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问题情境,打造真学课堂

2019-04-12侯彩凤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真学问题情境数学课堂

侯彩凤

[摘 要]教师创设优质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动态化、具体化、情趣化,也为促进学生的真学保驾护航,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研讨等方式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增加、技能增强、经验积累大有裨益。

[关键词]真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93-02

日本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想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至关重要。在数学课堂中,仅仅提出问题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设置有效的情境进而引发出“劲道”的问题,使学生从情境中主动提出疑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真学。本文就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情境,结合实例进行如下几点说明。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阐述

问题情境是指个体面临的数学问题和它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所构成的系统。合适的问题情境,指的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方向的一种情境。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先后认识了6个桃子的 [12],4个桃子的[12],8个桃子的[12]。学生基于上册初步接触分数的学习基础产生疑问:同样是桃子的[12],为什么个数不相同?此时,教师再趁机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对学习持续保持着热情和感兴趣的状态,避免教师去“叫醒”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地学。

二、问题情境中的关键创设原则

1.指向性原则

课堂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有明确的方向,引出的情境要尽可能契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要指向本课的重点。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设计的所有教学环节以及活动要有目的、有实效性,应避免单纯追求趣味性,让学生或“流连忘返”或“天马行空”,抓不住学习重点而背离教学目标。

2.实践性原则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从做中学”。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源泉。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除了源于现实生活中抽象的问题,也有来自于数学学科内容和数学学习本身的需求,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贴近生活,不可让学生束手无策,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连续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选择应当体现情境的连续性,才能推动课堂的前进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层层设疑,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并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一步步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1.创设悬念

小学生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好奇就是学习的原动力。在问题情境中设置悬念并引发学生的好奇,能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四年级“二进制”的教学中,教师引入课前游戏——猜猜爸爸的年龄。游戏规则:教师出示六张特殊的数字表卡片,接着指定一位学生,让他在心里想爸爸的年龄(不说出来),然后从第一张卡片开始依次问:“这张表上是否有你爸爸的年龄?”学生回答“有”或“没有”,直到第六张表结束,教师立刻说出这位学生爸爸的年龄。

教师通过提问几位学生,最后都准确地猜出他们爸爸的年龄,这个过程让学生看得目瞪口呆。于是学生疑惑:数字表上明明有那么多的数,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教师运用二进制的原理,依次让学生猜卡片上是否有自己爸爸的年龄数,若某位学生回答依次为“没有、有、有、有、有、有”,教师就相应记下011111,再用二进制数化十进制数的方法计算:0[×]32+1[×]16+1[×]8+1[×4]+1[×]2+1[×1]=31。

教师在以上问题情境中,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超能力”?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下,教师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无形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习高效、有趣地进行。在课堂最后,教师再设计悬念:让学生猜猜老师的年龄。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同时实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传播。

2.联系生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中的问题情境既要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理解生活。

例如,在教学“认识11~20的数”时,教师在课中设计关于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问题情境。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设计“羊羊运动会”,通过确定运动员的人数,不仅复习了0~10的数,还引出了比10大的数。学生在数一数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活中有比10大的数,进而拓展了数的范围。其次,在新知学习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摆一摆”,让学生用小棒来代替小动物用以表示运动员的人数,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把手中的小棒当成小动物,并在“摆一摆”的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变得具体化,从而培养了数感。最后,在巩固环节,教师分别利用羊数水果,乘坐公交车,红绿灯的倒数,电梯的楼层数,大米的千克数等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有趣而生动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知识内化,从而缓解大量习题的训练带来的枯燥感。

有效应用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开展教学,能使学生更透彻地领悟知识的本质。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联系实际生活,能使知识更“接地气”,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为己所用,激发学习动机。

3.设置冲突

“让学生道出学习的问题,再对其施以援手。”这看似质朴的行为其实蕴含着教学的本质——办法由问题情境中来。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情境。

师:金秋时节,刚刚和丽丽在野餐,他们如何把所带的食物(4个苹果、2瓶饮料、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生:苹果每人2个,饮料每人1瓶,蛋糕每人半个。

师: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2个,用数“2”来表示;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1瓶,用数“1”来表示;但是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半个用什么数来表示?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引发矛盾冲突。有的学生通过画图来表示,有的学生通过折纸来表示,有的学生用小数“0.5”来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不足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禁激发出通过学习新的数来表达“半个”的需求。

在学习了简单的几分之一之后,教师再次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要比较[12]和[14]的大小,不少学生因为4>2,所以认为[14]>[12],但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14][<][12]。课堂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于是,教师要求学生用涂色部分分别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涂色部分的大小,深刻地认识到分数中分母的意义: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总之,课堂是真学的开始,教师的教学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并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才能打造真学的课堂。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真学问题情境数学课堂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渗透爱国教育 教学“真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