奏具有典型的京剧特点外,似有锣鼓点的音乐素材,模仿的相当的逼真。演奏此段时显然要多点爆发力。还有一些段落是模拟月琴、琵琶等民族乐器演奏音效,不仅有丝弦牌子曲的音乐素材,京剧味更浓,要演奏好这特殊技法需要有些月琴、琵琶乐器的演奏体验为好,那样模仿起来会更加惟妙惟肖。此外,第26—32小节的结束处(如下图)右手用弦乐变音器做出由慢渐快的演奏,这一连串的16分音符也犹如月琴在轮指演奏,这急骤的琴弦声正像一幕一幕的精彩节目正在上演,不仅增强乐曲的叙事效果,还增强起戏剧性,使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惟妙惟肖。

在167—173小节处还采用“叫散”的手法,即把一个有板有眼的曲调变化为无板无眼的散板曲调。这不仅增强了乐曲的戏剧性还极具戏曲音乐的风格。尤其这同音换指轮奏似又在模仿月琴演奏。

该曲除了模仿京剧音响语艺术形象外,在音樂创作的技术理论方面也由民族化的探索,如在模拟打击乐部分采用二度叠置的和弦,在第51小节开始的一段,采用了一些四五度叠置的和弦,这些都是典型的民族和声手法。曲式方面上文已交代过,采用民族音乐中较多使用的多段体结构,并运用传统民族音乐较为多见的“散板”以及“散、慢、中、快”的渐进的发展手法。整个乐曲的调性采用的是G宫系统的商调式,尽管其中有西洋大小调,但民族调式风格还是比较显著的。

李遇秋这运用京剧元素创作出来的作品表面上看是有感于一次参观,其实尤其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西方乐器被作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被禁用,唯有这手风琴幸免,因为这手风琴在革命战争年代离了汗马功劳。革命文艺宣传处处有它的身影,以至于被称为红色乐器。因此,在那个特殊年代,手风琴不但没被仅用还广为使用,特别是在与戏曲相结合方面还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由于当时主要是京剧样板戏,所以,手风琴与京剧结合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较多重要的作品,如《打虎上山》(1975)[2]。可以说,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没有不熟悉京剧的,以至于人人会唱。作为音乐专家的李遇秋当然不例外。但那个年代毕竟很特殊,这在创作上表现出严重受限制。但特殊时代留下的情怀不可能没有的。因此,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李遇秋在参观泥塑京剧脸谱时,立即引起情感上的反应。试想想,一个没有任何京剧体验的人怎么可能会创作出那栩栩如生的乐曲呢?!解释学奠基人施莱尔马赫说,要理解艺术作品,必须深入到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去深入剖析影响作者思想的文化与历史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郭德钢.《京剧脸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探讨[J].商业文化,2010(4):60-61.

[2]席玲玲.中国戏曲对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影响[J].四川戏剧,2011(4):95-96.

作者简介:马骊骊,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手风琴
手风琴博物馆
浅析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流行化趋势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你好,手风琴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斩获第55届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国际大奖
透过“手风琴的流行”看“中国流行手风琴”的发展
手风琴在法国的发展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分析
将手风琴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