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2019-05-13刘丽平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译介传播

刘丽平

摘要:英美科幻小说于19世纪末引入中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国的译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清末民初的萌芽期和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爆发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英美科幻小说的译介具有不同的目的,其翻译手段和传播方式亦不同。受英美科幻小说的影响,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也从模仿到原创登上了历史舞台。本文旨在梳理自清末民初至今的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出版、传播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不同阶段英美科幻小说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以期促进国内外科幻文学的进一步交流。

关键词:英美科幻文学;译介;传播

1818年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了科幻小说开山之作《科学怪人》,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科幻文学成为了当今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英美科幻文学自晚清引入中国后,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即清末民初的“萌芽期”和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爆发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代语境的变迁使每个阶段的科幻文学从译介创作到出版传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刘慈欣的力作《三体》获得雨果奖,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影响也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

(一)萌芽(清末-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英美科幻小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思潮流入中国,其开山之作当属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翻译的《回头看纪略》。该书于1891年连载于广学会刊物《万国公报》上。这部小说是对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1850-1898)1888年出版的小说《百年一觉:2000-1887》所做的节译和改译,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科幻小说[1](P1)。这部小说的译介让国人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并以此同中国传统的“志怪”、“传奇”小说划清了界限,为科幻小说这一新的文类在中国的成长开创了空间。

清末民国时期,大致有10余位国外的科幻小说家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1](P12),其中英美两国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当属科幻小说巨匠阿瑟·柯南·道尔和赫伯·乔治·威尔斯。道尔所著《失落的世界》、威尔斯的《八十万年后之世界》和《火星与地球之战争》等科幻文学作品在这一时期的译介极大丰富了我国科幻文学的类型。

这一时期英美科幻小说的翻译受社会时局影响,具有以下特点:一、政治目的强。清末民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各种改革和抗争,均以失败告终。自戊戌变法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晚清文人倡议译介国外科幻小说,希望以科幻小说为载体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开启民智。这一时期英美科幻小说的翻译以实用主义为主,译者有明确的“科教救国”的政治目的,主要引进西方科幻小说的科学观,艺术效果受到忽略[2](p29)。二、翻译规范不健全。这一时期对英美科幻文学作品的翻译没有忠实于原著,在翻译过程中,对英美科幻文学作品的增删和改译较多。译者多采用归化策略,且改写痕迹明显,以求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3](p73)。如阿瑟·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被翻译成具有中国传统神话色彩的《洪荒鸟兽记》[2](P29)。此外,这一时期翻译者水平和数量有限,这也限制了英美文学作品的译介与传播。

(二)爆发(1990年至今)

20世纪末,随着中国最重要的科幻期刊《科幻世界》的创刊,英美科幻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进入了爆发期。这一时期,科幻小说译著大幅增长,在国外科幻作品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2](28)。

随着世界科幻小说在中国的重新传播,世界科幻小说“三巨头”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作品首当其冲被引入中国。海因莱因的《双星》、《星船伞兵》、《严厉的月亮》、《异乡异客》、《进入盛夏之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机器人》系列;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来自苍穹的声音》、《帝国大地》、《2001》、《童年的终结》等作品极大地开阔了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们和读者们的思路。此外,威廉·吉布森的《蔓生都会三部曲》,《旧金山三部曲》、《神经漫游者》;罗伊斯·比约德的《贵族的游戏》;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系列小说、《回家五部曲》;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行系漫游指南》系列;特德·姜(姜峯楠)的《巴比伦塔》、《你一生的故事》、《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七十二个字母》等作家、作品的引入更加速了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新锐英美科幻小说的创意更加新颖,具备更多的话题性;科技更贴近新时代的特点,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创作手法更加成熟,叙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同时题材更广泛,其蕴含的社会意义也更深刻;同时借助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的传播途径更加丰富,让科幻小说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潮,其地位终于得到承认,而不是作为一种“非主流”的小众文学的形式存在。同时,科幻小说作为比较进步的文学类型,在向中国读者传播英美文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90时年代以来,英美科幻文学作品译本数量大幅增加,汉译数量呈上升趋势。英美科幻文学成为我国译介主流。我国科幻文学的翻译历经数载繁荣与沉寂的交替,终于在21世纪迎来了又一次译介高潮。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發展迅速,意识形态开放,文化语境多元化,对科幻文学的译介也由早期的功利化开始向注重审美与艺术表达上转变。这一时期,翻译者的数量和水平也有所提升,除了专业翻译人员外,翻译产业中也不乏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的业余爱好者,他们大多是科幻迷,也是各个行业的行家,在翻译天文地理等专业知识时,他们更得心应手,充实了翻译队伍,译著水平显著提高。

