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回顾性分析*

2019-05-05翁思贤唐闽方丕华贾玉和马亚哲郭金锐郭雨龙刘可张澍

关键词:右室房室心动过速

翁思贤 唐闽 方丕华 贾玉和 马亚哲 郭金锐 郭雨龙 刘可 张澍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ongenitally corrected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ccTGA )是胚胎发育时心管左襻而形成的心脏畸形,其房室与大血管连接顺序变为:右房-形态学左室-肺动脉、左房-形态学右室-主动脉(形态学左室变功能右室、形态学右室变功能左室),从而达到生理性循环矫正的结果[1]。既往研究表明,ccTGA患病数约占先天性心脏病0.5%[2],每1 000个儿童中可见0.27~0.31个TGA者[3-4]。ccTGA常可出现各种类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国内外均有学者报道相关病例的射频消融治疗[5-11]。但是,由于超过90%[2]ccTGA患者合并诸如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Ebstein畸形、心脏传导系统变异[12]等异常而给ccTGA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鉴于此,笔者回顾性分析9例ccTGA合并SVT患者的病例特点、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连续入选2011年1月到2018年4月于本院诊治的ccTGA合并SVT患者,均有1次以上的窄QRS心动过速发作史。术前均完善心脏CT、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化验等明确心脏畸形情况及心功能状况。

1.2 电生理检查

所有患者术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以上,并已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局部麻醉及常规穿刺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放置冠状窦电极(CS)、希氏束电极(HBE)和右室心尖部电极(RVA)后,用Bard多导电生理仪(Boston Scientific,美国)记录体表心电图与腔内电图信息。先后行心室、心房程序电刺激,必要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后重复刺激,至诱发心动过速。SVT腔内电生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参考目前公认的标准和方法[13]。

1.3 射频消融

明确诊断后,主要涉及到3类SVT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性心动过速(AT)。①对于AVNRT者,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消融导管至右心房,在X线透视或三维电解剖模型(若患者合并右旋心、右位心则常规融合CT三维重建图像)指导下,于常规慢径区域(后间隔冠状窦口与三尖瓣隔瓣间)标测到小A大V的靶点电图后,以功率滴定法进行消融(15~30 W,60 s,3次);若常规慢径区域消融无效,则通过抬高消融平面、或者以冠状窦静脉或穿刺房间隔途径至左房标测消融;若消融中出现稳定的慢交界心律、消融后重复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心动过速或出现≤1个回波则提示消融成功。②对于AVRT者,在X光或三维电解剖模型指导下,右侧旁道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消融大头至形态学二尖瓣,酌情使用SR0长鞘(Abbott,美国)支撑;左侧旁道则选择主动脉逆行法或穿刺房间隔法至形态学三尖瓣消融;靶点判定为心动过速或起搏标测下,前传心室或逆传心房最早点;消融功率选取25~35 W,消融时间120 s以上,消融成功标准为阻断旁道前传和逆传、不能诱发心动过速。③对于AT者,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消融导管至右心房,建立三维电解剖模型,结合X光透视行AT激动顺序标测,寻找心房最早激动点;若怀疑AT起源于左心房,则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至左心房行三维激动顺序标测;理想靶点为消融导管局部双极电图碎裂、单极电图呈QS型,较最早体表P波起始提前30 ms;消融功率选择20~35 W,有效靶点消融时间60 s以上;消融成功标准为术后不能诱发AT。

1.4 手术效果判定

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消融术后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心动过速;远期疗效判定视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年后复查心脏超声、普通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症状而定。随访以电话和门诊为主。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共计9例病人入选研究,其中女性4例,年龄19~65岁、病史2~35年不等。3例既往有1次以上射频消融病史。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示(S,L,L)(situs solitus with L-looping of the ventricles and the aorta anterior and leftward)型7例(正位心6例、右旋心1例)、(I,D,D)(situs inversus with D-looping of the ventricles and the aorta anterior and rightward)2例(右位心1例、中位心1例)[2];其中2例合并ASD、2例合并VSD、2例合并瓣膜病(VHD)、1例合并肺动脉高压(PAH);心功能2例II~III级(NYHA分级),其余正常。

2.2 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

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4例AVNRT,3例AVRT,2例AT。术后1例HV间期延长至100 ms,其余无明显改变。复发1例,其余随访3~75个月未见心动过速复发(表1)。

