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研究

2019-05-27李文涛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17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新时代高校

李文涛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时代的重要使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充分认识到高校师德建设对于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将“突出师德”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是新时代对发展教育事业提出的重要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突出师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大原则之一,并强调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

一、师德建设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使高校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区。“道德建设是一个社会道德自觉的重要表现”,广大高校教师自觉秉持教育育人原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与道德建设,方能承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职责。

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与高校师德建设是分不开的。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和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且还要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具有特殊性、先进性、示范性、完整性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它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要素的影响。高等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场所,深刻地影响着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与成效。“道德建设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社会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的。如果外部环境有利于道德建设,它就会成为道德建设有力的保障系统;反之,如果外部环境不利于道德建设,它就会成为道德建设无形的障碍系统。”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因此高校教师在他们的个体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位品行良好的高校教师,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着典型的示范和榜样效果。高尚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既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学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高校师德建设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推进作用是通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对象——大学生和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来实现的。在高等教育教學过程中,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形象时刻感染着他们的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了教师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品格。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人格,并落实为他们具体的社会行动,这时师德便拥有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高等学校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教育环境,校内的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还会受到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只有高校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才能正确地引导、教化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高校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递者,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缔造者,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师德建设是实现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保障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并第一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提出来。这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认识,也是对高等教育职能内涵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个之外,增加并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这不足以成为我们全盘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的理由。“一味地否定甚至放弃中华道德,我们这个民族当代道德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辩证地扬弃中华道德,充分挖掘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弘扬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传承创新文化软实力,是现代化大学的崭新使命。大学之所谓大学,不仅因为它有大师,而且因为它有大德、大道。道德可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失去道德,教育本身便没有了生命力。高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道德共同体,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引领时代文化发展与创新。高校教师是实现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尤其要发挥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区分民族的根本标志,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道德优秀传统,这一判断有双重内涵:一是要把高校师德建设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将中华道德的优秀传统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核心内容。儒家道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主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容忽视的历史依据与文化资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儒家的整体主义理念、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仁爱思想以及人本思想等道德观念,都与社会主义道德精神有着内在的历史联系。高校师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作为高校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发挥好高等学校在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的重要保障。正人需先正己。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形成道德自觉、道德自信、文化自信的良好校园气氛。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使广大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追求教书育人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教师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以身示范、发挥榜样作用的过程。所以说,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师,而且还影响着学生。正是这样的一种道德、语言、艺术、知识等文化的传递过程的延续,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不断地得以继承、创新、发展。

三、师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同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的要求,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既关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又关乎教师个人品德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价值引领,需要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等学校只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够保障师德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价值引领,需要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它体现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根本要求,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目标,是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理想是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灯塔和风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高等学校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任务,才能够不断激发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增强其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坚持价值引领,需要我们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无论是抵御外来侵略、贏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或缺。坚持价值引领,需要我们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道德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具体地时代条件下判断行为是非得失、确定行为价值取向、做出行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高校教师应该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榜样。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高校贯彻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从本质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广大社会成员接受并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因此,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依赖于高校师德建设。一方面,高校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自觉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育有德之学生,需有德之教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遵循高校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会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2]杨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2(10).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4]杨明.中华道德传统及其在当代道德建设中的价值[J].齐鲁学刊,2002(0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2018SJA0099);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项目(XC217012);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YS213022)。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事处;南京大学哲学系)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新时代高校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