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垦牧文化,滋养孩子童年

2019-04-12季永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季永华

[摘 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为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在实处,结合学校所在的通州湾地区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特色、地区文化特色、学生基本情况,有机地将本地的特色资源渗透在校本的课程中,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校本课程富有生命的气息,积淀历史的厚重,紧跟时代的节奏,为学生搭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成长平台,拓展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成长空间,为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创造机会,传承垦牧文化,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目标。结合实例,对基于“垦牧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进行探析。

[关键词]垦牧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81-03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本课程开发引起了许多学校的重视。

一百多年前,我校所处的地区还是一片盐碱之地,荒无人烟。经过百年开垦和大量移民,如今已是田如井、人富足的新垦之地。由于居民都是由不同地方迁徙而来,语言风俗均不相同,在生活的大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垦牧精神。本地区的独特自然风貌、历史文献记载、淳朴踏实的民风、混杂交融的语言都在师生的成长中烙下了一定的痕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精神在建立的同时,以垦牧文化为代表的乡村精神的日趋没落也渐成趋势。孩子们对垦牧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思想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当前垦牧文化的传承问题着实令人担忧,如何继承发扬垦牧精神已经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孩子们更好地继承发扬垦牧精神更成为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而这也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地域特色鲜明的课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根植垦牧文化,结合通州湾地区的地域特点、学校特色,从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本地最常见的建筑、水利、植物、动物等作为活动的切入口,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力图构建基于垦牧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案例

清末狀元张謇的垦牧经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对后代影响深远,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张謇先生将棉花种植引入学校所在地,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我们三余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区,为此,我们的校本实践探究从《走进棉乡》这一长线活动开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我设计了以下的活动流程。

1.激发兴趣,劳动体验——感受丰收的喜悦

金秋时节,棉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我们的活动也开始了,学生们在教师、家长的引领下,热情高涨地走进棉田,除了采摘棉花,他们还在棉农的指导下获得了播种等培植棉花的知识,欢声笑语飘荡在田野上。

2.参观访谈,寻求答案——体验劳动的价值

在棉花采摘结束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通申纺织厂、三余轧花厂等棉纺企业,让学生走进车间,亲身感受利用棉花制作棉绒、纺成棉线的方法与过程。学生们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工人进行访谈,在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研究感兴趣的话题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汇集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棉花的生长过程”“棉花的作用”“棉花的种植方法”等课题,引导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组成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子课题进行重点探究。

4.整理交流,汇报演示——展示学习的成果

在各小组自主活动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鼓励他们采取自己喜欢的绘画、实物展示、手抄报、ppt等方式,就研究成果中的某一两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筛选整理后准备展示。在面向全区的展示活动中,学生们有的展示自己制作的棉花各部分的标本、绘制棉花生长示意图;有的图文并茂,介绍棉花的种类和特征;也有学生通过小论文向大家介绍种植棉花的经济价值。孩子们的精彩演绎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5.活动延伸,升华认识-——尝试新颖的种植

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们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有了创新的想法:现在三余地区的棉花品种单一,依旧只有白色,如果能改良品种,在田野上盛开出变成五颜六色的棉花,经济价值将大大提升,其他作物也是如此……这样,由单纯的棉花研究又衍生出许多话题。学生们对农作物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生成了校本课程开发另一个主题——“垦牧园”。我们在校园里开辟出一块块属于孩子们的“自留地”,让学生们开始“垦牧”,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种植的辛苦和快乐,体会先辈们在这片滩涂上开垦的不易,从而对垦牧精神有进一步的认知。

二、反思

活动结束了,孩子、家长都在感叹受益匪浅。作为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我也在这一活动中获得了许多启示:

1.走进自然——让校本课程富有生命的气息

阳春三月,气候回暖,农民开始播种了,我们的活动也拉开了帷幕。活动前,我先给孩子们布置了任务,希望能让孩子们通过仔细观察、掌握棉花的生长过程。我知道如果活动前收集好棉花、种子,随后在课堂上进行观察,虽然也能掌握有关棉花的知识,但跟我带学生去田间亲身实践相比,无论是孩子们的兴趣还是活动效果,都比关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好得多。学生们获悉要带上观察工具去校外实践,兴奋不已。上课铃声响之前,他们早就整理好工具,翘首等候。一到田间,他们自发地开始活动,根据小组分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仔细记录农民播种的步骤,观察已经露出头的棉花苗,观察茎、叶的形状及颜色……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真正走进自然,直观获取知识,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有效激发了求知欲。有的孩子意犹未尽,在家中给自己留了一小块“试验田”,亲身感受棉花的成长。孩子们随后交上来的观察日记翔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幅幅生动的棉花成长图跃然纸上,活动效果之好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教育”的主张下,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农村的孩子对于身边的花开花落、小桥流水等自然现象或许早已习以为常,却并未真正了解它们。大自然不仅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更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它蕴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形形色色的鸟兽虫鱼、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等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对象,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仅靠标本、教具或课件演示,既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又会束缚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农村学校应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首先选择孩子们熟悉的大自然,引导孩子们研究动物、植物……以此拓展开去。要知道,田野里的一棵新苗上展现的春的气息比百花争艳更让学生惊喜,夏天的电闪雷鸣、秋天的缤纷落叶、冬天的皑皑白雪或许能让学生一生难忘。

