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机制与路径探究

2019-06-11苗汝昌耿倩林美玫樊玉华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应对策略大学生

苗汝昌 耿倩 林美玫 樊玉华

摘 要:为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课题组以青岛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特点进行调研分析,针对信教及非信教学生分别制定系统的、可行的引导工作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更细致、更深入做好大学生宗教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1.014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1-0076-05

在各种宗教文化以不同的途径在高校传播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对宗教存在着片面认识,少数学生成为“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对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审慎处理好保护公民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关系[1]。习近平指出,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 [2]。在“导”上做好工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2017年以来,课题组对青岛11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问卷调查研究,选取了工科、理科、人文社科、医学、农学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发放网络调查问卷2 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66份,有效回收率98.38%。同时采用个别访谈法,选取部分信教大学生、高校进行深入访谈,对青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发展新趋势及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宗教信仰现状特征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信教比例

信教大学生比例总体不高,潜在信教学生比例不低,信教群体差异分布。调查发现,84.66%的大学生无宗教信仰,5.13%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信教学生比例低于东部沿海省份的研究数据(有学者研究为3.5%-44%),但有10%的大学生对未来是否会信仰宗教存在模糊态度,潜在信教学生群体比例偏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来自西部省份的大学生是宗教信仰的主要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占比22%。信教学生比例呈现出部属院校、省属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民办高校依次增高的情况。就学历层次而言,信教学生比例本科最高、专科其次、研究生最低,理工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这与学生个体思想认识发展成熟度有关。

(二)大学生信教种类

青岛高校大学生信教种类相对集中稳定,信仰各种宗教的比例依次为佛教50%、基督教24.53%、伊斯兰教11.32%、道教6.6%、天主教3.77%、其他3.77%,信仰佛教的比例最多。

(三)互联网传教与大学生宗教法律意识情况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宗教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快速化、隐蔽化、形象化等特征赋予了网络宗教强大的传播张力,传统的宗教治理模式面临新挑战。越来越多的信众,特别是年轻信众利用互联网参与宗教活动,有16.04%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信仰宗教,一些不信教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宗教信息和宗教文化。网络宗教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及主流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研究发现,16.04%的大学生缺乏宗教法律法规知识,仅60%的大学生知道校园内禁止传教,30%的大学生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0%的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30%的大学生清楚党和国家的各项宗教工作方针。调查发现,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宗教法律法规了解较少,面对校园非法传教多采取委婉拒绝心态,选择向学校有关部门举报的很少。

(四)信教大学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情况

信教大学生政治意识端正,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大多数信教大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后心情更舒畅、性格有转变、更加关注公益事业,能自觉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80%以上的信教大学生认同要热爱祖国和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80%以上的信教大学生认同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0%以上的信教大学生认同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80%以上的信教大学生认同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国家依法治理;80%以上的信教大学生认同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绝大多数信教大学生认为宗教极端思想在本质上是反宗教的,必须坚决反对宗教极端思想。

(五)大学生信教原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信教原因趋于多样化,个人精神层面因素不容忽视,西方宗教渗透亟待应对。在信教学生中,有63.21%的人是受家庭和民族的影响,有35.85%的人是受信众与宗教文化的说服,有43.28%的人是寻求精神层面的寄托,有50.94%的信教大学生在小学之前就已确立宗教信仰,宗教思想根深蒂固。除家庭和民族因素外,对宗教文化的向往,寻找精神寄托、喜欢宗教团体氛围、为自己和亲友祈福避灾、好奇心驱使等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几种常见原因。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信教原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互联网宗教传播、校园传教现象及身边信众使大学生有接触宗教并对宗教产生兴趣的机会;从内部因素来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信仰不清晰,对宗教文化存在盲目向往心理,“望教者”有发展成“信教者”的可能。

二、应对策略

(一)教育引导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因缺失精神之钙而得“软骨症”。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使命,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树立人生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只有树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中寻找精神寄托。

2. 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宗教与科学有着本质不同。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是驱除超自然观念的有力武器,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和自然规律的掌握越深入,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就会越少,从而摆脱神灵论、宿命论思想的束缚,实现自由发展。加强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探求真理,在团队协作中寻找人际归属,在成功与挫折中磨炼人格品质,自觉以科学精神武装思想。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认同心理,为西方宗教从精神层面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抵御西方宗教渗透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高校应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的激荡中自觉辨明方向。

