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立足课堂 提升学生数理思维发展

2019-03-30徐云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练习核心素养

徐云平

摘 要:数学教学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数学教材的练习题总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我们不妨改变静态、无味的习题呈现方式,变静为动,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既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又让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向深度、广度发展,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以及数理思维发展。

关键词:练习 动态教学 数理思维 核心素养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数学逻辑智能”告诉我们,儿童学数学并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加减乘除的能力,更包含逻辑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去建构问题、发现问题的倾向。事实上,我们一线的老师只要悟透教材习题设计的寓意,优化使用教材的习题,一定大有文章可做。以儿童经验为起点,分层、有序、活泛地进行习题教学,为儿童的数理思维发展搭设脚手架,引导儿童找规律、用“章法”,手脑并用攀缘而上。[1]

一、一题两教:习题教学的“静”与“动”

数学教材的练习题总是以静态、无味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如果在练习时,教师总是让学生做第一题,接着做第二题,紧接着做第三题、第四题......长期这样学生对练习必然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其效果便可想而知。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改变静态、无味的习题呈现方式,变静为动,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既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又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向深度、广度发展,何乐而不为呢?[2]

前不久,年级组的青年教师试上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线段》这一课。教材中《认识线段》这一内容安排了这样的三道练习:依次连接3、4、5个点,有多少条线段?

老师依次让学生完成了这三题,到第5题时,能做全对的很少,大部分孩子都少连了中间的两条线段。老师继续提问:“以5个点为端点,每两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在作业纸第3题上试着画一画。”老师的提问,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巡视全班的同学,能做全对的,只有寥寥几人。什么原因呢?课后,同组老师一起坐下来思考、讨论。水尝无华,激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们的思考老是停留在同一种方式上,当然不能“求变”“求突破”,为何不可以换一种思路呢?可不可以将这三小题,进行一次有效整合呢?先从两点出发,每次增加一个点,在原有连线的基础上增加线段,让学生依次得出“1+2+3+4=10”的规律,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方便了,大部分孩子都能不用画图,根据规律找出答案了。

二、解题活动:学生状态的逐步介入

教师不是做被动的教材内容的传授者,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再加工,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式过程。

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段: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

指出: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算式。其他几句口诀,都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拓展:老师这儿还有几道算式,也想用一句口诀来计算,想一想,可以用哪句口诀来计算呢?

老师分别出示3×7+7,4×7+7,5×7+7,按学生回答,贴到相应的口诀后面。

提问:为什么将5×7+7贴在“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后面?(从而引出5个7比6个7少7,继续深入提问:比7个7呢?如果写成算式可以怎么写呢?老师在5×7+7的基础上继续贴板书7×7-7)

这就把原来静止的学习资料(口算题和填空题)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而格外细致,提升了训练的宽度。并能把习题背后所隐含的深刻思维的引导价值全部挖掘出来,举一反三,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刻性、逆向性的指导和渗透。

三、自主建构:解题体验的感悟内化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要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和感悟数学。

三年级上册《认识小数》第一课时有一数轴题,虽然三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数轴,但是,对于数轴上的小数,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要想让学生们真正地理解数轴上的数还是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这道题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出示题目,而是先呈现只有0和1的数轴的一段,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0—1之间的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提问“这时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继而再指着0.4、0.7的刻度追问,“用小数如何表示?”然后指着1.2提问,“在这段上面能找出1.2吗?为什么?”当学生找不到时,将此数轴延长的想法便油然而生,此时就顺势出示2、3等,并将它们之间都等分成10份。这样的动态呈现,帮助孩子们突破了“小数都比1小”的错误直觉,产生了较好的“前馈控制”的心理效应。[3]

接下来,还可以将习题中的练习点得以有效扩充,给学生提供更具开放的练习空间。让学生根据“按需而生”的数轴,说出其他新的小数,并进行相应的大小比较,还可渗透数的无穷性等,这样的拓展就显得特别得水到渠成。使练习在巩固、深化新知方面的作用得以彰显,丰富了孩子们对数的认识,真正实现了认知的完美新建构。

习题是静态的文本,在静态的文字、图片等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教师去发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我们教师要以动态的目光来审视习题,读出静态文本后的内在逻辑联系,读出文本背后的故事,让习题活起来。有生命力的教材,才能造就富于活力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具探究性、更开放的思考空间,更能充分发展儿童的数理思维。

参考文献

[1]沈晓兰.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J].新課堂(数学版),2012,(3).

[2]张旭琴.激励性评价的魅力[J].宁夏教育,2010,(12).

[3]华应龙.我不只是数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练习核心素养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