以农村自然环境为拓展,让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有生命的气息。

2.走进历史——让校本课程积淀历史的厚重

在了解棉花种植过程时,几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三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棉花的呢?我组织几个孩子成立了一个小组,去了解棉乡三余的种植史。几个孩子来到三余镇政府,向主管农业的镇长了解,也有孩子走向田间,向老农询问……

汇报时,孩子们带来了这样一段文字资料:清朝末年,张謇考取状元回到家乡,他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在三余等地区开发滩涂,吸引了启东、海门等地的大批移民。此后,他又在三余建立了大有晋农垦公司,许多知名专家受邀来三余考察、工作,三余的棉花种植业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

他们还带来了这样一段录音资料:20世纪五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已经非常重视和关注三余的棉花种植了,周总理亲自向三余棉农赠送了优质棉种,三余农民种植热情高涨,三余成了全国闻名的棉乡。

……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寻找到了答案,而这些,是我们这些原本在棉乡长大的教师也不知道的,让我们又一次深感惊喜。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历史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用之不完的好教材,它所反映的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本来就来源于真實的历史,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实例,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感性、更生动、更详尽的研究素材。直接呈现教师精心收集的资料,课堂上空洞、费尽心机的讲解,往往只是纸上谈兵,学生无兴趣、记不住。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把历史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真正走进“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自身原有的知识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个有心人,逐步了解家乡的发展史,和孩子们一同用心聆听历史的回音,了解历史的厚重。孩子们会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拥有一段不平常的历史,历史的星空上也闪烁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走进尘封的记忆,寻找那早已远去却应该铭刻在心的一幕幕真实,让校本课程积淀历史的厚重。

3.走进科学——让校本课程紧扣时代的脉搏

在了解棉花的作用时,许多孩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新疆等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种植天然彩棉,而我们种植的依旧是纯白的棉花,品种单一,不利于家乡农业的发展。种植工具组的孩子提出,家乡农民的生产方式依旧是那么落后,全凭一双手,劳动工具几十年未发生任何变化,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让我讶异,也促使我思考进一步引导孩子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良策。

农村学生与工业化、信息化的事物相距太远,但对眼前的种麦栽稻较为熟悉。由于科技的发展,农业新技术不断涌现。比如塑料给农业带来的“白色革命”,产生了塑料大棚种植、人造温室效应等新技术,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有必要让学生接触。因此,在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带领学生来到镇北村草莓种植基地、红专村葡萄园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有了直观体验后,又兴致勃勃地向来自浙江的土地承包者了解大棚种植的知识,询问现代生态农业在其他地区的发展情况。回校后,学生们主动翻阅书报、上网查询当今时代世界各地的一些先进的生产方式、劳动工具,在汇报交流时,他们分析出了我镇棉花生产中存在着品种单一、种植方式落后两大问题,并提出了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方式等多项措施。

孩子们的语言或许仍略显幼稚,但他们的认识却走在了许多大人的前头。现在的学生有着多彩的个性,有多样的需求,有时候他们接受信息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我们成人的想象。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最新信息,可以使学生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实践证明,我们的垦牧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它蕴含着一代代通州湾儿女对理想和信念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曾经对激励本地区人民垦牧创业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今天,江苏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的成立为新一轮的沿海开发提供了政府支持,张謇先生的沿海开发的战略思想在新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勇立潮头唱新歌,在向海洋进军的今天,垦牧文化又向当代通州湾建设者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和一种信仰,对激励如今的通州湾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有助于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有助于青少年乡土情怀的培养。

垦牧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同时增强教师对课程的关注,培养教师教学教研能力,让师生在垦牧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顺应时代的发展,紧扣时代前进的脉搏,以“垦牧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通州湾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变迁,感受“垦牧文化”的深远影响,体会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通过课程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勇于实践、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传承垦牧文化没有终点,构建基于垦牧文化的校本课程,需要我们立足于师生成长、学校发展。仰望课程的浩瀚星空,也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脚踏实地地做好课程规划、确立课程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完善评价机制。愿江海大地,垦牧文化之花迎风盛开。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