4.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宗教基本知识教育。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接触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但是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宗教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有偏差的。为此,高校应直面此情况,对大学生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可通过思想政治必修课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适当开设宗教类选修课,向学生介绍世界主要宗教流派的发展及教义,分析宗教文化中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去除宗教的神秘感,使大学生自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宗教问题,提高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5.加强党和国家宗教政策宣传及法律法规教育。我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同时规定宗教与教育相分离,这为高校依法管理宗教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方面,高校要依法保障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信教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严厉打击一切校园传教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校园传教活动,积极同校园传教行为作斗争。同时,加强对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相关培训,提高教职员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

(二)管理引导

1. 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宗教信仰是敏感领域,管控引导工作要于法有据、依法管理,特别是要做好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的宣传、学习、贯彻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大学生信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4]。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都应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5]。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协同高校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大学生信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全面清理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部门加强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谨防成为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渗透的基地[5]。

2. 加强互联网舆论监控,防范网络宗教渗透。高校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动态监控,利用技术手段过滤非法传教信息,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和网络舆情,严禁大学生在校园内从事网络传教活动,及时发现并切断校园宗教传播的联系网,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线上线下联合做好疏导工作。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方针教育拓展到互联网,借助互联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无神论教育,抢占舆论制高点,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3. 建立动态监控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部分学生表示将来可能会信仰宗教、立场不够坚定。对此,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宗教信仰动态监控体系,搭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定期开展宗教信仰状况摸排,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最新情况。高校各部门统筹协作,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将宗教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部署高校宗教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成立学校宗教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抵御宗教渗透长效机制,配备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熟悉党和国家宗教工作方针的党政管理干部专门负责宗教工作。党委统战部牵头负责,保卫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国际交流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齐抓共管、分头负责,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三)分类引导

根据调查研究,青岛高校在校大学生中85%的人员不信教,10%的是潜在信教人员,5%左右的是信教学生,因此要区分不同群体,施以针对性的工作。

1. 积极做好非信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三观”和现实成长发展规划。对于非信教在校大学生,应积极稳妥、高质有效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对于潜在信教大学生,要开展点对点、一帮一结对帮扶教育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积极做好信教学生工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信教大学生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信教大学生群体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贴上异类标签,要一视同仁,用“导”的思想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他们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一,依法尊重信教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学生的合法宗教活动。第二,依法加强对信教学生的管理,严禁任何校园宗教活动和传教行为。第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引导汉族与少数民族、信教与非信教学生和谐相处,增进民族文化交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信教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积極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四)自我引导

1. 强化个体教育,优化大学生自我教育长效体制。自我教育在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准确把握宗教信仰自由与禁止校园传教的关系。第三,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和疏解压力的正确方法,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第五,引导大学生主动深入社会,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第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消除加入宗教组织寻求归属感的需要。

2. 强化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成长观、成才观、职业观。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时期,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拥有科学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在校大学生要结合所学专业,树立科学的成长观、成才观、职业观,科学合理地制定学业管理计划,通过学业规划过程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为什么学、谁来学”等问题,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学业规划要和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客观科学评估自身的特长与优势,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把目标有机分解,大学阶段的学业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要通过建立在校大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概念、过程以及组织实施,帮助在校学生树立科學合理的个体发展自我引导机制。

(五)社会引导

1. 关注大学生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得不到解决时,一些人会转向宗教求助,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和心灵的安慰。因此,对大学生不仅要加强信仰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发现并积极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并进行针对性帮扶,从细微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从而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求助老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困惑问题。

2. 塑造良好家风、家文化的家庭育人环境。信教大学生中60%以上是受家庭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风气、和谐幸福的家庭文化氛围尤为重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一个好的家风、积极和谐的家庭文化是塑造人的最初始、最基本的因素,应该在“人之初”就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氛围。

3. 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不论大学生是出于何种信教选择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前信教或有信教倾向的大学生存在对现实社会和自身成长发展认识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对此,一要发挥党的优势,给当代大学生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高校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从物质到精神层面关注青年学生因家庭或自身面临的困难与挫折,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助力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7).

[2]毛胜.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成果[J].世界宗教文化,2018(5).

[3]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21(01).

[4]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  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EB/OL].(2001-12-12)[2018-11-21].http://text.news.Sohu.com/44/38/news147413844.shtml.

[5]左鹏.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06(1).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1).

责任编辑:韦梦琦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应对策略大学生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信仰的力量”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