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教师德性的内涵与提升

2019-04-10高慧斌

中国德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悦纳德性教师职业

高慧斌

摘    要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中所呈现出来的道德力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所倡导的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秉持公正、自觉自律、潜心育人等内容,契合教师德性的善、公正和责任。新时代教师肩负“三传播”“三塑造”的时代重任,需要教师通过自我悦纳、持续学习、勇于实践、乐于交往、精于反思等方法不断提高内在德性。

关 键 词 教师德性;师德成长;善;公正;责任

德性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履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个人秉性和气质。[1]教师德性属教师伦理学范畴,是对善的不懈追求,是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2]。这里所提出的教师职业的高尚性、责任感、使命感、奉献性,无一不是对教师德性的具体要求,尤其这份“淡泊名利的坚守”,更进一步体现了教师德性所呈现的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对教师生命价值的自觉维护、对教师配享幸福的自主选择。

一、教师德性的政策指向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从1984年到2008年,我国先后四次颁布、三次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的《规范》分六条,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大方面[3],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这其中既体现外在的品德和行为的标准,又包含内在德性,呈现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特征,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关心、尊重、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等内容,都是对教师德性的内在要求。2011年,我国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亦规定六方面内容,即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4],这其中除了与中小学教师有相同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外,还增加了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内容,如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进一步体现出大学教师有别于中小学教师内在德性的特殊性。2018年1月,为铸造适应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大国良师,国家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更进一步提出以“突出师德”为基本原则,“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5],亦是对教师德性的特别关照。同年11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其中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主要包含“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6]等内容,都是重点关照高校教师对教书育人价值的内在追求。

无论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是“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其所强调的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秉持公正、自觉自律、潜心育人等内容,都要求教师应源于内心、真心,通过不断丰富学识、才识和阅历,建构自身内在德性,产生对教育教学实践而言的内省意识和责任感,对教师自我身份的价值感、崇高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等,进而产生乐于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实现利他的价值追求。

二、教师德性的内容

教师德性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善、公正和责任。对于善的论述古今中外不乏其词,相对一致的表述为道德意义上的好和策略上的好。教师的善是教师德性的核心要素,教师的善行与受教育者发生关联时才能实现,还须是给受教育者带来益处的行为,且给受教育者带来的益处是基于良善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基础之上。教师公正体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是教师对学生公正的基础,继而表现为正直、平等、公平、无私、不偏袒,对待不同性别、不同相貌、不同智力、不同出生背景、不同个性的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并能依据学生的禀赋差异因材施教。①

无论是教师的善,还是教师的公正,更多的是以教师责任来实现,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教师责任,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教育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为完成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的付出,同时又是个人各种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生命历程的组成。教师责任在教师专业生活中体现最为恰当,是从“被动教”到“主动教”,从“会教”到“善教”,从“道教”到“道德地教”,基于教师专业标准呈现为教师知识储备、情感能力、价值追求的内在德性。“被动教”“会教”“道教”与“主动教”“善教”“道德地教”体现合格教师与优秀教师德性的差异。所谓“被动教”“主动教”是教师德性的“本”,即教书,表现为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被动教”是虽然可以给学生上课,但却拘泥于学科知识本身、就知识论知识、面向书本,书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究其根源还是知识功底不足;“主动教”是自如地在多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跳出单纯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如果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同时也要求教师应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这样才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这也成为躬行教师德性的关键所在。所谓“会教”“善教”体现为教师德性的“用”,即技能,“会教”表现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各种经验、感官来衡量学生、要求学生;“善教”则体现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助力者,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应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这是履践教师德性的方法。所谓“道教”“道德地教”体现教师德性的“道”,即育人,这是教师职业的终极追求,“道教”是在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情感的培养培训过程中,已对为人师表、潜心育人有所领悟和要求,并愿意为之付出不懈努力,不过在教育实践中虽然符合道德,但还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中所面临的各种细微问题;“道德地教”则体现出教师运用教育资源合理地处理师生平等、消除恐惧、民主公正、家国情怀,共享教育生活的美好,切实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呈现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这是实现教师德性的最终追求。

三、教师德性的提高路径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7]这意味着离开了自我修养,忽视教师内在德性的提高,师德培养终将停留于被动接受的层次,就难以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不断提高内在德性,从而实现“以德配位”呢?

