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演奏技巧新探

2019-06-11吴丹

歌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弗兰克演奏

吴丹

[摘 要]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呈现出浪漫主义音乐艺术风格。要成功演奏《交响变奏曲》,应在明确其结构特点、整体把握演奏风格基础上,使用多种触键方法,善于呈现变化多元的音色,明确力度与变化特点,精准把握演奏力度。与此同时,科学安排演奏的节奏与速度,保持踏板的灵活性与即兴性,深刻领悟作曲家内心深处情感细微变化,演绎灵动性强的“交响乐”。

[关键词]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演奏

塞扎爾·弗兰克的《交响变奏曲》音乐作品,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同时又融入古典主义元素,尤其是创新使用循环主题手法,让作品浑然一体。演奏时要把握整部音乐作品风格,全面呈现《交响变奏曲》的“交响乐”音乐特色。

一、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创作背景

1885年塞扎尔·弗兰克完成了《交响变奏曲》创作。该曲是为钢琴独奏家刘易斯·迪埃默而作,次年的5月1日在巴黎民族音乐协会音乐厅进行初演。当时的音乐界对塞扎尔·弗兰克的关注度不够,作品影响力自然不大,但弗兰克这首钢琴曲凭借其独到的曲式结构、和声语言的多元变化,以及独有的音响色彩等,让其成为钢琴经典作品。尤其是《交响变奏曲》呈现出显著的“变响化”特点,具有浓郁的法式风情,使用了变奏曲式、奏鸣曲式相结合的手法,将完全不同、有形象对比鲜明的音乐主题加以变奏与发展,主题音乐形象的变化历程,呈现出较高的艺术品位。①

二、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结构特色

《交响变奏曲》为非规范化曲式结构。该作品由多种曲式结构混编而成,属于套曲化的单乐章,可以看作是并列交混,并且该曲的后10个变奏成为较完整的奏鸣曲式,属于变体性质的奏鸣曲式。实际上,作为塞扎尔·弗兰克管弦乐代表作的《交响变奏曲》,展示了他对非规范曲式的熟练掌握水平,以及对各类小型曲式的科学运用。《交响变奏曲》就是将双主题变奏法和奏鸣曲式相结合,主题通过变奏方式向前推进,陈述部分的变化大于等于两次。同时,在不同曲式类型主题陈述中,适当增加节奏变化,将分散在不同曲式内的节奏变化从前到后加以概括。

《交响变奏曲》是单乐章交响曲,这一结构为套曲曲式共同点,当然也存在差异之处。套曲曲式是拥有统一艺术构思的对比乐章结合。“统一”充分表明彼此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而“对比”正充分说明体裁的差异,采用“乐章”形式让彼此之间曲式结构呈现独立性。《交响变奏曲》的乐章只有一个,是典型的单乐章交响曲。单乐章的套曲实现了各乐章理念的有机统一,形成单乐章结构。奏鸣曲交响套曲的乐章是从意大利序曲分化形成的,后来的作曲家又尝试将套曲的多个乐章合为一个整体。②《交响变奏曲》的乐章虽只有一个,但作品的规模大,从听觉上不会给听众带来空洞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作品所开展的变奏,需要作曲家统筹考虑各个部分情感间的冲突,使用变奏的方式不断进行变化,特别是有的变奏幅度较大,从听觉上已经分不清其原来的痕迹。《交响变奏曲》采用的变奏手法和奏鸣曲式相结合,已经渗透到两个主要主题之间,都呈现出变奏关系。所以,奏鸣曲式其他曲式部分在选用两个主题材料时,自然归入到变奏中。《交响变奏曲》明显特点是选用的主题材料,都从原始主题的变奏变体发展而来,并能从曲式结构的实际需要加以对比,在乐曲展开阶段对主题结构做好变奏工作。因此,充分把握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结构特色,能从整体上对曲子的整体风貌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为深入理解曲子,奠定坚实基础。

三、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演奏技法

(一)整体把握演奏风格

《交响变奏曲》使用了较多的特色变音和声,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要用心听和声连接过程中音乐色彩出现的变化。塞扎尔·弗兰克将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放在曲子中,通过两个不同主题本身的戏剧性冲突,推动音乐发展,使用变奏加循环的技法让两个主题之间相互依托、联系,实现共同发展。在主题呈现出来后,演奏要细腻,注重凸显华丽之韵。《交响变奏曲》中采用半音化,让其音乐呈现出独有的风格,在开展演奏的过程中,用手指暗淡连贯的音色演奏,让其呈现出忧郁的色彩表达效果,同时使用明亮饱满的音响效果。①钢琴属于和声乐器,具备同其他乐器都没有的线条多层次感、声音厚度感,这一特性让演奏柱式和弦,也能演奏旋律声部,在进行弹奏的过程中,通过手指将层次弹出来,强调高音旋律声部,将低音和声压低,让内部达到紧凑合一,这样的作品才能呈现出独有的“交响化”音响特征。

