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9-04-03周伟

读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模式

摘要:孔子“礼”的思想不仅仅单纯地指礼法规则,它还包含更加广泛的意义和内涵,孔子“礼”的思想中“仁”是其精神内涵,二者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孔子所倡导的“礼”并不能简单理解成对于某种政治正确和伦理价值的建构,在古时还承载着政治经济制度和民间习俗,所以孔子“礼”的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有极其重要的内涵以及启发意义。

关键词:“礼”;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启示性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以礼立身”的原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在新时代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党和国家也一直在秉承着“礼”的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互利互惠。“礼”的思想可以延伸至多个方面,它就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树一样,无论是经济、外界、军事等都要基于“礼”的滋润之上,这是一种发展态度,也是一种发展趋势。重视孔子“礼”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应用,首要条件是要读懂“礼”的内涵,这是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要深化发展“礼”的教学思想,这是基本思路。

一、 孔子“礼”的内涵

首先,孔子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而是君子应该通过“仁”来辨别是非之后,而对一切事物所采用的一种不折不扣、不受外界影响亦不受内心迷惑的一种心智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孔子“礼”的内涵实质为“仁为内,礼为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对自我的约束,对他人的宽容,对天的敬畏,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就是礼。内心不诚,则外在浮滑而虚伪。孔夫子的思想根本就是一个“仁”字,对内反身而诚,对人忠恕之道,对天止于至善。

其次,孔子的“礼”应用到思政课堂上应该摒弃其中一些“浮躁的东西”,这些“浮躁的东西”单方面的是指不适合学生发展以及教学宗旨发展的“礼”,过于约束的“礼”反而会成为一些累赘,所以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必须要明确孔子“礼”的核心思想并且要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契合。“礼”是自然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一种观念,那么“礼”的意识也必须是以人的发展为主体的,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指“礼”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前提,没有“礼”将会寸步难行,“为礼框之”就是最好的解释。

最后,“礼”所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应该是柔化学生的内心,“以礼待物,以礼待人,以礼待事”这就是孔子“礼”在思政教學中的应用核心,宏观角度来看孔子的“礼”应该从两个方面表述,其一为“克己复礼”,其二可以为“先礼后兵”,即使在礼的框架下亦不能丢下自身的意志,更要正确地认识孔子“礼”所倡导的人心美、天下和的主张。

二、 孔子“礼”的作用和影响

(一) 深化了思政课堂价值

高校思政课堂的开展一方面是要让学生明白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国家政策,正确地引导学生明白国家发展的原则性问题,高校政治教学的形态大方面是要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价值性和国家与个人的联系性,其主要方面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这行动方向,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文化形式与政治核心的同步意义,它所表现的是以民族性、时代性的文化形式去影响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说孔子的“礼”深化了思政课堂教学的价值。

例如:《论语·泰伯》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立于乐”就是要求学生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价值主张。在思政课堂投入孔子“礼”的教学,也会让学生深度地去了解思政课堂的原有价值,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表明礼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礼,而且更是国家政治形态上的一种礼。

孔子“礼”的核心要素是“仁”,而两者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礼”所强调的是内在的修为,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意识上的一种“仁”,而“礼”则是强调的是一种外部的约束,这是基于“仁”的意识之上的,它所表达的方式是待人接物、某人的动作或者言语以及行动方面的约束力。只有“仁”的意识却没有“礼”的行为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礼”,只重视“礼”的行为却忽视了“仁”的思想境界也就不会突破形成更深层次的理想人格。

高校政治课堂中以孔子“礼”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升华政治课堂的关键因素,“礼”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高校政治课堂也同样重视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所以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礼”深化了高校政治课堂的教学价值。

(二) 强调了传统文化价值

孔子的“礼”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融合同时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为学生彰显了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合课堂中,一方面,能够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例如:孔子“礼”的文化形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这种教学主张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表达形式,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更加代表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的价值共同观。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思政教育是高校课堂的重要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一种发展思路。

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对人类社会思考形成的,而另一部分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形成的。对人类社会思考形成的,那是精华部分,是值得保留和提倡的。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形成的则需要更新与丢弃,思政课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就需要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继承性。

(三) 促进了思维方式融合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启示性也应包含思维方式的融合性,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现代化思政教学同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两种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影响时,所留下来的是利于社会发展、教学发展、学生发展的思维方式。

例如: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文化形式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同时也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孔子的“礼”是一种思维上的约束和思维上的“警告”,现代化生产和发展基本步入了全面信息化的时代,当传统文化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潮流,来到了我们身边时,我们会发现之前的思维方式或多或少与现代的思维方式不相同,并且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作为能够传承下来的文化形式,我们应该从中提炼、分解其中的关键词,做出适宜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形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它所提出的背景意义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沉淀,并且它集合了传统文化中各个学派的思想主张,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据,另一方面深化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道路的思想融合。

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形式而言还有一定的洗礼作用,因为传统文化的思维会强调社会与国家、人民、自然的综合协调性关系,而现代社会中物质性比较严重,而且夹杂了西方传来的恶俗思想,传统文化则会去恶俗思想形成对立关系,所以说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融合。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不管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有巨大的现实意義,教师应合理安排思想政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韩瑞.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J].法制与社会,2012(07):208-209.

[2]梁袁华,庞桥.孔子教育思想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269-270.

[3]江沈红.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周伟,湖南省益阳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就表明礼不仅仅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礼,而且更是国家政治形态上的一种礼。

孔子“礼”的核心要素是“仁”,而两者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礼”所强调的是内在的修为,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意识上的一种“仁”,而“礼”则是强调的是一种外部的约束,这是基于“仁”的意识之上的,它所表达的方式是待人接物、某人的动作或者言语以及行动方面的约束力。只有“仁”的意识却没有“礼”的行为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礼”,只重视“礼”的行为却忽视了“仁”的思想境界也就不会突破形成更深层次的理想人格。

高校政治课堂中以孔子“礼”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升华政治课堂的关键因素,“礼”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高校政治课堂也同样重视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所以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礼”深化了高校政治课堂的教学价值。

(二) 强调了传统文化价值

孔子的“礼”作为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融合同时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且为学生彰显了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融合课堂中,一方面,能够实

(下转第6页)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高校思政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
谈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建设
多媒体技术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学系统的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