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魁》与《焚香记》中桂英形象比较分析

2019-05-13王鑫玲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

王鑫玲

摘要:“王魁故事”在宋朝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而王魁故事中的“桂英”也因其独具特色的性格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尤其是话本《王魁》和传奇《焚香记》两部作品中,桂英的形象都深入人心。通过两部作品中对桂英形象的全面分析,观看桂英这一形象的发展。

关键词:《王魁》;《焚香记》;桂英

剑啸阁主人袁于令在《焚香记序》中写道“兹传之总评,惟一‘真字,足以尽之耳。”其虽指的是《焚香记》里人物描写,如“桂英守节”是“真”。但是这句话仍可以来评价《王魁》中的桂英。一个“真”字,这是两个桂英如此迷人的重要原因。

一、“市井女子”与“大家闺秀”

孟子所讲“知人论世”,先对《王魁》与《焚香记》中桂英的身份定位就极为关键。

《王魁》中虽然并没有明确指出桂英的出身,但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推断出来。住处上,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北市鸣珂巷妓家”,从“北市”我们可以看出桂英身处市井之中,从“妓家”我们可以看出桂英的身份是妓女。在其自刎而死后,只惊动了“鸨儿龟子,举家来救”,之后便在无人问津了。其后世的操办也只是“买棺盛殓,忍气吞声的埋了”,并且告官无门,可见其无势无力,更加符合市井小民的身份设定,从此可推断桂英的出身更接近于“市井女子”。

而《焚香记》中的桂英其身份更倾向于“大家闺秀”。最具说服力的是第三出“闺叹”中,桂英出场时自我介绍,这一段明确桂英的身份很重要,“奴家敖氏,小字桂英,出自名家,颇知诗礼。不幸父母双亡,别无兄弟,囊箧萧然,衣棺无措。奴家岂惜微躯,忍将父母暴露,只得央媒卖身津送。却过继在鸣珂巷谢家为女,不料他是烟花门户,其时惊慌痛切,竟无脱身之計。”这是从个人角度直接表达,而文中也多次借他人之口来表现桂英的身份,如第五出“允谐”中,谢慧德之口“琴棋书画,针指女工,无所不晓”;谢妈妈“仗出身是贵戚豪门”……从以上几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桂英“大家闺秀”的身份已经非常明显了。

两部作品中的桂英,一为“市井女子”,一为“大家闺秀”,虽然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但是因其身份上的不同,也带来了二者命运上的不同。两部作品中“桂英”的身份对其故事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是“大家闺秀”的身份,《焚香记》中的桂英也该同《王魁》中的桂英一样的命运了吧。

二、“私定终身”与“媒妁之言”

《王魁》中的桂英有着市井女子独有的性格特点,豪爽、刚烈、敢爱敢恨、不计条条框框,始终追随自己的内心,勇敢追爱。桂英在面对王魁的追求时,没有矫揉造作,反而化守为攻“自今以后,君但勤学,四时饮食衣服,我当备办”桂英可谓是与王魁私定终身了,体现出一种江湖儿女的气势,桂英在这一年里一心一意照顾王魁,情真意切。

但是《焚香记》中桂英与《王魁》中桂英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她无法像小说中桂英那样无所顾忌,因为她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一些传统的思想也在其身上体现。如第三出“闺叹”中从桂英的自述中可以看出,谢妈妈多次逼嫁桂英,只为抢其彩礼作为妓家妆束,但桂英抵死不从,“倘若果欲堕落风尘,有死而已。”可见桂英始终洁身自好,虽因父母双亡而无奈过继到谢家为女,但永远记得自己是“宦家之女”,不可被羞辱。第五出“允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当谢慧德问桂英对王魁的意思时,桂英答道“公公,妈妈,婚姻之事非女子所知,若较桂英朝欢暮乐,送旧迎新,必不相从!若求户对门当,齐眉举案,这个只评公公妈妈做主。”可见桂英在心底里还是存在着传统思想的影子,婚姻大事还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想法,同时,桂英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因为其出身于“宦家”,桂英对门第之见还是很传统的,“户对门当,齐眉举案”是其必要条件,不可破的。这种“佳人”传统思想的描写,在其他的戏曲中也有体现,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面对张生保持“大家闺秀”的礼仪,《牡丹亭》的杜丽娘“鬼可虚情,人须实礼”都是如此。可以看出此类“大家闺秀”的共同之处。

