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2019-04-30陆鹏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陆鹏

【摘 要】委婉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作为委婉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死亡文化。本文通过对英汉死亡委婉语进行比较,以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中西不同文化底蕴。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文化现象;文化差异

一、引言

委婉语指说好听的言词或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交流,它的目的是为了用柔和的话语来替代那些生硬的,容易触怒人的直接话语,用好听的话语来掩盖令人不快的事实。[1]

死亡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往往不愿意直接提及死亡这个词语,因此死亡委婉语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以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共同性

(一)价值观念的相近性

中华民族对家国的兴衰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当一个人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选择牺牲自己时,人们常用献身、牺牲、英勇就义等对其进行赞美。而在西方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为正义献身,为国家事业捐躯的表达,如to lay down,to kiss the dust等。

而对罪恶满盈的人,中西方所表述的情感也是相似的。汉语中经常用毙命、断命、一命呜呼等来表示对这些人的痛恨,轻蔑。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等也都表示同样的情感态度。[2]

由此可见,中英死亡委婉语所表述的褒奖或贬斥的态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

(二)死亡观的相似性

中西方都将死亡看做是自然的进程,在中英死亡委婉语的体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人们用睡眠或休息来代指死亡,这表示无论哪个民族对生命都有相似的理解,都持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离和归是中西共有的死亡认知观。离是离开现实世界,反映在死亡委婉语中如中文的谢世、与世长辞等,在英语中也有着类似的表达,如depart from life等。而归则代表着对另一世界的向往。这在中英死亡委婉语中也都有着类似点,像中文中的归天、归道山,而英语国家也因为信仰基督教的原因,用to return to dust来表示这个含义。[3]

三、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差异

(一)宗教的差异

西方大都信仰基督教,他们的教义认为泥土是人的本质,因此当人结束自己的人生旅途时,英语国家会用回到尘土,即to return do dust来表示他们人生的结束。同时他们认为人生下来就需要赎罪,因而也会用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来代指死亡。基督教的死亡观是死后人们才能洗脱尽自己的罪孽,获得进入天堂的机会,因而大多数基督教徒都渴望死后与上帝在天堂重聚。例如,go to Jesus在英语中是表示死亡的委婉说法。在《圣经》中,Abraham是所有信徒之父,人们常用他的怀抱指代天堂。因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也用安歇在他的怀中表示与先祖的团聚来表示死亡,即be in Abrahams bosom。

中国缺乏统一的宗教信仰,但宗教仍然是影响死亡委婉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道教和佛教的的影响更为明显。道教将死亡看作是自然规律,他们豁达的生死观在死亡委婉语中也有所体现,如隐化、羽化。同时超生升仙也是道教所追求的,因此也用仙逝、驾鹤西游等代指死亡。生死轮回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他们常用涅槃、圆寂、坐化等代指死亡。同时为了克服文化差异的影响,佛教不得不与道教的文化相结合,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神仙思想对佛教的影响,如佛教也用仙逝等表示人的死亡。

(二)等级观念的差异

西方国家较早开始民主政治,且他们大多信仰基督教,强调众生平等,同时他们的文化所宣扬的也是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崇尚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因而没有可以体现等级差异的死亡委婉语,这在欧洲中世纪的一句格言中可以得到鲜明的验证,即“Popes, kings, beggars 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翻译成中文则为黄泉路上无贵贱,所有人都将会死去。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制度的统治下,并且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孔子所有思想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仁”,也就是“爱人”,但这种爱是有差别的,这与他所强调的“礼”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强调上下,尊卑,长幼有序,而在表示不同阶层的人去世时所用的委婉语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这在《礼记》中可以明确找到当时的记载,《礼记》中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曹雪芹先生所著的《红楼梦》中也有深刻体现,从贵族到家奴的死亡用词都体现了阶级差异。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地位差异,如父亲去世时是失枯,母亲去世用失恃。

(三)社会经济生活的差异

西方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因而產生了很多与航海相关的死亡委婉语,如coil up ones ropes。海洋文明造就了他们喜爱赌博的天性,这在死亡委婉语中也有所体现,如赌桌中的扑克游戏,经常用到be cleaned out of the deck,指被判出局,现用来比喻死亡。工业革命的成功开展为西方工商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他们更倾向于用社会,经济中的一些现象来委婉的表示死亡,通讯行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都在死亡委婉语中得到了体现,如be cut off,cancel ones account等。除此之外,戏剧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而也用black out、the last bow指代死亡。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这种经济特点造成了中国人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中国人一直信奉的入土为安也与此密切相关。同时农耕经济使中国人民密切关注自然的变化,因而常以草木的凋零,星辰的陨落来暗指人的逝去,如凋零、星陨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曾使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近代的发展,进而缺乏与经济,以及通讯行业等相关的死亡委婉语。

(四)民俗文化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的墓园中,经常可以看到墓碑被雏菊所环绕,因而人们也常用daisy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暗喻人的逝世。在美国西进运动时期,绞刑是一种常见死刑,当时的行刑多在白杨树下,这也是用cotton wood来表示死亡的原因。

中国有着渊源的历史文化和广阔的地理环境,因而具有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像中国古代存在的一种埋葬形式,在庶人死后,将其尸体填入到沟壑中,因而用填沟壑来代指死亡。虽然现代大多数人都选择火葬,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还是坚持入土为安,因而现在仍常以归土,入土来暗示死亡。风水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在风水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风水宝地会给家族带来福气,使家族兴旺发达,同理墓地也是如此。中国古代比较推崇死后风光大葬,因而具有繁杂的丧葬仪式,包括初终、小殓、大殓、殡葬、葬等,这在后世也被纳入到死亡委婉语的行列中。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汉死亡委婉语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了解这些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45.

[2] 疏志强.“死亡”代语及其文化意蕴[J].汉语学习,1998(5):30-33.

[3] 李思国,姜焱. 英汉“死亡”代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1):52.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