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毕业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分析及管理策略

2019-05-08许平花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毕业班班集体群体

许平花

一、问题提出

笔者作为毕业班前沿阵地上战斗多年的班主任,通过分析思考发现:小学毕业班学生在小学里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十二、三岁的他们不像童年期那样容易暴露思想,但波动性大,容易受到暗示。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凡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和吸收,因而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多,获得的知识纷繁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少,经验不足,且辨别能力不强,思想免疫力较弱,看问题易带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常常在学校要求和家长意见不一致时,感到困惑和烦恼,在良莠难辨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暗示和影响,出现跟风和效仿他人的现象,逐渐结成某种交往频繁的非正式群体。

社会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个体倾向于与自己具有相似个性心理特征的其它个体交往、相处并结为亲密关系。于是笔者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关于班集体的相关研究,例如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级文化建设等等层出不穷。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之间由于兴趣、爱好相似以及人生价值取向一致而结成的非正式群体不断涌現,这类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征,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如何,却少有学者进行深入剖析与微观研究。笔者不揣愚陋,尝试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小学毕业生非正式群体形成分析

非正式群体的自发形成与发展,绝不是简单的表面组合,已经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社会内容的深刻程度,一方面与成员的年龄有关,一般情况下,越到高年级,其社会内容越深刻,越是低年级,其社会内容越肤浅。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崇拜型非正式群体,班级中总是有一些爱出风头或者自称老大的男孩女孩,他们一般生长发育得较早,懂得怎样去收买人心,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自然而然形成一号人物,所谓的兄弟姐妹们就“慕名而来”了.这种类型的团体一般容易产生小团体主义思想。

第二,倾诉型非正式群体,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促使他们有比较多的接触机会,例如家住在附近,例如有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家庭变故、早恋倾向等等,他们的内心有更多的困惑和苦恼,他们需要和自己的好伙伴倾诉和交流,这种情况女孩子居多。

第三,惺惺相惜型非正式群体,他们有共同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和信仰。例如对某个明星有共同的崇拜或者对电脑、篮球等特别的痴迷,立刻感到“志同道合”,与同伴相处可以“无话不谈”,成为一种松散而个体之间关系又非常密切的群体。还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相似的消极心理让他们走在一起,无需明确的要求,他们之间可能超人的默契配合对付老师,凡是被动或者主动告密者,都有可能私下受到疏远、离间,甚至惩罚。

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团队自我保护意识立刻体现,一致对外,非常不容易解体,他们往往会结拜为兄弟或者姐妹,可能还有意无意地形成一定的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一旦有成员违反可能会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和谴责,他们的沟通效率让人大吃一惊,往往班主任找了一个谈话,其他成员用不了几分钟就能知道得一清二楚,严重者有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制造假象迷惑家长和老师,对班主任乃至学校持否定态度。

三、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关注、关心、关爱这些在多元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丰富而复杂的人,相信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同时,班主任还要形成一定的教育策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正确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1.承认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摸清情况,研究认识它的双重性,同时,班主任,设法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创设建设一个团结、友爱、进步的班级人文环境,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促使他们投向集体的怀抱,收敛不良行为习惯,化消极为积极,当然,班主任自身魅力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六年级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地崇拜和依赖老师,对老师的优劣有比较挑剔的评价标准,对于粗暴的批评和压制感到反感。通过调查发现,六年级的学生欣赏学识水平、充满人格力量的老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班主任应努力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甚至是心理医生,获得这类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给学生以“率先垂范”的作用。

2.针对心理特征,找准突破口,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之间发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暂时的心理失衡所致,尚未构成思想品质上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问缘由,就简单地批评责骂,必然会引致学生抵触、逆反心理的出现。因此,当非正式群体与班级正式群体发生冲突时,首先沟通疏导,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有声的表扬,无声的批评,鼓励他们发挥优势,进行行为指导,导之以行,并低调跟踪分析,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争取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3.要注意做好“核心”人物的工作。古语有云:“擒贼先擒王”。每个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内部,总有一两个“核心人物”,他们引领着非正式群体的走向。这些核心人物往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心理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这批人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教师职业压力探析与应对[J]. 周隽.  思想·理论·教育. 2004(01).

[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J]. 杨明均.  成都师专学报. 2003(03).

猜你喜欢

毕业班班集体群体
尴尬
优秀教师“留级”弥补不了师资短板
户外课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班学生自我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
调查
中间群体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