《王魁》中的桂英与王魁私定终身,追求自己所爱,不顾什么贫穷富贵,只求心之所向足以;而《焚香记》中的桂英因其身份是“出生名门”,所以从思想到举止都是符合这个人物的成长轨迹,“媒妁之言”、坚贞守节……虽然二者在对待感情时都是情深义重,但是因二者身份的差异,所展现的也有所不同。《王魁》中桂英对待感情自我做主;而《焚香记》中桂英从根上说,还是有着传统条件的束缚,这与其“大家闺秀”的身份设定是相关的,所以在爱情的选择上有着条条框框。

三、复仇精神的同而不同

要说“桂英”这个形象最具特点,最为出彩的地方就应该是“复仇精神”了。无论是《王魁》中的桂英,还是《焚香记》中的桂英,二者都体现出桂英的复仇反抗精神,这是具有相同点的。但是二者在具体的情节中也是有所差异的。

《王魁》中的桂英听闻王魁负心,其一系列动作的表达可见其刚烈的性格特征“桂英听说,气得捶胸跌足,呕血大哭道:‘王魁负我如此,我必以死报之。当夜自刎而死”可见其十分有血性,同时,也甚为惹人怜爱。桂英的复仇都是集中于其死后执行的,这点是极为关键的。其死后向王魁索命的情节,虽人已死,但志不死,化为厉鬼,向王魁索命,痛骂负心贼,可谓十分惊艳“桂英道:‘我岂不曾死,若不曾死怎来看你这负心贼!”;“桂英骂道:‘你轻恩薄义,负誓渝盟,使我至此,怎肯与你干休!”;“桂英怒道:‘别的只是闲说,我只索你命罢了。”由“道”、“骂道”、“怒道”一连串的情绪表达,突出桂英的愤怒,但也就是越加表现出桂英的愤怒,越能让观者垂怜她、心疼她,同时也凸显出王魁的可恶。

而《焚香记》中桂英的复仇主要表现在第二十六出“陈情”到第二十九出“辨非”这四出戏中。桂英误以为被抛弃,她并没有直接寻死,而到海神庙整整告了一日,不顾自己身体,只望惩戒王魁这负心贼。但苦苦告了一日并没有结果,海神爷告知她只能阳寿尽了才能帮她,桂英因报仇心切,想惩戒负心之人,宁用香罗帕自尽身亡,到阴间求海神爷替天行道,捉取王魁性命。可见其复仇心思至深,不惜一死,也要严惩王魁。无论是其因被负后的复仇心切,还是其不畏生死的胆量都是值得我们赞叹的。

从“复仇”精神来讲,两部作品中的桂英都突破了原有的身份束缚,都是文学作品中亮丽的风景线。但是我们再细品一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王魁》中的桂英在面对被负之后直接是选择了“自杀”,之后的复仇都是寄于其亡灵;而《焚香记》中的桂英在面对被负后并没有直接寻死,而是选择到海神庙申诉,之后,因现实无法报仇,所以不惜一死来达成愿望。可见,《焚香记》中的桂英复仇精神要比《王魁》中的桂英还要浓烈,可见也是女子形象上的一个进步。

《王魁》与《焚香记》中桂英的形象出现多处相同和相异之处,这既反映了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同时也体现后者对前者的突破。而也就是在这样的继承和突破中,“王魁故事”历久弥新,桂英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中华书局,1980.

[2][明]王玉峰撰.吴書蔭点校《明清传奇选刊——焚香记/偷甲记》.[M]中华书局,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