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科学课中提问及反馈评价策略的思考

2019-04-12祝守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提问策略

祝守宏

[摘 要]问题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在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并配合鼓励性评价;在需要改变学生思考方向时,提出反思性问题并配合中性评价;在需要提高学生研究水平时,提出聚焦性问题并配合中性评价;在需要引领学生建构概念时,提出聚焦性问题并配合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科学课堂;提问策略;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9-0076-02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体现“教”,又要促进学生“学”,还要渗透“评”,才能起到提高探究效率的作用。那么,教师怎样提问题呢?怎样利用评价实现反馈与引导?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在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时,提出开放性问题并配合鼓励性评价

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但课堂上会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不积极,发言更不积极,总是习惯于被动学习。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提一些开放性的、有一定广度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例如,教学《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秋天的植物和春天的植物有什么不同?

问题(2):秋天的大树和春天的大树有什么不同?

问题(3):秋天的树叶与春天的树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几个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學生的参与度高。

2.主动干预,激励学生回答

有时即便问题很容易回答,也会有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保持沉默,这时教师要主动干预,请学生回答问题。如教学《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

师:为什么没有两侧的磁铁,转子就无法转动?

生1:转子是一个电磁铁,两侧的磁铁可以吸引或排斥它,使它动起来。

(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心不在焉,于是请他回答)

师:某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生2:(支支吾吾)……我还没想好。

师:好,那你先坐下来想一想,等一下再请你回答。(给予期待)

(学生坐下后,教师发现他开始思考了,开始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了。过了一会儿,他主动举手发言)

生2:没有两侧的磁铁,转子没有受到磁力的作用就无法转动。

师:他说得对吗?(引导学生评价)

生:(全体)对。

师:是的,说得很对。(鼓励性评价)

开放性问题配合鼓励性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

二、在需要改变学生思考方向时,提出反思性问题并配合中性评价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不宜对学生的观点做判断性或导向性评价,可用“还有其他想法吗?”“还有别的可能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看法。当学生的思考进入误区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导向和评价功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转换思考方向,如“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有反对意见吗?”“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等。

例如,教学《热起来了》一课时,学生对衣服的保暖性进行讨论。

生1:衣服会产生热量,即衣服越厚,产生的热量越多。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问题引导,寻找不同的观点)

生2:我不同意,衣服具有保暖作用,本身并不会产生热量。(学生评价)

师:这两个同学的观点完全不一样,大家还有别的解释吗?(中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思考)

生3:有些衣服只能保暖,有些衣服会产生热量。

师:你认为哪种衣服可能会产生热量?(中性评价并配合追问)

生3:毛衣会产生热量。

(为了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向,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如果衣服能产生热量,把衣服放进衣柜里,衣柜会怎样?

问题(2):如果毛衣能产生热量,家里放毛衣的地方温度会不会很高?

生4:如果毛衣能产生热量,放毛衣的地方温度会更高,但放毛衣的地方温度并不高,所以毛衣不会产生热量。

教师利用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原先的想法进行反思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寻找新的思考方向。

三、在需要提高学生研究水平时,提出聚焦性问题并配合中性评价

有时教师希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因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不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教学《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学生做完实验后发现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询问学生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我想研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糖。

生2:我想研究同样多的水,是糖溶解得多,还是盐溶解得多。

生3:我想知道是糖溶解得快,还是盐溶解得快。

(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和思考点都是基于曾经做过的实验,没有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师:在一杯已经不能再溶解盐的水中放入糖,糖会不会溶解?(聚焦问题,提高思维层次)

生4:不能,水已经饱和了。

师:大家还有什么不同观点?(中性评价)

生5:也许还可以溶解,因为盐和糖是不一样的物质。

了解学生的想法,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才能调整教学进程,精准地提供策略和支持,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四、在需要引领学生建构概念时,提出聚焦性问题并配合多元化评价

这类问题通常用在科学探究完成之后,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教师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材料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制造声音。在学生活动后,教师将学生的活动方法及活动效果罗列在黑板上。如下表:

师: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聚焦问题)

生1:敲或者拨动物体。

师:还有吗?(中性评价,期待更多观点)

生2: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本身在动。

师:物体是怎样动的?(聚焦问题,引导思考方向,指向“振动”的概念)

生3:鼓面是上下动的,锣面是左右动的。

师:他说得对吗?(引导学生评价)

生4:对,但还没说完。(学生评价)

师:还有吗?

生5:音叉也是左右动的。

生6:橡皮筋是上下动的。

师:左右动和上下动的共同点是什么?(聚焦问题)

生7:都是来回动。

师:非常正确(肯定性评价)

又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能够在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中浮起来,在淡盐水、淡糖水、淡味精水、食用油、酒精中沉下去。如何将这些实验结果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归纳总结出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后板书在黑板,如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实验结果?

生1: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中浮起来,在淡盐水、淡糖水、淡味精水、食用油、酒精中沉下去。

师:这个概括可以吗?(引导学生互评)

生2:可以,实验结果都包括在里面了。

生3:不行,不够精炼。

师:能不能再精炼些?(否定评价,引导学生再思考)

生4: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浓味精水中浮起来,在其他液体中沉下去。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引导学生思考)

生5:其他液体是什么液体?家里的酱油、醋也是液体,能够让马铃薯沉下去吗?

师:看来,这个概括不够完美,还有更好的概括吗?(评价引导)

生6: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沉,在有的液体中浮。

师:这个概括怎么样?

生7:很好。

师:好在哪?(引导评价标准)

生8:精炼,没有漏洞。(再次明确评价标准)

教师利用问题组织教学时要因势利导,合理利用评价机制,开展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和外在動机;在评价过程中,要适时帮助学生确立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利用标准来审视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行为,实现问题引导与评价反馈的有机结合,同步提升。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提问策略
借信息技术之力,让小学科学绽放异彩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浅探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