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佛教布施功德的影响因素

2019-06-11黄佳

新丝路(下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功德布施

摘 要:“功德”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可以说它几乎涉及了佛教的全部学说,尤与布施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修布施能积功德,另一方面功德的积累又能增进布施的修行。所以,了解清楚布施于功德的影响因素、更好地行布施,这对修行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有为功德以及无为功德两个层面,分析功德的影响要素,以期为当下的布施践行者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布施;功德;缘起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其特有的修行方式以及业报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诵经、放生……这些常见的布施形式,大家都不陌生。那么,怎么做才能得到更好的果报呢?对于这一问题,佛教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一、功德与布施的意涵

“功德”二字,原是中国本土所有,指向的是功业与德行。但自从佛教借用该词来表示做好事的福乐果报之后,它就具有了宗教性的意涵,而在现代人的认识里,“功德”几乎就是纯粹的宗教词汇。[1]所谓“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2]即世人灭除内心的愚痴恶念,以清净之心修行善法,其所做所得就是功德。又功德可分为有为功德以及无为功德:有为功德就是我们常说的福德,是依各种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无为功德即指涅槃,是远离一切烦恼尘垢的圆满功德。

布施源于梵语Dāna,也可译作檀,依《大智度论》:“檀名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有人言:‘从善思起身、口业,亦名为檀。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譬如慈法,观众生无乐,心生慈;布施心数法,亦复如是,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3]从上述的解释来看:人的慈悲善心是布施的根源,并以此善心而引起的给予行为,就是布施。而这样的行为不仅能帮助他人,还能利益自身。依布施的不同类别,可将其分为财施、法施以及无畏施:财施即是将饮食、衣物、房舍等施与他人,以保证其生活安乐;法施则是依众生不同的根性、烦恼,方便说法,破其疑悔、利益其智;无畏施即是以规范自身的行为来令众生生活无畏。

二、布施与功德的关系

佛教的整个哲学基础是基于缘起论的,即世上的一切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布施与功德也是如此:由世人的身、口、意活动而造就的善业,能够形成相应的业力,并于条件成熟之时能够影响其后的生活状态。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旦种下了业的种子,只要待诸缘起,就能享有果报。

修行布施能够积累功德,而不同的布施行为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功德。这一点从《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就能看出:施香花则身无臭,施明灯得天眼,施靴履得足软……而《中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则是将世人今世的财运与前世的布施行为关联在一起:若前世悭吝不施,那么转生为人也是家贫无财;若前世多行布施,则来生人间享诸多财宝。所以,为了之后更好的生活,大家都应行善止恶。

佛教为何会如此强调布施的功德呢?这是因为佛道的修得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从初发心菩萨直至成佛需要经历无量世的时间。若在此途中缺少福德资粮,那么修行之路就会变得尤为漫长。而且布施与功德是彼此成就、相互影响的,也就是说,布施的功德能够增进布施的修行。《贤愚经》里的“阿输迦施土缘”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阿育王(即阿输迦王)因布施世尊的功德因缘而转生成为转轮圣王,他不但积极地供养僧众、结集典藏,还派遣众多的高僧于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如此广大的布施善行皆是依前世的布施功德而成就的。

三、布施要素对功德的影响

1.有为功德

布施功德的胜劣是如何造成的呢?《优婆塞戒经》云:“施果三种:有财胜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4]即布施功德的胜劣是依据施者、施物、受者这三要素的胜劣来决定的:所谓“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自不厚。”[3]这里的“大” “小”指的就布施者的慈悲心,只有大慈大悲之人才能真正地行大施。故而心越大布施之功德越大。“施物重故,得福增多……难得物施故,得福增多。”[3]但是布施出去的财宝再稀有、再贵重,其所获功德也不及法施。因为财施只能解决他人今世的物质问题,于精神上的烦恼以及后世的生活状况是没有作用的。而法施却无此限制,所以法施之报胜于财施。佛教将布施的对象喻为福田,是想通过春播秋收这种常见的世间现象来道明布施的意义。所以,田地的质量也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的收获。在佛教看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倍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倍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5]即受施者越清净,果报也就越好。

施者、受者以及施物都是影响布施功德的主要因素,但要注意的是“良田虽复得福多,而不如心。所以者何?心为内主,田是外事故。”[3]所以施者是决定布施功德的绝对因素,毕竟愿不愿意做善事、行布施这都是由心来主导的,而一个人的富有或贫穷、高低或贵贱,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不是影响布施修行的主要因素。

2.无为功德

虽然佛教分析了影响世间有为功德的诸多要素,但是世间的福德再大、再好也不能解决人生的本质问题——苦。只有将有为功德转化为无为功德,打开涅槃之门,才能享有真正地福果。所以上述所列的影响功德的因素,实为菩萨解脱修行的三大障碍。“若施有三碍:我与,彼受,所施者财。是为堕魔境界,未离众难。如菩萨布施,三种清净,无此三碍,得到彼岸,为诸佛所赞,是名檀波罗蜜。”[3]菩萨只有以般若智来指导布施修行,才会没有我他之别,也没有所谓的“施物”,这样的布施才是功德圆满的布施。当然,也正因为诸法皆空,菩萨行布施波罗蜜时,才不会受到任何条件的限制,以至贱之物施与极贫之田,也仍能获得极为殊胜的功德。

四、总结

佛教的功德思想自传入中国以来,始终鼓励着世人向善而行、择善而从。虽然布施的三因缘:施者、受者以及施物都能影响世间功德的胜劣,但是唯有以般若智慧来行施,才能获得真正圆满的功德。而这也是佛教向世人传达的道理:超越自我的限制,将个人的布施善行扩展至全社会,形成共同体。这不但是每个修行者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构建人间佛教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葛维钧.佛经故事中的功德觀念[J].南亚研究,1999(01):50-57

[2]吉藏撰.胜鬘宝窟[A].大正藏:第37[C].第11页,中

[3]龙树著、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A].大正藏:第25册[C].依次为140页,下;140页,中;141页,下;301页,中;145页,中

[4]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A].大正藏:第24[C].第1054页,上

[5]昙无谶译.优婆塞戒经[A].大正藏:第24[C].第1058页,下

作者简介:

黄佳(1987--)女,重庆北碚人,西南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佛教。

猜你喜欢

功德布施
互动平台
“求乞”与“布施”之间
化缘与布施(大家拍世界)
德善
读出味,诵出情
千万不要把福报漏了
了无功德
顾恺之募捐
引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