(二)使用多种触键方法,呈现变化多元的音色

一般情况下,音色是进行意境渲染、情景再现的重要手段,能呈现作曲家内心的情感诉求。《交响变奏曲》的音色变化极为丰富,除了使用和声语言、调性的变化外,需要演奏者充分考虑触键的不同。出现的音乐效果的差异,需要将作曲家内心所汇聚的情节原本呈现出来,就应系统研究作曲家处的时代背景等因素。通过心理体验、手指触键的契合,弹奏出感染力强的音乐,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首先,管风琴思维获得想要音色。《交响变奏曲》属于管风琴化的钢琴作品,需要借助管风琴思维来获得想要的音色。管风琴能延留其产生的声音,只要演奏者一直按键,音管将持续发音,且力度适中保持不变,让音乐听起来自然连贯,这对触键的要求自然提高。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要强化,对这一管风琴的歌唱音色期待较为强烈,并能感觉到手指、手腕相应的力度部位,再采用科学的触键方式来获得连奏音效。同时,伴随旋律的变化,下键的深度也需要作出适当调整,科学运用好臂部内在力量,控制好下键力量,尤其是手指做连的情况下,采用踏板进行辅助,完成旋律声部。而左手低音分解和弦伴奏目的是实现管风琴厚重的低音色,左小指的力量应下沉,做到手臂贯通,确保低音线条音色有机统一。并将不同声部区分,借助踏板实现低音共鸣,在双手协调配合中,由于触键的不同,音乐获得理想的呈现。

其次,注重复调思维展示多层音色对照。《交响变奏曲》中使用复调化半音线条,让音乐织体变得复杂。演奏者需要采用科学的触键方式将繁杂的线条使用不同力度层次音色对比,在钢琴上清晰体现出来。《交响变奏曲》中出现的复调性音乐织体,可将其看成是色彩丰富的总谱,注意声部的音乐走向和发生的变化,再使用不同的指触获得层次分明的效果②。比如367小节为钢琴独奏段落,关注旋律线的隐蔽,该小节呈现复奏特色,谱面上走右手能做到对齐演奏,然而节拍逻辑存在差异,右手为6/8拍,左手是4/4拍。所以,右手演奏旋律音四分音符,实现前后连贯,运用抚摸式触键,依靠手腕转动,实现旋律线的有机连接。做陪衬的八分音符则简单带过。左手各个小节使用低音、同一和弦转位方式,根据4/4拍逻辑重音,将第一小节第一拍使用手臂推动,将力量传至手指中。之后,落至键底,提升和弦根音厚度。与此同时,另外的和弦,通过落键力度和深度控制,演奏者双手合作中,细致感受体验音色变化。所以,采用复调思维呈现多层音色对比,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乐曲的独有艺术魅力。

(三)明确力度与变化的特点,精准把握演奏力度

首先,明确力度与变化的特点。力度作为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刻画形象、抒发情感与意境创造的重要路径,给予音乐生命活力。掌握《交响变奏曲》的力度变化,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与表现方式。一是弧线布局。《交响变奏曲》的力度采用弧线布局,在达到高潮或者低谷时,都预示力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实现内外平衡,力度最高处为ff,而最低则在ppp。这一力度变化比古典主义力度变化幅度大,通过力度幅度的控制协调,合理控制情感。①二是力度与结构关系匹配到位。乐曲结构内的元素在做到衔接重复、对比和再现时,能感受到力度变化。音乐语言的表达形式为结构,但力度在演奏的整个过程中,音响效果能直接體现出来,彼此间发生相互联系,实现揭示音乐形象,达到力度平衡。比如《交响变奏曲》的第四部分的结构和力度布局可以看出,主部和副部力度差距明显,出现整体层次感。展开部属于钢琴独奏,力度与主部相比,有了一定回收。呈现力度变化,不管是主部、副部都通过变化再次呈现,尤其是ff出现也为音乐结束作了准备。力度运用方面较为灵活,在《交响变奏曲》中对mp、mf力度记号较少使用,而使用多的记号为p、pp、ppp等。不同组合能更好表达情绪。

