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环境旅客舒适度调查分析

2019-05-13武满红张贵生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9年2期
关键词:赋值区段动车组

武满红,张贵生,高 羽,戴 帅,宋 丽,李 萍,田 赓

(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 疾病预防控制所,山西 太原 030013)

1 概述

铁路高速动车组具有安全、高速、便捷、环保等特点,是我国铁路客车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动车组车内环境,是指以车厢围护结构为边界形成的人工室内环境[1],主要包括车内热舒适性、空气品质、空气压力等形成的空气环境,由噪声、振动、电磁、光线等形成的物理因素环境。高速动车组运营环境的舒适度是由动车组车内环境因素、旅客个人因素、服务因素3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3个方面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开通运营,快捷便利、舒适准点的高速动车组列车成为人们出行的理想选择,而车内环境质量和乘车舒适度越来越受到关注,有专家学者通过测试和调查分析旅客乘车环境需求,评估车内环境条件对乘车舒适度的影响[2-4]。为了进一步分析评估车内设施因素、旅客个人因素、服务因素对高速动车组列车环境舒适度的影响,为研制基于旅客乘车安全卫生和舒适的动车组卫生标准提供数据,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疾病预防控制所于2017年12月对石太客运专线(以下简称“石太客专”)、大西高速铁路(以下简称“大西高铁”)运行的动车组列车进行旅客环境舒适度调查。

2 调查对象与内容

2.1 调查对象

以石太客专、大西高铁动车组列车旅客为调查对象。

2.2 调查内容

此次开展的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环境旅客舒适度调查,主要分为动车组车内环境品质因素、旅客个人因素、服务因素3个方面。其中,动车组车内环境品质因素包括空气因素指标8个(车内压力变化、耳膜压力波感受、车内空气清新度、车内异臭味、车内温度、车内垂直温差、车内空气相对湿度、车内气流风速),物理因素指标4个(车内清洁度、车内噪声、车内振动、车内照明度);旅客个人因素包括热阻指标2个(衣着量、饮水量),活动指标2个(活动范围、心理感受);服务因素包括客运指标2个(乘务质量、保洁质量),餐饮指标2个(快餐品质、饮水水质)。每个指标按照线性关系划分5个等级,分别给予评分赋值。

2.2.1 车内环境品质因素

(1)空气因素。8个指标分别给予 1、2、3、4、5 评分赋值,即①车内压力变化的评价按照无感觉、略有不适、相当不适、非常不适、难以忍受赋值;②耳膜压力波感受的评价按照无感觉、偶有不适、常有不适、耳鸣耳闭、难忍受赋值;③车内空气清新度的评价按照很清新、清新、不太清新、污浊、很污浊赋值;④车内异臭味的评价按照没有、几乎没有、有点、较重、严重赋值;⑤车内温度的评价按照冷、较凉、适宜、较暖、热赋值;⑥车内垂直温差的评价按照没有、几乎没有、有点、较重、严重赋值;⑦车内空气相对湿度的评价按照很干燥、干燥、适宜、潮湿、很潮湿赋值;⑧车内气流风速的评价按照无感觉、风速偏小、适宜、风速偏大、风速太大赋值。

(2)物理因素。4个指标分别给予 1、2、3、4、5 评分赋值,即①车内清洁度的评价按照很清洁、清洁、不太清洁、污渍、很污渍赋值;②车厢噪声的评价按照无感觉、不太吵、有点吵、较吵、太吵赋值;③车厢振动的评价按照无感觉、几乎没有、轻度影响、较重影响、严重影响赋值;④车内照明度的评价按照太暗、较暗、适宜、较亮、太亮赋值。

2.2.2 旅客个人因素

(1)热阻指标。2个指标分别给予 1、2、3、4、5 评分赋值,即①衣着量的评价按照很薄、薄、适宜、厚、很厚赋值;②饮水量的评价按照1杯以下、1 ~ 1.5 杯、1.5 ~ 2.5 杯、2.5 ~ 3 杯、3 杯以上赋值。

(2)活动指标。2个指标分别给予 1、2、3、4、5 评分赋值,即①活动范围的评价按照本列编组、站台及车厢、本节车厢、三排座位、座位附近赋值;②心理感受的评价按照很愉悦、愉悦、不太愉悦、难受、很难受赋值。