第一,自我悦纳。教师的自我悦纳,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要求教师时刻保有一种自我接纳的态度,只有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才能悦纳他人。教师的自我悦纳主要体现为自尊、自信和自爱。“自尊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高自尊的教师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发展能力、价值追求,进而达到高度的德性水平。”[8]自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弥足珍贵,有助于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有助于教师勇敢地面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自爱是指人在道德生活中对自己的存在、利益、权利、主体性、价值、人格和尊严的尊重、维护、自豪和荣誉感,它体现着一种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精神。”[9]教师基于自尊、自信、自爱来善待自我、把握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悦纳,只有自我悦纳的教师才能成为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

第二,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教师的诉求,这是提高教师自身修养的前提。教师应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扩展、提高自己。教师可以通过多读书、勤读书获得知识,既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促进个体发展,又可以以广博的知识影响学生,使学生热爱读书。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明确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新趋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

第三,勇于实践。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内在德性就应不断实践,教师的自我悦纳、终身学习都应不断应用于实践。教师德性“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10]。这就要求教师应坚持德性的实践导向,“坚持修于心与践于行的统一,坚持把教育教学实践从生计的驱使向价值的实现提升”[11],将教师德性融入教师真实的生活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提升修养,在丰富生动的具体实践中历练品行,以此更好地实现技术层面的教、价值层面的育。

第四,善于交往。基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主要开展与学生、家长、同侪的交往,尤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断获得并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优化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应掌握关注学生的技巧,应使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向学生表示对他的关心;教师应积极聆听,认真听学生讲话,认同其内心体验,并为学生考虑且积极反馈;教师应善于探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其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及其解决方法;教师还应有同理心,应不断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学生的思想、行为,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第五,精于反思。“经验+反思=成长”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 J. Posner)在1989年提出的教师成长简约公式,这一公式得到了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師的认可,也深入印证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反思的过程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道德认识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教师道德在教学生活中的具体化,通过反思,教师可以重新审视教育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记录教学笔记、听课、评课、教师相互交流等途径反思自身德性的不足,不断修正和优化内在德性,使其转化为自身素养的内在组成部分。

如果说师德规范是师德成长的外在标准,那么不断提高教师内在德性就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的奉献精神,都是对教师德性的深入阐释。这也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师德性的养成中,通过对专业伦理的研习,形成“对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是“为己之学”,使“对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尽快变成“为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12],实现教师德性的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师德成长。

注释:

①关于教师的善和公正,业内专家学者多有论及,如叶澜、白益民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檀传宝的《教师伦理学专题》等著作,均对教师的善和公正多有论述,内容丰富详实,且广为大家所认可。基于此,本研究仅简要概述教师善和公正的内容,不作深入分析讨论,重点讨论教师责任。

参考文献:

[1]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9.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18-09-11(1).

[3]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EB/OL].(2008-09-01)[2019-0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0809/t20080901_145824.html.

[4]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EB/OL].(2012-01-25)[2019-01-07].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1/xxgk_129190.html.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19-01-0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18/201801/t20180131_326148.html.

[6]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EB/OL].(2018-11-15)[2019-01-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

[7]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2).

[8]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0.

[9]肖群忠.论自爱[J].道德与文明,2004(4):17-22.

[10]王艳.教师道德反思—从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德性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8):34-36.

[11]和学新,王文娟.师德修养是师德成长的本质追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1(3):7-11.

[12]檀传宝.师德建设:“对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17(1):1.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悦纳德性教师职业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悦纳自己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荦然青春
北京现代悦纳正式发布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