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019-04-26方丹李继超

艺术评鉴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传承创新

方丹 李继超

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国戏曲越来越小众化,即使是对于国粹京剧,人们的关注程度也并不高,在這样的社会现状下,对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可谓迫在眉睫,而如何让地方戏曲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4-0155-02

泱泱大国,巍巍华夏,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与时俱进,亘古不衰,无论是在农业、文学、音乐还是在哲学、科学技术方面都让我们至今都受益匪浅。

其中,中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以及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的戏曲文化从先秦时期开始萌发,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而当今社会,国门大开,西风渐进,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关注程度大不如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戏剧也不再是人们唯一娱乐放松、反映社会的方式,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戏剧也越来越小众化,只有少数像京剧这样的国粹才有机会被搬上大舞台,呈现在荧幕中。但即使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方式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大大降低,五大戏曲剧种的境困况尚且如此惶伦其他的地方戏剧剧种。因此,如何保护好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下去成为了当今社会都值得思考并为努力的问题。

一、建立文化自信,紧跟党的步伐

中国戏曲是中国特有的戏剧剧种,具有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以及表达形式,其艺术形态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是我们中华文献的标志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第十届、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提出了“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这一理念,提出了建立中国文化自信的号召,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作出全新的定位,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这是通过政府干预的形式起到对传统文化的政策保护。党组织带头发起号召,这让我们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助力,但仅仅只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如何让其长久的流传下去要依靠的还是传统戏剧工作者,艺术研究者们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是这样评价中国戏曲的:“戏园者, 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 实普天下人之大学教师也”。我们的文化自信是传承传统的自信,随着国家的日益富强,我们的优秀文化也将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

二、注重人才培养,开发新市场

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繁荣发展戏曲艺术,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学校学生,各地区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在学校开设课程,让当地优秀的剧团进入校园演出,开展戏曲舞台活动,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与之相关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不但遵循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更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剧种的生存而不消之殆尽。这是一种长久的普及方式,也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发出萌芽。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表示“这种戏曲教育应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只有这样做,才能用民族文化塑造新时代的人,用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现方式表达国人的情感,经过戏曲教育的实践,中小学生的家长反馈说孩子们的精、气、神变了,这是最直观的变化,他们学习开始有毅力,也更专注了,戏曲艺术中的礼仪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让他们更加有礼貌。家长对这一项工作特别支持”。另一方面,学生是一个庞大的且流动性强的群体,未来是青年的,青年一代的行为思潮在社会中占据很大的影响,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受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学生本身,他们的父母、家人也会受到间接的影响,通过学生,扩大戏曲的普及面和影响力。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着文学、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成分。由此戏曲教学的课程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对高等院校而言,除了戏曲的唱演课也可以开设戏曲的阅读课、写作课等,这样不仅锻炼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使得戏曲更大程度上地保留其形式并加以规范。另一方面规范系统的科班学习,将戏曲这门综合型的艺术细分为戏曲编剧、戏曲导演、戏曲音乐创作、戏曲舞台美术等各个专业,培养各个方面的人才,将错综复杂的戏曲艺术分解为各个精细的部分再组合起来,最大程度地保存戏曲的原汁原味。

三、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地方戏曲也是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之所以能一直发展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其产生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与其生活环境、生活日常息息相关,因此,在时代更迭的大浪淘沙中它们有着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以陕西汉调桄桄为例,它是一种流行于汉水流域的一种地方特色显著的地方戏。表演时多用地方方音,由于其音乐以击节乐器梆子为主,敲起来发出“桄桄”的声者,故而得名”汉调桄桄”,它反映了汉水流域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和内在情感,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和民俗民风。通过其所流传下来的剧本可以发现汉调桄桄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风格,更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从一些剧本中还可以看出其兼容了道家的思想和道教的内容,反映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正所谓“民不知书,独好观剧”,在当时,戏曲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生活的方式,人们更多地是凭借戏曲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通过戏曲的舞台展示,更加形象地去向民众传递优秀的主流文化和道德规范,将这些积极的正能量的文化精神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思维中去,从潜意识上去影响大众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文化心理结构。

虽说戏曲是我国的艺术文化瑰宝,但其也有糟粕的部分,比如有些历史比较悠久的剧本会蕴含一些敬畏君王的奴性思想、旧社会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等,这些必然会被现今社会所排斥,如果不批判的继承,一味的生搬硬套不仅无法长久,更会让大众对传统戏曲的价值提出质疑,从而增加对戏曲保护传承的难度。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一些地方传统戏剧剧本上有选择的进行删改,赋予其更长久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社会和观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哪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流传下来,如今我们接触的各类戏曲剧种都是经过不断地变革最终形成现今的模式。同理,戏曲艺术不能固步自封,创新也是保护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依靠国家政策与资金扶持或是一味的继承。我们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国情与当地特色,根据当下审美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在传统的基础上优化戏曲艺术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激发戏曲艺术内在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从根本上实现戏曲艺术的繁荣复兴。

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如果缺失了中华戏曲的复兴,是一个跛脚的复兴,是个残缺不全的复兴”。中国戏曲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艺术结晶,是我们重要的文化命脉之一。改革开放新时代下的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传统、非物质文化的珍贵和对其展开保护的重要性。新时代下,戏曲艺术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势而上,不断创新发展,让戏曲艺术重现昔日的繁荣景象,让这优秀的民族艺术之花重新绽放,在广袤的国土上盛景叠现,让世界领略我们五千年的艺术瑰宝,为之惊叹!

参考文献:

[1]蔡雪波.少数民族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7,(13).

[2]刘雯.广西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8,(05).

[3]李继超.汉山樵歌与汉调桄桄比较研究[J].音乐天地,2017,(06).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传承创新
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