2.2.3 服务因素

服务因素的乘务质量、保洁质量、快餐品质、饮水水质4个指标的评价按照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给予 1、2、3、4、5 评分赋值。

通过分析赋值评分,评估每个指标的舒适度现状,为研制基于旅客乘车安全卫生和舒适的动车组卫生标准提供数据。

统计分析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总体分析

根据动车组运营区段的地理环境特点,分别选择石太客专区段某重联动车组列车的8节车厢、大西高铁某单编动车组列车的6节车厢,开展旅客环境舒适度调查。在本次不同动车组列车运营区段(石太客专区段、大西高铁区段)动车组环境舒适度调查中,共取得321组动车组环境舒适度调查数据,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3.1.1 车内环境品质因素

(1)空气因素。车内压力变化舒适度评分为1.22 ± 0.02 (无感觉、略有不适),耳膜压力波感受舒适度评分为1.59 ± 0.04 (无感觉、偶有不适),车内空气清新度舒适度评分为1.75 ± 0.03 (很清新、清新),车内异臭味舒适度评分为1.52 ± 0.04 (没有、几乎没有),车内温度舒适度评分为3.03 ± 0.02 (适宜、较暖),车内垂直温差舒适度评分为1.75 ± 0.04 (没有、几乎没有),车内空气相对湿度舒适度评分为2.75 ± 0.03(干燥、适宜),车内气流风速舒适度评分为2.46 ±0.05 (风速偏小、适宜),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经过统计计算,2个动车组列车运营区段动车组环境空气因素8个指标中车内温度的舒适度调查数据均值在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车内压力变化、耳膜压力波感受、车内空气清新度、车内异臭味、车内垂直温差的舒适度调查数据高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即高于1.00 ± 0.05的差值分别为0.19、0.58、0.73、0.51、0.74;车内空气相对湿度、车内气流风速的舒适度调查数据低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即低于3.00 ± 0.15的差值分别为0.13、0.44。

表1 动车组车内环境品质因素舒适度调查结果统计 (空气因素)

因此,根据此次旅客舒适度评分均值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5%的差值,可以推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动车组环境空气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垂直温差、车内空气清新度、耳膜压力波感受、车内异臭味、车内气流风速、车内压力变化、车内空气相对湿度,车内温度不需要调整。不同列车运营区段动车组环境空气因素8个指标舒适度调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中车内清洁度舒适度评分为1.68 ± 0.03 (很清洁、清洁),车内噪声舒适度评分为1.88 ± 0.04 (无感觉、不太吵),车内振动舒适度评分为2.24 ± 0.04 (几乎没有、轻度影响),车内照明度舒适度评分为2.98 ± 0.02 (较暗、适宜),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动车组车内环境品质因素舒适度调查结果统计 (物理因素)

经过统计计算,动车组列车环境物理因素4个指标中,车内照明度的舒适度调查数据均值在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车内清洁度、车内噪声、车内振动的舒适度调查数据高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即高于1.00 ± 0.05的差值分别为0.66、0.87、1.23。

因此,根据此次旅客舒适度评分均值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5%的差值,可以推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动车组环境物理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振动、车内噪声、车内清洁度,车内照明度不需要调整。不同运营区段动车组环境物理因素4个指标舒适度调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1.2 旅客个人因素

旅客个人因素衣着量舒适度评分为3.02 ± 0.04(薄、适宜),饮水量舒适度评分为1.71 ± 0.04 (1杯、1.5杯),活动范围舒适度评分为3.20 ± 0.06 (本节车厢、三排座位),心理感受舒适度评分为1.82 ± 0.03(很愉悦、愉悦),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动车组车内环境品质因素舒适度调查结果统计(个人因素)

经过统计计算,个人因素4个指标中,衣着量的舒适度调查数据均值在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活动范围的舒适度调查数据高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即高于3.00 ± 0.15的差值为0.11;心理感受的舒适度调查数据高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即高于1.00 ± 0.05的差值为0.80;车内饮水量低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即低于3.00 ± 0.15的差值为1.18。

因此,根据此次旅客舒适度评分均值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差值,可以推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动车组环境个人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饮水量、心理感受、活动范围,衣着量不需要调整。同时,不同运营区段动车组环境个人因素3个指标舒适度调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运营区段动车组环境活动范围指标舒适度调查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1.3 服务因素

