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身份在汉语新闻语篇中的构建

2019-05-16张金红

山东青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

张金红

摘 要:性别观念不是事先存在的,而是在社会语言中建构形成的。本文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会同功能分析法对汉语新闻语篇中有关性别的报道进行词汇、语法层的分析,揭示新闻语篇对性别的建构过程。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闻报道语篇中的男性是正面、积极的形象,而女性则是负面、消极的。

关键词:性别;话语分析; 功能语法分析; 新闻语篇

引言

语言的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家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它存在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语言领域中。对于语言的性别研究记录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戏剧台词,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指出英语运用中的性别现象;七十年代性别研究繁荣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如Trudrill(1972), Lakoff(1973), Zimmerman& West (1975)从事研究性别差异的表现及语言与性别的关系;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层面转向“话语风格”(Dijik,1990)与“会话策略”(Goodwin,1990)等,由此可见,性别和语言的关系极为复杂。性别语言既受到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语篇这样微观语境的制约。本文将摘取部分新闻媒体中针对不同性别消费者的语篇,对新闻语篇运用语言和行为来标记个人身份、塑造性别形象的过程进行研究,探寻其中隐含的对不同性别身份所持有的不同观念和态度,并揭示出性别身份在新闻语篇中的构建过程。

一、 话语分析方法

作为分析对象的语篇或为话语,有些学者并不作严格区分。话语既可以是口头表达的,也可以是书面写就的。在语言学中,对“话语”这一术语最明确和透彻的运用见之于批判性的话语分析。由费尔克劳夫979年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法从三个方面进行话语分析:文本分析完全使用功能语法来分析;散漫实践分析,揭示语言产生和表诉的过程;社会实践分析揭示话语中意识形态的力量。如下图示

(Fairclough,1992:73)

如图所示,话语实践在社会实践之内的。这就表明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且语言的运用不仅是个人的活动,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将话语看作社会实践,这就需要考察更广大的社会环境要素,这意味着话语分析必须涉及到:关注“文本(Text)、过程和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的社会语境的关系,也包括与远为间接的制度和结构的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CDA)的图式可包含以下的三个要点:(一)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二)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三)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语篇是意识形态和形式结构相互影响的结果。语篇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结构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因此,批评话语分析的精神精髓在于解构语言使用中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使这些隐藏的关系明朗化。在实践中,话语分析涉及到语言与某些社会利益间的关系,比如权力、意识形态、性别、控制论、等级及其他政治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二、话语分析对新闻语言分析的有效性

话语分析必然是分析使用中的语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语言学家开始注意到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开始意识到语言并不象以往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单纯,而更可能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他们发现不能孤立地看待语言结构,而必须放在语境中来理解。当它“频繁地出现在特定语篇和语境中或者当它与其他结构相结合时”,便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话语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中。话语的连贯可以通过用词、连接词及重复语意等写作手法表现,而且新闻作者的选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态度。通过分析新闻中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和立场倾向的词汇,以及通过对句法层面的分析,可以挖掘出“新闻报导语篇的意识导向性”。批评语言學的文本分析观点要求把语言看成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在此情况下,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新闻语言分析系统成为必要条件。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中,韩礼德形成了有关“意义潜势”的论断。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一系列可能性的“行为潜势”;行为需要通过语言中的意义得以实现。与行为潜势一样,意义因其具有一系列的可能性构成意义潜势。意义潜势的实现即是对意义的选择,其实现过程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上。意义在词汇层的实现过程对性别身份的构建产生影响。意义的另一实现形式体现在语法层,同样对性别身份的构建产生影响。这一实现形式,就本文分析而言,具体体现在及物性的过程选择中,此外,介于词汇语法和意识形态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界面——图式。本文将从词汇、及物性选择和图式三个方面对汉语新闻媒体中有关性别的语篇进行分析,以揭示新闻媒体语言构建性别的过程。

三、对新闻媒体语篇的批评分析

(一)用词的分析

例1. 《华西都市报》2006年5月25 日题为“地产大王直奔女市长”一文中‘……洽谈会一开始,数百名企业家就直奔心仪者而去。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克里斯蒂市副市长美乐迪·库珀的桌前人头涌动。而一位身材壮实的四川企业家一坐下,就有眼尖者认出了其身份——这不是福布斯富豪、国栋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春鸣吗?

从上面举的例子中词汇的使用对新闻报道所构建的性别世界可以略见一斑。男性的形象是正面的、成功的,常与事业、身材外形联系在一起,如“地产大王”“局长”“魁梧”“富豪”等;即使有过错,也和女的有关,人们在生活中实践这种媒体话语中倾向于男性的意识形态,最终反过来会强化这种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二)及物性的过程选择

意义的另一实现过程体现在及物性的过程选择中。及物性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来描述现实的基石。韩礼德把人们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六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这六个过程与表意的小句对应(含动词或系动词)。同一现实过程可以用不同语言过程来表达,同一语言过程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现实世界中同一过程在语言上可以用及物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描述,语篇选择哪一过程,就反映了参与者的行为潜势的范围。因此,我们就可以从新闻报道中针对不同性别的及物选择情况,揭示其对不同性别身份的价值判断。

(三)图式的分析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语言潜势是意义的潜势;意义潜势又是行为潜势语言上的实现。所以,在词汇和语法层所作的分析是行为潜势最表层的表现形式。这一表层的潜流制约和影响着行为潜势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二者折射在人的观念中是则形成意识形态。因此,要发掘影响性别身份建构的深层原因,我们必须将对语篇的分析纳入意识形态的框架。而介于词汇语法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一个重要界面——图式,被视为“是对典型情境习惯性的心理再现而形成的固定模式,是决定性的,它使经验者以固定方式解释其经验。

新闻报道经常展示女性动人的身材、细腻的皮肤及美丽的容颜,而男性则展示其力量或能力等杰出贡献。这往往导致女性根据她们所接触的报导的话语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为女性的成功大多靠容貌,而忽略了内在素质的培养。第二,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也往往被呈现为全身心奉献于家庭的好妻子,这也反映出人们一直以来的一种传统意识形态,即女性应该持家并成为贤妻良母而不应该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这种语篇刻画的形象会引导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这种社会角色。这些报道,误导女性把大量时间、精力、钱财用在追逐外观美上,而这种外观美仍是男性中心社会的传统观念主宰的结果:娇弱的身体、细白的皮肤能满足男性的优越感和享受欲。

三、结束语

媒体语篇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即媒体话语体现出特定事件、环境、情形下的社会结构。媒体话语通过特定的对象和载体,不仅能够构建情境、知识、和谈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可以维持、复制、和转换社会地位,因此能够准确地体现和创造出特定的谈话双方的关系。同时,带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话语经过媒体的归纳和提炼,可以反映出人物或事件的地位,维持社会等级之间、男女之间及种族之间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通过对新聞语篇进行的综合话语分析和功能语法分析后发现,新闻语篇在针对不同性别对象时选用不同的语言手段,使得大众对媒体所展现的性别观念是:男性是正面、积极的、健康的、领袖的、成功的形象,女性则是负面的、消极的、注重外表美丽的、缺乏理性的、居家的形象。这些形象建构由于媒体的反复播放出现而形成固定模式,变成意识形态反过来构建了性别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1.

[2]纪玉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2001(3).

[3]梁鲁晋,新闻英语中的连贯[J]外语教学,2003(9).

[4]杨永林, 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4.

[5]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10).

(作者单位:三明学院外语系,福建 三明 365004)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南方人物周刊》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与事实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