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2019-05-13文若乙吴雪芳陈首为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课程设置

文若乙 吴雪芳 陈首为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探索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将跨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的各个阶段,并讨论了初、中、高级阶段的课程设置问题,以便为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语言教学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英语专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许国璋先生提出新时期外语教育要有“根本性变化”,即“从过去培养翻译干部为主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各行各业掌握外语的人才。”各行各业的人才要“既懂自己的专门业务,又会使用外语处理自己的业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王守仁先生指出“这样的国际化人才主要不是由外语专业培养的,外语专业毕业生不等同于真正意义的国际化人才。”究其原因,英语专业学科自身有其局限性。英语专业教育过度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技能训练,英语专业学生无法像其它专业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得到逻辑和思维的训练,因此,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遍思辨能力较弱。另外,学生文化素养发展与语言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表现自如,常常出现用语失误,导致交际失败。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中低水平的语言技能应用性工作,如办公室文员、导游、培训学校教师、报关员等等。这些职业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不高。所以,在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很多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并未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强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的训练。从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以下简称川外成都学院)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来看,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口质量并不低于国内很多二本院校,一部分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还明显高于二本院校的学生。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业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另外,从川外成都学院历年考研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0%的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这更加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智力方面并不输于国内其它高校的学生。在高校英语专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型的过程中,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培养应向深度发展,从应用型向应用型与复合型并重的“英语+”转变,“英语+”不仅指增设专业方向课、双学位辅修、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等,更应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范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会提升学生的“软实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能到国际学校、跨國企业、外事办等地工作。本文将重点探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近半个世纪也未达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学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同于跨文化能力。例如,杨盈和庄恩平认为,“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对等有利于将我们的观念从语言交际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在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看到跨文化意识、思维能力、非语言交际及交际策略方面的重要性。”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部分。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语用和变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系统内。赵爱国、姜雅明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顺利完成交际所必须的,基于跨文化意识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Fantini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与人建立和保持关系的能力,交际中尽可能减少缺失和曲解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和需要进行合作的能力三个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四个层面。

胡文仲指出尽管不同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观点不一,但可以归纳出共同的部分,即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能力。从认知层面看,交际者需要一般的文化知识,还有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知识。从感情层面看,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它文化的尊重。行为层面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试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笔者也倾向于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等同来看,以突显从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很高的目标,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这种能力。但是,正如张红玲所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被视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所以,高校外语教育从业者都应将此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英语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做了如下规定:“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教学大纲》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与文秋芳老师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的阐释一致。李映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即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正确态度和正确处理、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可以看出,《英语大纲》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过于抽象,并未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近些年,虽然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都提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方案,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难有根本性的提高。

独立学院由于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三级目标。基本目标是熟悉和了解本族和目的语国家的大众文化知识和高级文化知识。目的语国家以英美国家为主,兼顾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因为在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融共生、一带一路全面推进的今天,仅仅了解目的语社会文化远远不够,要尽可能接触、熟悉并了解不同文化群体,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下英语交流的能力。大众文化知识指风俗习惯、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高级文化知识指历史、音乐、艺术、文学等。中级目标是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本国和目的语国家文化中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等,寻求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点,分析、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做到“求同存异”,并能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高级目标是灵活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因为高级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大量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学生“走出去”和将有丰富跨文化经验的专家“引进来”方能实现,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Byram指出:“长期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界一直认识到高层次的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实地体验才能获得,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更是如此。”

二、川外成都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初探

(一)跨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各个阶段中

在基础阶段教学中,即大学一二年级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跨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语言知识的传授相结合,齐头并进。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设计。跨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要注意跨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当然,教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不可脱离教材讲授跨文化知识,那势必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在教材框架下,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跨文化知识,将跨文化知识带进课堂,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比较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丰富学生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和《现代大学英语听力》为例,这两套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科技、体育、风俗人情等各方面内容,有利于学生获取各个方面的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但也正是因为其题材太过广泛,也存在对于某一题材的内容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这一问题,通过提供更丰富的听、读材料,采取学生课后学习,课上讨论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并在互动讨论中掌握跨文化知识。比如,《现代大学英语听力1》第10单元有关食物,教师可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代表一个国家,可分为如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韩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学生分组介绍各个国家的食物,并讨论不同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课程都应尝试将跨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多思考融入的方式方法、所占时间比重等,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其融入方式应有所不同。避免生搬硬套、喧宾夺主。在中级阶段教学中,即大学三年级教学中,教师在继续拓展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由表及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透过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理解不同国家的深层文化,并能用批判的眼光对中外文化进行对比,找出文化中的共性,并用正确的态度看待文化的差异。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于中外文化的评价力,对于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和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度,思辨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英语专业中级阶段课程如高级英语、英语外报阅读、口译、笔译、高级英语写作等都应将跨文化思辨训练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一阶段还应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系统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比较的维度、跨文化的基本研究方法等相关知识,并结合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为学生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在高级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开设跨文化交际工作坊,模拟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如国际课堂活动,学生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可对新闻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也可就某一项目展开合作。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学生运用在基础阶段学到的跨文化知识和在中级阶段形成的跨文化思辨能力,灵活应对和处理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面临的各种情况。除此以外,学校还要为学生“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开展国外国内合作办学模式,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国外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探索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拓宽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解决了课堂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的难题。但由于英语专业四、八级备考的压力,独立学院英语专業的很多专业课程都要承担备考的任务,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备考相结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会随之受到备考的影响。如此一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笔者结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夯实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出混合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模式。“+”指系列讲座、工作坊、跨文化知识竞赛、优质视频欣赏等多渠道教学模式,旨在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从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实现由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的发展,最终成为能够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国际人才。混合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而课堂教学的重要

补充。

基础阶段在将跨文化知识融入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英美国家文化概论等文化课程,并利用专业外语学院的优势,聘请它语种的教师以系列讲座的方式用英文介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文化知识,如韩国、日本、印度、德国、法国等国,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托英语口语课程和文化概论课程来检验,考核形式是口试+笔试结合的方式。另外,精选有关中国和外国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等文化知识的优质英文视频材料,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观看,并以口头和书面报告的方式进行检测。

中级阶段增设《跨文化交际》英文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电影、新闻事件引入课堂,解读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异同,旨在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语言、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评价力和包容性。这一阶段可开展跨文化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级阶段要重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各院系应加大校企合作,与当地跨国企业、有跨国业务的国内企业、国际学校、翻译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可通过定岗实习、管理培训生、大型会展、实习教师等项目获得实践经验,这不仅符合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且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学校要积极探索国内外合作办学模式,基础和中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国内完成,高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在国外完成。此外,校内可开设跨文化交际工作坊,工作坊采取学生社团负责,教师指导的方式开展,工作坊定期举行学生活动,学生自愿参加。活动内容通过公众号发布,以供广大学生学习。

三、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属于文化素质培养的范畴,而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具备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无法靠《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门课程来实现,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学习过程。只有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各门课程中,贯穿在英语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动态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2002(6):54-57.

[2]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 (3):2-4.

[3]戴明忠.浅谈跨文化交际教学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0(4):194-196.

[4]崔海英,王静.应用型高校“多维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79-85.

[5]丛明才.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4(4):37-41.

[6]付天军,陈凤然.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138-140.

[7]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课程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