2.2.1AVNRT 4例电生理检查证实均是慢快型AVNRT。其中病例3于常规慢径区域(冠状窦口前方)标测到小A大V靶点电位,放电过程中交界反应良好,消融成功。病例1和病例7于常规慢径区域消融效果不佳,后分别经穿间隔、ASD缺口途径于左后间隔消融成功。病例9(图1)为中位心合并内脏反位,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故使用EnSiteNavx三维电解剖融合CT建模,先后于右后间隔、左后间隔侧消融效果不佳,仍可诱发心动过速,遂抬高消融平面,于高位His束附近标测到小A大V靶点图伴粗钝H波(考虑远场H波),放电消融交界反应良好,巩固消融后未再诱发心动过速。

表1 临床、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资料

注:△为NYHA分级;AVNDP=房室结双径路;S,L,L=内脏正位,心室左袢,主动脉左前;I,D,D=内脏反位,心室右襻,主动脉右前(与S,L,L镜像关系);PAF=阵发性心房颤动; CSo=冠状窦口

A:S1S2刺激诱发AVNRT(Abl d置于希氏束位置);B:左前斜45°透视靶点图;C:左房+右房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绿点为消融有效点,黄点为希氏束位置;D:靶点腔内电图:黑色箭头所示为H波(粗钝);E:消融时出现交界心律;F:全心腔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患者为中位心合并心房反位,AP位相当于正位心的LAO,RL位相当于RAO 。LAO=左前斜45°;RAO=右前斜30°;RL=右侧位;AP=前后位;his=希氏束;CS=冠状窦电极;ABL=消融导管;LA=左房;RA=右房;LV=左室;RV=右室;PA=肺动脉;Ao=主动脉

图1病例9(AVNRT)的消融成功靶点

2.2.2AVRT 3例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旁道位置均位于右心房形态学二尖瓣区,其中病例5电生理检查时可见AV跳跃现象,但未诱发AVNRT、无回波现象,且频繁发作PAF。病例2为右位心,心动过速发作时His上A波领先冠状窦口(CSo)约60 ms,于二尖瓣环靠前区行RS2刺激可使A波提前,仔细标测前间隔部位可见逆传心房最早激动点,放电10 s即阻断旁道。病例5在心室起搏下、于形态学二尖瓣区约11~12点位置标测到逆传心房最早激动点,在SR0长鞘支撑下即刻消融成功。病例6为右旋心,应用Carto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于形态学二尖瓣环前间隔区标测到前传心室最早激动点,放电消融后旁道前传阻断,反复电生理检查未诱发心动过速。

2.2.3AT 2例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右房AT,其中病例4术中出现AV跳跃、间歇回波。病例4在Carto电解剖模型指导下,于CSo上缘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提前约30ms激动点,放电消融可终止心动过速,但仍可诱发,遂穿间隔至左后间隔标测到同样提前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30ms靶点,反复消融仍可诱发心动过速,返回右房继续于CSo巩固消融,后未再诱发AT。病例8于右房中间隔处标测到最早激动点,穿间隔至左房对应处也可标测到较早激动点,消融可终止心动过速,但巩固消融时频繁可见快交界反应,考虑该病例His位置较低、毗邻AT靶点,遂终止手术,术后3个月随访复发。

2.2.4消融的靶点分布及消融前后AH、HV间期的变化 见图2及表2。

A:ccTGA患者房室连接关系[2];B:7例(S,L,L)型ccTGA患者左前斜45°下靶点分布;C:2例(I,D,D)型ccTGA患者右前斜30°下靶点分布。RA=右房;LV=形态学左室;LA=左房;RV=形态学右室;MV=二尖瓣环;TV=三尖瓣环;CS=冠状窦;His=希氏束;AS=前间隔;MS=中间隔;PS=后间隔

