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改革实践

2019-05-16金锋袁卫明陈军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金锋 袁卫明 陈军

摘要: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解析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职业素养内涵,审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反思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从基础、应用及创新3个层次切入,重构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教育生态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2-0088-03

在市场经济新常态下,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应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解析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职业素养内涵,审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反思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产学一体”与“内涵升华”的教育生态理念指导下,从基础、应用及创新3个层次切入,实现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教育的生态化转向,重构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多层次地探寻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和机制。

1 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涉茶省市的高职院校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招生和毕业人数均稳步上升。然而,现有的育人机制、教师队伍和教育生态管理制度较为落后,难以达到茶叶产业的现实要求。随着“中国软实力”计划和“互联网几何效应影响”的发展,我国高附加值经济成分比例不断提高,农业与涉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业行业标准、岗位职业(群)、用工制度等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产业性失业”“职业农民能力衰退速度加快”等一系列现象。当前,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短期内的就业数据,对学生中长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关注不够。

研究多数涉茶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可知,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毕业生就职过程中表现出深层次的专业能力欠缺,状态多停留在基础浅层,难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顶层目标,亟需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2 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反思

2.1 培养目标模糊,淡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属性

在市场与社会需求扩大的背景下,与其他院校相比,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同质化,弱化了专业特色的打造。同时,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毕业生离职率过高,影响其中长期职业发展。随着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过程与市场激烈变化,使茶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多维化,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2 过分强调专业性,忽视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茶学类专业的培养内容较多,专业性强,但与社会需求不同步。缺少贴近职业岗位能力精准定位的延伸内容,学生的职业能力处于较低等级。与其他相关专业相比,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本质不同,造成人才培养浅层化。与市场需求背离,造成学生职业发展再学习过程延长。专业培养过程中强化市场需求,加强情景教学与现代学徒制衔接,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目的。

2.3 缺乏行业企业需求调查论证,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教学系统与市场沟通不畅,互相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教学系统内与系统外、学生与外在环境之间存在大量认知与理解的冲突与矛盾,亟需将行业的动态数据引入教学设计中。在校企合作、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过程中,加强专业实践和知识积累。将课程的基础部分与实际需求结合进来,邀请茶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学内容设计,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全面提高教学实践的层次与内涵,以及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4 评价体系单一,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

茶叶行业不断出现新的岗位热点和技能要求,使得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需求多元化、复杂化。新兴岗位需要学生具有“岗位适应”“沟通创新”“产业规划”等关键能力。由于教学设计一般会滞后于市场发展,仅凭学生通过参观访学和专业实习,模式过于单一,并且无法因人施教,效果评价也较为浅层,难以涵盖所有学生个体属性。这也导致了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使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生远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3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重构

3.1 建立“动态平衡式”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建立动态平衡式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因素的关系性,“动态平衡”是其核心概念。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需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寻找生态位,并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在平衡中寻找变革。合理安排专业、企业、行业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最终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知识提升能力,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产业变化。

结合时代发展,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职业发展基础,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中产生更多突破,并对茶叶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一生态体系中,社会大众对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生技能水平的动态需求得到满足,毕业生快速进入职业状态,以较强的岗位发展能力适应激烈的产业市场竞争。

3.2 构建多维度的学生职业素養系统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工程。因此,应平衡构建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运行状态、功能与教育结构,侧重培养学生的中长期职业发展综合能力。学生整体素质需求、社会经济需求的多维度,是教育的现实动力。系统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涉茶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调整办学定位,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扩大现代学徒制涵盖范围,架构茶叶企业、茶叶行业监管部门、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直接对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充分体现教育的职业本位性、茶产业工作岗位的技能性和茶产业的整体生态属性。

3.3 组建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采用动态平衡模式,对课程设置与企业发展及行业生态关系进行整合,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外,还帮助茶叶企业提升知识竞争能力,优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达到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教学目标应体现个体差异,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重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通过培养学生的产业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合理确定职场位置,不断提高职业内涵和职业能力。通过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确保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借助区域茶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涉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加快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调整,推动产教深度统一,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职场生态圈,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置。

3.4 制定统一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

茶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涉茶就业市场形势也随着标准和需求的改变而改变。解决职业能力培养与茶产业环境、个人基础之间的矛盾,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借鉴动态且可扩展的评价模式。需要政府、社会和行业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与大数据处理系统,及时反馈评价,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量化依据。

3.5 完善校企合作的双育人机制

统筹利用茶叶企业生产设施、校内实训车间与教室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长效机制。实行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招生招工一体化,学校与茶企共同制订招生方案。直接签订企业与学生、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招生合同,明确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学生的员工身份、各方权益和学生在茶企岗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权益保障等内容。建设校企互聘的双师教师队伍,并形成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包括工作量核算,晋职晋级等实质内容,最终实现校企工作量与工作形式的互认。

在校企文化对接条件下,突出中华茶文化的特色,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操守。推进茶企文化进校园,充分整合产业精神、中华文化、茶艺文化,确立茶产业职业理想,形成与茶企文化相融合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真正实现无缝对接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晓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6(14):95-96.

[2] 刘合群,陈小龙. 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互动模式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6.

[3] 邵庆祥. 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75-77.

[4] 程瑋,支素华.职业发展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建模[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02-110.

[5] 翁振华.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5):66-68.

[6] 王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35-137.

猜你喜欢

教育生态学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离异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