其次,精准把握演奏力度。力度是作曲家展示音响效果的手法,通过力度变化阐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更好展示音乐形象。采用好这一幅度力度范围跨度,需要整体了解乐曲,考虑到演奏能力实际,确定力度变化,调整整体布局,这样能保证乐曲波动,能体现情绪变化的特色。比如在第一部分48小节为钢琴独奏,总量达到18小节,力度变化范围是p-ff-pp。注重采用力度递增展示力度实际增长情况。前边部分的6小节初始阶段流动在最低点,这时需要调节好音量,主题在第54小节重复出现,让变强的力度展示层次性变化。然后,再根据重复性乐句的变化,提升音乐紧张度,将力度拉至ff,这时候的ff力度按设计好的范围加以控制,声音适当发挥余地,能按照演奏比例调整ff力度,这样即便弹奏声响小,也能深切体会到ff强度。这为后来力度增长,出现变化,特别是音乐在达到高潮之后,4小节力度渐渐降低,达到pp强度。并且处在同一力度不同作品即便是同一作品其呈现的意义有明显差异,其要达到的力度水平也存在差异。演奏者整体构思乐曲整体力度外,也要注意对首部、尾部的力度进行科学的编排。例如乐曲第三部分中的两段,使用pp、ppp开头。演奏者应充分考虑力度变化对比,这时弱奏开始,就算是强开始,不能过分强烈,需中间呈现精彩。然而,发展至尾部呈现的力度,也要注意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弱奏逐步消失,结尾使用远去方式;二是强奏,结尾为尾声上扬。不管是哪种方式完结,对声音处理上应该有想象感、空间感。从实际来看,上述力度分析不能过于绝对,演奏者需要采用更为到位的力度展示作曲家的理念。当然,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坚持用整体观进行统筹构思和安排。全面探索作品的整体表达效果,能全方位感受到作曲家的安排,塑造更好的音乐形象,展现音乐的艺术感召力,更加自然呈现音乐起伏。演奏者需要实现音乐和情绪统筹协调,更好呈现该作品。

(四)科学安排演奏的节奏与速度

音乐的最重要构成元素是节奏和速度,能全面推进乐思的发展。《交响变奏曲》在速度、节奏中使用了多种变化处理方式,利于塑造音乐形象,阐发音乐情绪。演奏中呈现乐曲节奏、速度是演奏人员应关注的重要问题,节奏和音乐艺术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速度也是重要方面,也就是说节奏和速度是音乐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由于作者受古典、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节奏和速度上表现较为明显:一是该作品所阐释音乐的理性、主观并且是有控制的,这需要演奏者注意演奏的速度与严谨的紧密结合;二是作品中渐慢或快的速度标记呈现出浪漫主义情绪变化特色,也自然带来了节奏上的变化。但是,该变化导致音乐的节奏、速度表现出明显不稳定,这提升了演奏难度。音乐内容的更清晰表达,需要演奏者探寻变化、稳定的平衡点。因此,科学安排演奏的节奏与速度,能更好呈现音乐的主题,给人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展示音乐的艺术价值。

首先,演奏节拍注意变换。为了更好表达音乐情绪,《交响变奏曲》采用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乐曲开始使用4/4、3/4变化,逐渐发展到第二、三部分的3/4拍,最终发展至2/2拍。通过节拍变化更易于音乐的表达,呈现音乐发展情况。然而,对演奏者来说,音乐段落与整体间实现自然交接,需要协调拍号变化实际,完成节奏上的平衡和统一。这需要演奏者的演奏,明确前后设定节拍的节奏标准,演奏者完成速度、时值相契合时,应精准把握节奏。另外,作品还体现了四分音符当作一拍,与二分音符作为一拍的节拍类型间完成变换,该变换存在单一时值相符的节奏标准,明确该标准,能依托该标准完成节奏的有机衔接。例如,第三、四部分衔接,需要演奏者确定拍号之间的标准,也就是二分音符与前面的八分音符相一致。这能采用设定相对稳定的速度发展到新节奏,关注音乐情绪发展,实现不同标准间的变换,让音乐表述更为流畅、自然。

其次,在演奏时,始终确保节拍韵律。尤其是作品的复节奏演奏,应全面掌握这一节奏方法,使用逐步练习、分手练习等方式,做到自然独立,协调不同声部间的重音异步的现象。如果两手独立那么重音将实现不同更突出,就能很好呈现复节奏感觉。比如386节,该处是往往是钢琴、乐队组建的五层复节奏:钢琴为6/8拍节奏,乐队则为4/4拍。在整个演奏中,要保持节拍韵律,钢琴、乐队配合恰到好处才能演绎华章,达到好的演奏效果,也能有效规避声部间产生的混杂音。该阶段关注重音异步,产生的复杂音响效果。

