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语言训练应用于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效果及对构音障碍的影响分析

2019-05-31焦建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10期
关键词:构音语言障碍脑瘫

焦建红

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康复科 471000

脑瘫是由于出生前至出生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上多表现为姿势异常、中枢性运动障碍等,且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语言障碍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在脑瘫患儿中占70%~75%[1],导致患儿与他人交流困难,社会适应慢,进一步提升患儿的精神负担,积极地语言康复治疗对于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回归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小组语言训练,应用于来我院就诊的56例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11例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5例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45±0.51)岁;智力轻度低下34例,智力中度低下21例。观察组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43±0.53)岁;智力轻度低下31例,智力中度低下25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实验室、颅脑CT等检查确诊,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2];(2)格赛尔发育评分<75分;(3)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患儿;(2)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儿;(3)中途退出患儿。

1.4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针灸、吞咽功能训练、小脑顶核电刺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对一语言训练,与患儿进行交流沟通,并给予肌肉按摩,引导患儿进行动作模仿,结合节奏型歌曲提升患儿词汇量,30min/次,4次/周;观察组患儿应用小组语言训练,每组4人,在环境整洁、宽敞明亮的房间内进行,主要包括:(1)日常交往能力:指导患儿采用语言或手势进行交流,可适当通过玩具、零食等患儿感兴趣的物品进行诱导,提升患儿的交流欲望及积极性;(2)口腔能力:指导患儿进行呲牙、噘嘴、张嘴等口腔外部群体训练,及经声带发音、卷舌等口腔内部训练,患儿之间互相监督,同时,指导患儿家长烹调咀嚼性强的食物,使患儿在业余时间亦能得到口腔锻炼;(3)发声训练:构音障碍较重的患儿进行单词、音节等基础性训练,中度患儿进行词语训练,轻度患儿进行短句、长句交流,交流过程中需进行大声而清晰的发音,在患儿训练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发音;(4)呼吸训练:通过吹气球、吹泡泡等游戏比赛、激发患儿兴趣提升其积极性,在游戏模式的训练中促进患儿掌握呼吸方式,进而进行声带训练;(5)情景在线:设置情景模式,比如超市购物、摆摊卖物等情景,指导患儿进行购物、讨价等进行交流,加快组间成员的熟悉感,减少隔阂感,使患儿能够毫无拘束地进行交流,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升;(6)理解能力:通过图片匹配、指令传达等模式,使患儿理解物品、事物的感念,并通过实物操练及过程加深患儿的理解能力,15min/项,3次/周[3],两组患儿均于干预6个月后对比疗效。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轻度构音障碍患儿全部治愈,中重度患儿声母矫正率>80%,语言商提升>15分;有效:语言上提升11~14分,轻度构音障碍纠正率>90%,中重度>60%;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2)构音障碍改善效果:依据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进行评价,其中,>75分为正常,轻度为55~74分,中度为40~54分,重度为25~39分,极重度<25分[4]。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儿干预后总有效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413 6,*P=0.035 7<0.05。

2.2 构音障碍改善效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Gesell评分均显著提升,且观察组患儿改善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Gesell评分对比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组间治疗后对比,t=10.483 1,#P<0.05。

3 讨论

脑损伤及脑发育缺陷是导致脑瘫发生的主要原因,引起语言输入、输出系统发生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证实,脑受损及损伤后继发的脑发育迟缓与脑瘫患儿语言缺陷的程度密切相关,患儿临床上多表现为发音困难、语言发育迟缓、构音不清、话语不连贯、表达不清晰等,严重时甚至发展为完全失语[5],进一步加重原有疾病,不利于预后。

正常语言的产生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经呼吸、发声、构音等系统相互协调而实现,在此过程中,三大系统任意神经受损,均会导致其支配的肌肉运动受限,进而导致构音肌群不能随意运动,语言障碍是脑瘫患儿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发音、构音、四肢运动障碍、智力、听觉障碍、生活环境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常婴儿由于咽、舌、口唇等运动练习的刺激,更利于后期发音、言语,脑瘫患儿由于脑损伤引起语言脑区受损,正常语言发育模式受限,进而促进语言障碍的产生[6]。语言矫治是临床上治疗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主要的方法之一,语言训练能够通过开发患儿的随意运动,提升患儿运动的主动性,改善运动协调性及肌张力,抑制肌肉异常反射,改善发音及呼吸等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一对一模式进行训练[7]。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Gesell评分显著提升,证实语言训练应用于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中的有效性,且观察组患儿干预后Gesell评分及总有效率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在方法相同的前提下,小组训练模式相较于单对单模式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患儿的构音障碍,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一对一训练虽能够使患儿在训练时更为专注,但是,在训练过程中医护亦忽略了患儿的年龄问题,一对一训练时间较长,训练过程较为单调乏味,极易导致患儿精神不集中,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患儿对训练产生抵触心理,降低训练成果。而小组训练模式更注重训练趣味性,更为符合小儿口味,患儿在相互游戏、相互监督中共同进行锻炼,既能够增加训练项目,提升患儿训练的积极性,又能够减少一对一训练的时间,同时能够提升训练效果,如日常交往能力、发声、呼吸、情景、理解能力等训练过程中,通过小组训练模式进行训练,能够使患儿在训练过程中进行互相对比,互相交流,既能够提升患儿的理解能力及日常交际能力,同时组内成员的互相比较亦能够激起患儿学习的动力,同龄人的相处、交流使患儿之间更为融洽,同时,结合有序的训练模式,通过听说读写等刺激,以及躯体感觉刺激—反馈等,促使脑部语言功能区域进行重组,使患儿能够得到循序渐进式综合性系统的锻炼,最大限度地提升治疗效果[8]。

综上所述,小组语言训练通过提升训练的趣味性及患儿积极性,治疗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儿构音障碍,节省临床人力物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构音语言障碍脑瘫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语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脑斧”“大西几”……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
针刺联合按摩及语言训练治疗不同年龄儿童构音障碍疗效观察
基于数据挖掘的吕英教授治疗自闭症语言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
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构建儿童构音障碍诊断、评估和整体康复方案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障碍的矫治策略
压舌板在儿童构音训练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