服务因素中乘务质量舒适度评分为1.26 ± 0.03(满意、较满意),保洁质量舒适度评分为1.29 ± 0.03(满意、较满意),快餐品质舒适度评分为1.68 ± 0.05(满意、较满意),饮水水质舒适度评分为1.51 ± 0.04(满意、较满意),详细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动车组车内环境品质因素舒适度调查结果统计(服务因素)

经过统计计算,运营区段动车组环境服务因素4个指标的舒适度调查数据高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即高于1.00 ± 0.05的差值分别为0.24、0.27、0.68、0.50。因此,根据此次旅客舒适度评分均值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差值,可以推断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动车组环境服务因素指标依次为快餐品质、饮水水质、保洁质量、乘务质量。不同运营区段动车组环境服务因素4个指标舒适度调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2 石太客专区段分析

该动车组列车运营区段共调查取得161组动车组环境舒适度调查数据,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此次旅客舒适度评分均值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5%的差值,可以推断石太客专区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动车组环境因素如下。

空气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垂直温差、车内空气清新度、耳膜压力波感受、车内异臭味、车内气流风速、车内压力变化、车内空气相对湿度,车内温度不需调整(数据见表1)。

物理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振动、车内噪声、车内清洁度,车内照明度不需调整(数据见表2)。

个人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饮水量、心理感受、活动范围,衣着量不需调整(数据见表3)。

服务因素指标依次为快餐品质、饮水水质、保洁质量、乘务质量(数据见表4)。

3.3 大西高铁区段分析

该动车组运营区段共调查取得160组动车组环境舒适度调查数据,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此次旅客舒适度评分均值与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5%的差值,可以推断大西高铁区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动车组环境因素如下。

空气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空气清新度、车内垂直温差、耳膜压力波感受、车内异臭味、车内气流风速、车内压力变化、车内空气相对湿度,车内温度不需调整(数据见表1)。

物理因素指标次序为车内振动、车内噪声、车内清洁度,车内照明度不需调整(数据见表2)。

个人因素指标依次为车内饮水量、心理感受、活动范围,衣着量不需调整(数据见表3)。

服务因素指标依次为快餐品质、饮水水质、保洁质量、乘务质量(数据见表4)。

4 结论与建议

本次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营环境旅客舒适度调查数据表明,调查的运营高速动车组列车车内环境因素8个指标、旅客个人因素4个指标、服务因素4个指标舒适度评分中,车内温度、车内照明度、衣着量3个指标的舒适度评分均值在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其余指标舒适度评分均值尚未进入旅客舒适度评分最佳值± 5%的区域。由此,可以推断调查的高速动车组还须在车内环境因素、服务因素等方面进一步加以改进,不断改善高速动车组运营环境。

从卫生工程学角度,建议高速动车组研发部门进一步优化整车流体力学方案设计,降低高速动车组车内振动和噪声强度,从而改善耳膜压力波感受;完善空气净化消毒,以有效改善高速动车组车内空气清新度、车内异臭味、车内压力变化、车内气流风速变化、车内垂直温差变化、车内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强化饮水净化消毒,从而有效改善饮水水质;进一步优化客运服务方案,改善动车快餐品质,提高乘务质量。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旅客列车正向高速化、舒适化方向发展,高速动车组逐年增多,将不断改善铁路旅客列车服务环境,提高铁路客运的竞争力,快捷便利、舒适准点的动车组列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理想选择,车内环境卫生质量和乘车舒适度愈发受到关注。同时,复杂多变的高速动车组车内环境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高速动车组车内环境舒适性研究涉及人与环境的复杂、微妙关系,涉及环境卫生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各种学科知识[5]。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目前高速动车组车内环境舒适性的现状,为进一步改善高速动车组车内环境的舒适性、完善站车卫生相关标准提供数据,未来还需继续深化对高速动车组车内环境舒适性的研究。

猜你喜欢

赋值区段动车组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广州地铁CBTC系统特殊区段NCO延伸分析和验证
石太客专动车组低速过调谐区收H码停车问题分析
铀浓缩厂区段堵塞特征的试验研究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湖南造”首列CJ6动车组上线运营
非自动闭塞区段ATP列车自动防护系统方案探讨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高速动车组高压安全防护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