图2靶点分布示意图

表2 消融前后AH、HV间期变化/ms

3 讨论

ccTGA患者形态学左室变成功能右室、形态学右室变成功能左室,其房室-大血管连接顺序变为:右房-形态学左室-肺动脉、左房-形态学右室-主动脉。此外,ccTGA常因合并心脏位置、结构等异常而加大了SVT射频消融的难度。自Eisenberger等[6]开始尝试使用Carto三维对ccTGA合并SVT进行射频消融以来,三维标测融合CT建模[9]成了该类复杂心脏畸形合并SVT患者治疗首选,此项技术使得术者能更加直观地辨认心脏各腔室,尤其对于合并右位心、右旋心等的ccTGA患者,获益更大。本组患者55.5%(5/9)使用三维标测技术,2例右位心和右旋心患者,应用三维+CT融合建模后均获得了消融的成功。研究表明,(S,L,L)型ccTGA患者房间隔、室间隔较(I,D,D)型患者更易出现排列紊乱而致传导系统异常[12];此外,紊乱排列的房间隔增加了其传导的各向异性及异常传导肌束的发生,使其更容易成为心律失常起源点,这与本组9例SVT合并ccTGA患者(7例S,L,L型,2例I,D,D型)消融靶点均靠近间隔侧的结果不谋而合,这也为相关SVT射频消融提供了较好的消融策略。

ccTGA合并双径现象似乎更为常见。Liao等[7]报道了9例AVNRT合并ccTGA的射频消融,其中7例靶点位于右后、中间隔常规慢径区域,1例于右室流出道标记到H波并于其下方消融成功,1例穿间隔至左后间隔消融成功,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大系列。而本组患者中66.7%出现双径现象(6/9),其中4例AVNRT患者中,仅1例于常规慢径区域消融成功,2例于左后间隔、1例于右房前间隔His下方消融成功。此提示,左右后间隔周围区域、也就是传统慢径的左右后延伸区[14],仍然是ccTGA合并AVNRT患者的首选消融靶点,若消融效果不佳(交界反应不好或仍可诱发)则可于前间隔、右室流出道等毗邻希氏束的位置尝试消融,但也明显加大了术后传导阻滞的风险,如本组病例9于右房前间隔记录到较为粗钝的H波,消融前后HV间期从40 ms增至100 ms,提示损伤了His束。借鉴国内Xue等[15]对临近His束的旁道采取不同能量的起搏方式以区分H波属远场或近场电位、从而避免消融时损伤His束的思路,或许能对此类消融靶点临近His束的AVNRT患者有所帮助。ccTGA还可合并双房室结,其电生理特点为:窦律或交界律可记录到3种形态QRS波;主房室结和副房室结均可介导AVNRT发生,心动过速下QRS波形态可有2种或以上;于2个不同且分离的解剖区域记录到His电位;在2个区域消融均可见交界心律[5]。(S,L,L)型患者更易合并双房室结,其发生率在10%左右[7]。本组9例患者中,电生理检查未见双房室结现象。

目前国内外对于ccTGA合并房室旁道的报道主要见于形态学三尖瓣环区域[11,16-17],且多旁道常见,与其合并Ebstein畸形相关。而本组3例旁道均位于形态学二尖瓣环区,且均为单一旁道,未见Ebstein畸形。右房室旁道合并ccTGA的消融与传统右侧旁道消融类似,可适当使用长鞘、冷盐水导管等以获得更好的支撑力、消融深度等[14]。对于ccTGA合并AT患者,国内外鲜有报道。Guo等[9]报道了3例ccTGA前间隔起源的AT,均可于肺动脉窦内消融成功,这与非ccTGA者于无冠窦消融His束旁AT有着相似之处[18]。本组2例AT,1例于CSo上方标测到最早激动点,但不局限,后经“左右夹攻”法消融成功,提示间隔起源的AT,若右房标测较早的区域不局限,可于左房侧对应位置加强消融;另1例则因靶点毗邻His束而放弃巩固消融致其复发,对于此类His束位置较低患者,肺动脉窦口是否适合作为备选靶点尚待进一步探索。

ccTGA合并SVT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应首选三维电解剖模型融合CT建模,可增加手术的成功率;此类患者的术中定位,应更加关注左右房间隔侧的标测,以缩小靶点范围;若右房间隔面消融效果不佳,可于左房间隔面寻找更好的靶点或对应位置巩固消融。

猜你喜欢

右室房室心动过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斑点追踪技术评估肺动脉瓣狭窄胎儿右室功能的应用
左侧旁路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超声诊断右室心尖发育不良并室壁瘤形成1例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思考心电图之169》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