最后,控制好演奏速度,使用弹性节奏。一是精准掌握演奏节奏。作品演奏速度控制到位,就能做到节奏有机统一,通过调控速度去展示音乐风格。《交响变奏曲》中作曲家对速度产生的变化,加以标注和说明。因此,演奏者要弄懂弄通乐谱,展示音乐内容,根据谱面的速度加以标注,科学调控音乐速度变化,从整体上做到速度和变化和谐统一。该作品由乐队、钢琴协奏。根据谱面的标注,控制好速度,考虑乐队的实际。然而,在实际演奏中,采用双钢琴合作,这就对合作各方在节奏、速度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强调和谐统一。除了不同节拍、节奏上实现统一外,实现速度上的统一,需要探索彼此间的倍数关系。比如第一部分速度变化是快板,内部速度变化则更慢等围绕快板速度呈现上下浮动,但在音响版本的演奏家都比前面的快板还快的速度加以演奏。从这里可以看出速度记号普遍出现很多次变化,需要经过演奏之前的整体性安排,统一速度,确保弹奏连贯、完整。针对速度编排并未确定明确最终模式,演奏者根据音乐内容加以设计。另外,发挥好弹性节奏作用。音乐作品中,弹性节奏作为整体乐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表现中的亮点,对其加以科学合理运用,需要演奏者深入理解并把握好作品风格。在触键前通过意识想象、通过听觉进行塑造,对节奏进行伸缩处理。这一处理不能用言语表现,其诠释展示出演奏者的见解与艺术涵义。因此,按照全面、自然流露,全面体会作品本身节奏感,这样的演奏效果更具备吸引力、感染力。作品中作曲家对各个部分的标记明确速度外,充分考虑音乐情绪的变化,加快推动音乐发展进程,作曲家借助速度标记号表明弹性节奏的速度渐变情况。例如,第400-402小节速度标记为pocoallarg这一意思是渐渐变宽。此处的音型织体和该部分的速度相一致,演奏者与乐队合作。第400小节开始放缓,跨度音程变宽,到了第401音型呈现的是华丽音阶的跑动,速度明显加快,但需要加以调控。与此同时,钢琴独奏部分,演奏者的自由发挥空间多了,但还需要了解作者所用的自由节奏和习惯对弹奏浪漫主义自由节奏存在差异,其不能随意改变速度。音乐在演绎过程中,需要关注情绪的起伏,即旋律语调变宽,但极少会被触动。所以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是一定程度的自由表达,并不能过多掺杂个人情感,规避《交响变奏曲》内容表达中的错误或者不利于作品整体平衡。例如第48-65小节为钢琴独奏段。这一段落速度按音型特点,即旋律、和弦奏织体,演奏者更要关注内心歌唱方式去把握速度,能从特定范围去放宽、拉紧韵律、节奏,对段落实施的弹性节奏方式的处理,对广大演奏者来讲,不能拘泥固定形式,要创新形式,但也要以音乐内容为本。实际上,钢琴音乐并不只是需要演奏者下意识去展示音乐作品,更需要本身丰富想象力,能立体展示作品的个性化特点,突出作品的独有特色。①

(五)保持踏板的灵活性与即兴性

钢琴中的踏板是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演奏中最微妙的表情呈现手段,在音乐表现中发挥重要作用。钢琴演奏中强调踏板的灵活与即兴,是钢琴演奏中最富有个性化的部分。《交响变奏曲》表达音乐情感,必须发挥踏板的作用。实际上,踏板在该作品中有了较大范围的使用。演奏者充分尊重作曲家本身作的踏板标记外,采用倾听,使用节奏、风格、和声等作为依据,分析运用踏板,进行控制。②在《交响变奏曲》中使用的踏板主要有延音踏板、颤音踏板、音后踏板以及弱音踏板等。一是音后踏板。这一踏板是从和声的切换确定踏板,一般性的改换和声应换踏板,是旋律强的段落,使用音后踏板,这样和声饱满,突出旋律的连贯和色彩的变化,让音乐形象更为饱满。二是颤音踏板。用在音乐快速跑动段落,不能踩太深,这一速度切换会让声音混杂,而依托音乐走向和情绪、气息设定踏板,采用颤音踏板能让音色更为圆润,乐句更为流畅,通过踏板的变化,这样能让声音润色,并能带来音响浑重感。③因此,保持踏板的灵活性与即兴性,让演奏者更容易表现曲子的微妙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晶.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演奏研究[J].歌海,2012(2).

[2] 韦高骞.尽美也又尽善也——浅谈弗朗克《交响变奏曲》的内容和形式美[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2).

[3] 汪丽萍.弗朗克《交响变奏曲》的曲式结构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1).

[4] 张晶.塞扎尔·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艺术特征[J].歌海,2011(2).

[5] 吴珺.渗透与融合——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曲式原则[J].齐鲁艺苑,2008(6).

[6] 谢小河.弗朗克《交响变奏曲》及其演奏技法研究之二[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弗兰克演奏
兰妮的秘密
弗兰克林的白球鞋
答非所问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弗兰克与滑板
蒙弗兰克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