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美国悬疑之父的哥特情结

2019-05-13章鑫婧陈钰洁邢美玉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爱伦

章鑫婧 陈钰洁 邢美玉

摘要:美国悬疑之父埃德加·爱伦·坡以其阴暗惊悚、出人意料的情节,病态心理与死亡主题的探索,将神秘与恐怖的文学造就到极致。其中,《厄舍府之倒塌》被认为是最具有哥特特征的短篇小说之一,性格怪异的人物,令人窒息的古屋,敏感阴暗的内心,无一不营造出沉重如铅般的压抑感和难以言明的怪异感,本文从小说中环境、人物、意象、细节四个角度的分析入手,揭示人物内心的扭曲,文本的死亡主题,及作者挥之不去的哥特情结。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写作;厄舍古屋的倒塌

一、哥特文学与爱伦·坡

哥特文学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其开山鼻祖霍勒斯·沃波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而其后世之作大部分也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哥特式小说通常以荒原、残破的古堡、地下室、迷宫般的长廊等为故事背景,以复仇、暴力、血案、乱伦等为主要内容,使得故事情节充满着戏剧化的同时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能够不断刺激读者的神经,给人以快感。

19世纪30年代以后,哥特文学之风吹至美国。不同的是,在英国日益现实化和社会化的哥特小说在美国却日趋内在化和心理化,而在促进哥特小说逐渐内在化的潮流中,发展最为突出的作家是爱伦·坡。

二、《厄舍古厦的倒塌》中的哥特式写作

坡的父亲在其幼年时离家出走,母亲也不幸离世。失去双亲的他性格孤僻,渴望家庭的温暖,这使得寻求心理的慰藉成为他的作品中一个重要主题。此外,爱妻的病故于他更是彻骨之痛,也让他沉迷于死亡、衰败主题的探索中。另一方面,苏格兰的生活经历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云雾中的峰峦,蜿蜒绵长的海岸,以及破旧的古堡,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爱伦坡笔下的哥特式小说主要是探究人的内心世界,加以恐怖、惊悚与魔幻的元素,展现人物在褪去世俗觀念,抛下文明约束和打破道德桎梏后的内心的痛苦、绝望、恶意与阴暗。文章中对环境、人物、意象、及细节的描述堪称哥特式写作经典。

(一)环境的营造

文章开篇便描绘了厄舍府前阴郁萧瑟的景象:阴郁的旷野、昏暗的天色、低垂的云朵、贫瘠荒芜的土地、衰败丑陋的绿植以及死气沉沉的湖水,为全文奠定恐怖阴森的基调。而在厄舍府内,“四壁阴沉的帐幔”、“乌黑的檀木地板”和“铿锵作响的纹章甲胄”更添厄舍府阴森的气氛,坡结合空间、声音、色彩和光线,带给读者视觉与听觉的强烈冲击,给人以无法喘息的压抑感,将故事情节置于诡异惊悚的气氛中,更添哥特色彩。在活埋玛德琳的第七个夜晚,飓风骤起,乌云低垂,厄舍府周围犹如被裹尸布笼罩一般,泛出白光,在这狂风乌云的步步推进下,恐怖气氛到达顶峰。故事也达到了高潮:一阵狂风吹开了沉重的黑檀木门,玛德琳如骷髅般的披着血迹斑斑的裹尸布站在门外,她临死前那阵猛烈而痛苦的挣扎将罗德里克拽倒在地,两人双双毙命。文章从头至尾充满着哥特式恐怖,使读者心有余悸却欲罢不能。

(二)人物的刻画

小说主人公罗德里克外貌俊美,但面容惨白,毫无生气。不明原因的生理疾病与内心深处的心理折磨使他行为古怪,神经敏感,“他的动作忽而生气勃勃,忽而萎靡不振”“声音忽而嚅嗫,忽而又变得简洁有力”,给人以中世纪阴森古堡中吸血鬼的印象的同时又有一种病态的美感,凸显人物怪诞阴森的性格。小说另一人物玛德琳仿佛是束缚在这座古宅中的幽灵一般,诡异神秘。“玛德琳小姐从房间的尽头慢慢走过,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便悄然而逝”,她如同鬼魅般的出场,加深了小说的悬疑感,将人物神秘化。而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使读者无限遐想。由于他们都是彼此在世上最后的一位亲人,罗德里克对妹妹有着极乎病态的依恋,甚至超越了亲情,可饱受折磨的内心还是无法接受兄妹乱伦的事实。想要逃避现实的他在妹妹“死”后与“我”沉迷于绘画看书与笙歌之中。但在敏感神经的折磨下,备受煎熬的他还是选择逃避(“我不是告诉过你感觉敏锐吗?我现在告诉你,她在那空洞的棺材里最初弄出的轻微响动我就听见了。我听见了许多动静,许多天以前,但我不敢,我不敢说!”),最终在玛德琳挣脱棺材的那晚,他心中最后一根弦终于随着自己臆想的恐惧断裂。