二、英美科幻小说对中国科幻小说本土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期间点缀无数先贤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但由于封建王朝末期的腐败落后,第一次工业革命迟迟没有在中国生根结果。科学技术的落后造成中国的落后,在科幻小说领域也是一片空白,多还停留在志怪奇幻。直到晚清时期西方科幻小说引入到中国,才开启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大门。

清末民初时期,受译介小说的启发,国人也开始创作自己的科幻小说。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明显得益于贝拉米的《百年一觉》。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的创刊打破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低谷。《科幻杂志》主要刊登国内外高水平的科幻作品,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评选出的“最佳期刊奖”。1999年开始增设《科幻世界·译文版》,专注于引进国外前沿科幻作家的一流作品。借着《科幻世界》杂志这股东风,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个个闪耀世界文坛的名字,和一部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被传播到中国。这些科幻大师与他们的科幻名作,也时刻影响着中国科幻作者。在这一时期,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家以《科幻世界》创刊为契机,纷纷提出新的思想、发表新的作品。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王晋康提出了“核心科幻”理论,即一篇科幻小说应该有一个科学相关的内核。这一类型的作品要求好的科幻点子,同时需要与高水平的科学理论有着紧密的结合。这与阿西莫夫等人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核心科幻的代表作品有王晋康所著《天父地母》、何夕所著《天年》、江波所著《银河之心》等,而最重要的作品则要数刘慈欣所著的《三体》系列小说。

刘慈欣于1989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1999年在《科幻世界》上首次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三体》、《流浪地球》、《朝闻道》、《球状闪电》等。2015年,由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的《三体》赢得了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第一座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可以说《三体》系列小说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正式提升到了世界级。与此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型科幻小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赢得了世界的瞩目。韩松所著的长篇科幻小说《红色海洋》、郝景芳所著《北京折叠》为其中翘楚,《北京折叠》更是在2016年赢得了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可称得上是在《三体》点燃的中国科幻热情火焰上,注入了新的助燃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近年来多部科幻小说改编电影的热映,客观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观众在观影之后意犹未尽,纷纷寻找原著加以品读,也成就了相当部分冷门作品的深度解读。

英美科幻小说的译介与传播和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英美科幻小说的传播广泛,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也同时步入高峰;英美科幻小说的传播陷入困境,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也是举步维艰;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再度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并成就了科幻小说创作热潮的出现。可以说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不单赢得了声誉与利益,也对古老的中国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让中西方文明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理性与感性之间碰撞出了众多灵感的火花。

三、结语

早期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并非一帆风顺,直至20世纪末中国在文化领域迎来了全面的发展,英美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才再次迎来了春天。在中国科幻小说式微之际,有一种论调甚嚣尘上:中国人自古缺乏想象力,自然产生不了好的科幻作品。实则不然。中国读者自古以来就喜欢阅读富含幻想的文学作品。由上古时期的奇书《山海经》,到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再到明代成书的《封神演义》,一直到清代的奇书《镜花缘》、《聊斋志异》,这些构思绮丽、幻想奇伟的大作都是为国人所钟爱的读本。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缺的不是幻想,而是与科学的结合。英美科幻小说的传播,为中国广大读者和创作者打开了一扇大门。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年轻的文学形式,符合了当今科技爆发增长的大环境,因而能够取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而科幻小说能够在当今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可以说正是英美科幻小说将一颗颗科幻的萌芽植于中华文明沃土,直到21世纪之初,纷纷结下丰硕的果实——如前文提到的《三体》、《北京折叠》等佳作,不单在國内引起巨大反响,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可以说,科幻小说是真正的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军.晚清科幻小说与“知识型”转变[D].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12.

[2]王雪明,刘奕.中国百年科幻小说译介: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15(6).

[3]任东升,袁枫.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说翻译探究[J].上海翻译,2010(4).

猜你喜欢

译介传播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