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肌病合并心室分离二例

2019-05-05孙毅李学永田福利

关键词:完全性心律室间隔

孙毅 李学永 田福利

例1 患者70岁男性,因劳力性胸憋3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3周入院。患者于12年前就诊于北京阜外医院,诊断为“肥厚非梗阻型心肌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接受“华法林钠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治疗,后并反复就诊于北京阜外医院,心脏彩超显示室间隔最厚时达24 mm,心电图显示房颤,左室肥厚伴劳损。两年前于本院心脏彩超示室间隔厚度为28 mm,心电图示恢复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1)。入院前1月余于本院住院期间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前后径(LA)54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8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53 mm,右室横径46 mm,右房横径54 mm,室间隔厚度(IVSD)13 mm,左室广泛前壁、前间壁及前侧壁运动幅度减低,二、三尖瓣少量返流,左室射血分数(LVEF)0.39,结合临床考虑为扩张型心肌病(DCM),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与房颤心律交替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Ⅰ导联呈rSR′(图2),R′顶端有切迹,QRS时限0.16 s。此次入院心电图示: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肢体导联呈现“双QRS”、T波低平,Ⅰ导联呈rSr′s′R′′,(图2),QRS时限0.16 s,考虑为心室分离。复查心脏彩超:LA 53 mm,LVEDD 67 mm,LVESD 55 mm,IVSD 12 mm,右室横径43 mm,右房横径48 mm,LVEF 0.36,左室广泛前壁弥漫性运动幅度减低,间隔呈矛盾运动,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二、三尖瓣少量返流。

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讨论1985年Algeoss和Ewy[1]首次报道了1例心室分离,该患者左右心室分别除极,产生两个互不相关的QRS波群。心室分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完全性心室内传导阻滞,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分为五种类型:①室上性心律伴心室异位心律;②心室内有两个互不干扰的自主心律;③心室自主心律伴心室扑动或颤动;④室上性心律伴心室扑动或颤动;⑤室上性激动经左、右束支下传分别使左、右心室除极产生两个互不相关的QRS波群,形成特殊的心室分离[2]。病例1为房颤,两个QRS波,一个T波,病例2一个P波,两个QRS波,一个T波,均属于同源性心室分离[3-4],文献报道中,同源性心室分离较为多见。魏莹等[4]研究了同源性心室分离的心电向量特征,详尽阐述了同源性心室分离的特征。同源性心室分离在心电向量图上同样表现为1个P环、两个QRS环和一个T环的特点。

A: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Ⅰ导联呈rSR′,R′顶端有切迹,QRS时限0.16 s;B:房颤,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肢体导联呈现“双QRS”、T波低平,Ⅰ导联呈rSr′s′R′′,QRS时限0.16 s

图2例1患者2个时段的心电图

窦性心律,Ⅰ导联呈sRs′R′型,QRS时限0.20 s,继发ST-T改变

本文中两位患者早期均为肥厚非梗阻性心肌病,病例1后期室间隔厚度恢复正常,病例2室间隔厚度未恢复正常。室间隔厚度降低,但QRS波群增宽明显,其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病程的发展,病人心肌可能广泛坏死、纤维化,肥厚的心肌逐渐变性、坏死或者凋亡,大量心肌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心脏合包体各部分之间电兴奋传导显著减退,丧失了正常的传导系统扩布,最终造成心脏各部位收缩不同步,整个心室肌除极不同步,心电图上呈现心室分离,即畸形增宽的QRS波群[5]。两例患者心肌病变广泛,心肌间电离散度明显增加,室颤阈值极低,病情已处于终末期,接受再同步化治疗可能有利于延长寿命[6]。

猜你喜欢

完全性心律室间隔
心室短轴切面对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诊断的应用价值
左束支起搏术中经传送鞘贴近室间隔造影发现并发症二例
肥厚型心肌病不同肥厚部位的心电图表现及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分期手术治疗婴幼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效果分析
心电散点图技术在诊断室性并行心律中的应用价值
联合运用3种心电散点图快速解析特殊复杂心律失常
数学直觉与数学实在性探析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