(三)意象的雕琢

爱伦坡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将罗德里克这一形象具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厄舍家族的悲剧。使得整篇小说笼罩着惊悚阴森的氛围,给人以心灵的震颤。首先,作者以“厄舍府之倒塌”为题,既点明了这座古堡的结局,也暗指了厄舍家族的命运。这座古堡像是暗藏在人间的地狱,使府外之人遥看一眼便深感不安(“不知为什么,一看见那座房舍,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不堪忍受的抑郁”),更使身处府内之人深陷变态的恐惧之中。而厄舍府前阴郁的旷野、荒凉的景象与那死气沉沉的湖水正是罗德里克本人的映射:让人不堪忍受的抑郁、神秘却致命的敏感神经与深不可测难以言明的诡异感。再者,罗德里克所创作的画也体现了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畸形与扭曲。其次,“裂缝”在文章中作为线索,贯穿了文章的前后,随着情节的发展,裂缝从一开始几乎看不见到最后急速变宽。“裂缝”的变化犹如伤口一般,越来越大,最终溃烂而死,也象征着厄舍家族败落倒塌的过程。文章最后讲到:“那轮血红的月亮迸到眼前,府邸坍塌”中“血红的月亮”中用红色遮住月亮,犹如黑暗吞噬了光明,也象征着邪恶最终倾覆了厄舍古宅,整个厄舍家族也没落绝世于残砖碎瓦之中。

(四)细节的铺垫

文中不发一言的男仆与神情难测的家庭医生都令这座古堡透露着诡异的气氛。在安置马德琳小姐的棺材的过程中,对地窖的描写与罗德里克的画相契合:“里边令人窒息的空气差点熄灭火把”,“没有丝毫缝隙可以透入光线”,让人细思极恐不寒而栗。其次,罗徳里克病态的敏锐感觉只能听弦乐器弹奏出的曲调。此处“弦乐器”可以用颤、碎、拨、跳等方法弹奏,他喜欢弹奏弦乐器,也许是喜欢那种紧绷的快感,犹如拨弄着人的神经,享受那种在精神崩溃边缘徘徊的感觉,体现出罗德里克享受折磨的病态心理。最后,文中提到的“那双明察秋毫的眼睛”到最后“我头昏眼花地看见那座高大的府邸正在崩溃倒塌”这两处相互照应,营造出神秘之感,使自身内心处最为隐秘的邪恶在最后爆发出来,使故事达到了高潮,也使哥特色彩更加浓重。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正是让恐怖气氛在整个故事弥漫中逐渐浓厚的催化剂,令人栗栗危惧汗不敢出。

三、结语

在《厄舍府之倒塌》中,埃德加·爱伦·坡以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将环境的营造、人物的刻画、意象的雕琢以及细节的铺垫连合,用极富哥特色彩的笔墨为读者勾画出一段惊人的传奇故事,使读者内心萦绕着久久挥散不去的恐惧。但在这些恐惧之后,也是爱伦·坡对死亡的深思,对人内心的探索,对世间善恶的揭露。或许是他多舛的一生,令他能够洞悉人性的黑暗,将一个个哥特世界生花于读者眼前,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我们如今所知的美国悬疑之父。

参考文献:

[1]曹明伦.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2016:9.

[2]李玲.哥特文学与爱伦·坡[J].学术界,2006,116:215-219.

[3]宋琦,许静.哥特文学视野中的爱伦·坡小说[J].安徽文学,2008,9:90-91.

[4]张丽红.美与恐怖的经典组合[J].时代文学,2011,15:158-158.

[5]黄莹.浅析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风格[J].科技信息,2011,29:151,155.

[6]钟翼.浅议哥特文学与爱伦·坡[J].科技信息,2015,3:114-114.

[7]韩菊红.论爱伦坡对哥特式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6-159.

猜你喜欢

爱伦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论环境因素对爱伦·坡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试析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死亡之美”
乌鸦
嫁给美国穷人
On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an 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