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算”与“算对”相距有多远

2019-04-26唐存志张继元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唐存志 张继元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对计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听得懂的不会做,会做的却做错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和学习习惯不好、知识掌握不牢且有缺失、教师的训练方式有关。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孩子计算兴趣、计算习惯、教师的训练方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真正领悟到计算的本质和规律,运算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数学教学;混合运算;对症训练

“会算”与“算对”相距有多远

——由一道计算题引发的思考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实验小学 唐存志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继元

一、现象

刚教学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笔者精心设计一组练习题,做了一个单元小测试,结果,一道计算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道简便计算题,题目是17×( + )×

23。在我的预期中,不能说全部学生都做对,至少也有85%以上的学生能做对吧,但事实却是只有约70%的学生做对。

错误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把算式展开成17× + ×23,二是展开成17× + ×23,三是展开成17× × + × ×23。

回想当初教学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是围绕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展开的。教学中先结合具体的计算题,引导学生回顾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方法以及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算式的特征,再做了几道题加以巩固,之后进行相关的变式练习。变式之前我先做了一个铺垫,出示( + )×20,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利用乘法分配律把算式展开成 ×20+ ×20,算出得数13,然后在这道算式的下面出示( + )×5×4,很多学生表示这题和上面的题目是一样的,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交流时学生基本上是把算式中的5×4先写成20,再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再次出示练习( + )×

13×27,学生尝试完成计算,这时学生发现如果还像上一题那样先计算13×27,不仅乘积不好直接算出来,而且后面算式展开时约分也比较麻烦,部分同学想到了直接展开,把算式写成 ×13×27+ ×13×27,算出结果67。通过交流、对

比,这一方法比较简便,被大部分同学所接受。我趁热打铁,紧接着出示练习13×27×( + )和13×( + )×27,

指名板演,完成后交流,同桌相互检查点评,并总结出方法。无论13和27在算式的前面、后面,还是分处在括号的两侧,都可以利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最后出示算式13×( + )×27,进行对比练习,再次进行方法的提炼。说到这,

这一种变式类型也算说完了,自认为分析透彻,训练到位,而且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时地对这一类型的计算加以巩固。

为什么会在测试中还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二、思考

1.教师讲得好,学生不一定学得好

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反复讲,讲得过多。正如上面的情况,笔者从复习铺垫到练习的设计,以及呈现的方式时机,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剧本进行,没有兼顾到学生原来对乘法分配律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兼顾到学生计算过程中情绪的变化,以及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学生只是被动地计算、比较,站在孩子的角度,如果是我们自己,能否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坚持算下去而毫无怨言?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2.学生听得懂,练习不一定做得对

混合运算教学基本上是明确运算顺序和适量的计算训练,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四、五年级时对相关的运算律、运算性质都有研究,所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基本上学生都能听懂。但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因为计算丢失的分却很多,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重视计算题,有的是因为部分知识的缺失,常见的如小数计算时小数点的位置找不准或方法不对(笔者曾让六年级的学生计算143÷14,18名学生中有5人的计算结果写约等于1.214),分数加减时通分错误,计算结果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等等。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计算上的错误都是开绿灯的,认为计算题只要认真,下次就可以做对,不能对症下药去改正错误。

三、对策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计算开始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对计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计算题本身是由单调的数字和符号构成的,一味的反复训练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下功夫了。

1.注意培养孩子计算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激励性的语言、欢乐轻松的情境、二十四点游戏、计算接龙等趣味方式,口算大王、计算小能手比赛等多样化的练习形式,都能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在多步计算中,避免一下子出示多题,让学生感到畏惧。采取闯关加分层层推进,这样的计算学生不仅不会觉得厌倦,相反还会兴味盎然。

当然,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正确的计算先从读题开始,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检验”的习惯。看清数字和符号,想好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算对每一步。对书写做出明确的要求,规范工整。复杂的计算题,草稿必不可少并工整书写,在学生上交作业或试卷时,把草稿本一并上交,按照作业要求,评出等第,和作业一样可以加“星”。

2.适当改变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口算,数学课标明确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坚持每日口算的常规训练,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配备口算训练册,在每天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训练口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计算题,在方法的对比中进行解法的优化和提炼。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对其进行评价,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例如,“比比谁的计算更巧妙”“比比谁的计算更快捷”“你看这位同学的书写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位同学善于动脑,谁也和他一样”。当学生克服了计算上的困难时,老师及时评价:“你勇于向困难挑战,是个勇敢的孩子。” 对于学生好不容易算出的结果,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以传统的“√”或“×”给予评价,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积极性。这时可以选择“延迟评价”的方法,在学生作业中先标出错误的题目数量,让学生重新检查、计算,学生在第二次计算全对以后,仍然可以得优秀的等级。

3.引導学生对症下药,克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

教学中常发现学生轻视计算题,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筋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 看到计算步骤繁多或数字较大的,或计算试题数量较多时,便产生厌烦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懒得动笔,不愿多写一个字;计算过程一律口算,省略必要步骤,直接出结果;缺乏比较意识,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这些都会使计算的正确率大打折扣。

针对孩子计算中的问题,解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多思考“怎样算”“怎样算简便”“为什么这样算”,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充分利用课内外恰当的时机,进行及时的、经常的计算练习,把计算练习形成常态,使计算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自动化,使学生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并熟练地掌握。避免出现同一层次的、单调的机械重复练习。另外,自备错题本,收集在各类计算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加以分类辨析。教师也可制作各种类型计算错误的错题卡,让学生指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总之,运算教学必须善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落实到计算过程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计算的本质和规律,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运算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
计算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
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解析
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