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联姻”的是与非

2019-04-04沈春华张万防

科学与财富 2019年4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联姻

沈春华 张万防

摘 要:后殖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契合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以此为视角,翻译理论的研究者通过揭露翻译在政治角度的本质体现,探究为翻译创造权力重构的线索和可能性。本文在探究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的“联姻”在为翻译研究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权利重构;文化范式

1.概述

当下,翻译理论家们把目光从语言层面转向文本以外的范围,开始在跨文化的语境下研究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思潮下兴起,契合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兴起。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学者们通过揭露翻译在政治角度的本质体现,探究为翻译创造权力重构的线索和可能性,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的“联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

翻译是缺乏原生性的综合学科,其跨学科性质决定了翻译与语言一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都必不可少。传统的翻译研究把翻译视为一个客观的过程,认为它并不包含主观的因素,只是研究语言层面上的形式对应。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后殖民主义在翻译领域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站在更高的视点,统摄历史与现实,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影响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纳入研究轨道。它大胆地揭示了一直存在于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主要分析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关系。“权力关系是翻译研究和后殖民理论的中心交叉点。”(Munday,2001)作为解殖民化的一个工具,通过翻译促使殖民文化摆脱前宗主国的文化束缚,改变殖民地文化的边缘地位,重塑文化身份,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间的关系,平等地参与文化交流和对话。

总的来说, 后殖民主义理论就是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消解和批判,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在翻译研究领域内推广以解构主义为中心的各种后结构主义理论。消解了翻译过程中文本、作者和译者的中心地位,把目光放在了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方面。(雷志梅,2010)

3.后殖民主义译论的主要内容

源自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后殖民译论是一种解构性的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源泉,从传统译论关注文本内部的静态对等到后殖民译论关注从原文本到译本的转换过程中所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以及隐含其中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运作方式。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翻译研究随着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也有了新的内容。

首先,研究范围由内部到外部。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真空条件下进行;原语文化与译文文化完全平等;作者与译者完全价值中立;意义是通过语言规律设定;所以译文与原文是可以完全可以等值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文化间存在的异质性使得不同文化的平等对话成为空想。翻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其文化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不平等对话的产物。因此,在权力差异原则的指导下,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的不是翻译对等值的问题,而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的语文化的颠覆作用问题,从而揭示了译本生成的历史条件与权力关系。

其次,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研究,试图重构原作与译作这两种权利对话的关系。殖民地时期,欧洲宗主国翻译了大量殖民地的作品以了解和建构“他者”,但为了迎合欧洲对于“他者”的想象却对殖民地作品随意篡改。这种篡改的实质就是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扭曲和变形,沦为落后的、原始的“属下”文化。后殖民理论家瓦解了原作的重要性,提升了译作的地位,他们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译作也具有原作所无法比拟的价值。译者是原作的读者,但也是自由的写作者,译者可以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调整。因此,丢失一些原作的东西并不是必然的错误。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完全可以通过翻译活动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意识形态上的殖民应该是可以消除的。

再次,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研究,讨论了文化身份问题。后殖民理论认为,翻译如同创造,是文化身份的再现。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文化身份的确认已经成为当今第三世界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民族文化只有通过文化身份的确认,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

第四,后殖民翻译研究还着重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的传播交流问题。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效果,翻译的策略至关重要,也一直是人们关注讨论的焦点。翻译策略的异化还是归化常常与殖民化和去殖民化进程相联系。因此,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还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 ,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翻译选择策略。

最后,翻译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文化与文化之间不平等的问题、以及译者在复杂的文化生产过程中扮演了何种重要的角色等问题,也成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当全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结束后,殖民主义虽然早已是昨日黄花,但其影响却始终存在,通过对殖民主义及其话语进行批判和反思,后殖民主义随之产生并迅速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源自于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后殖民翻译理论,既符合文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前殖民地国家寻求并確定自身文化身份的强烈愿望。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

4.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斯皮瓦克、赛义德与霍米?巴巴被称为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联姻
非遗,与互联网“联姻”
珍菌堂联姻富迪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当文化联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