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儿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分析

2019-03-29李贞玉尚清马彩云李靖婕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2期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面神经

李贞玉,尚清,马彩云,李靖婕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由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临床以突然发生的一侧面部瘫、口眼歪斜、患侧皱纹消失、无法皱眉及完全闭眼等为典型症状表现,可于任何年龄发病[1],严重影响患儿外貌发育及正常生活,目前多采用针刺、红外线光照射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已有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脑卒中可明显改善患者肌肉运动功能[2],因而笔者为进一步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儿免疫球蛋白的影响,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 月本院收治的13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为对象,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13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为对象,纳入标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对症给药(包括神经营养药物、糖皮质激素及抗炎药等)维持患儿生命体征正常,同时对照组实施针刺结合红外光照射治疗:采用电磁波谱(TDP)灯对准患侧茎乳孔周围照射30 min/次,2次/d,同时取合谷、足三里、地仓、翳风、狭车、百会及阳白穴位进行针刺,每次留针30 min,连续治疗15 d;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加拿大产的MyoTrac型号S89800生物刺激反馈仪,操作均按说明书严格执行,对患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部位进行肌电触发刺激,实时检测患儿病情从而调整电刺激强度,逐步增加患儿尽力收缩肌肉的强度,30 min/次,2次/d,连续治疗15 d。

1.3 观察指标

常,患儿可在康复师帮助下进行鼓腮、吹气;有效:临床症状出现好转,口眼歪斜较治疗前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病情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于治疗结束后进行两组疗效比较。② 两组免疫球蛋白比较:观测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标[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变化情况,分别与治疗前后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3.0 ml,注入装有枸橼酸钠的真空抗凝试管中混匀,离心10 min分离血浆,采用免疫扩散法测定外周血中IgG、IgA及IgM表达水平,仪器及试剂均由上海信然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均按说明书严格执行。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对比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行配对样本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免疫球蛋白比较

治疗前两组IgG、IgA及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通气12 h后干预组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s, g/L)

表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s, g/L)

注:†与同组治疗前前相比,P <0.05。

组别例数IgGIgAIgM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干预组6820.46±3.2611.24±2.32†6.98±1.163.17±0.42†4.29±0.451.94±0.26†対照组6820.51±3.6816.87±2.74†7.02±1.294.35±0.98†4.23±0.562.58±0.38†t值0.08112.9310.1909.1260.68911.462 P值0.9330.0000.8500.0000.4920.000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造成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口眼歪斜、表情肌不受控制、面部出现痉挛、麻木及僵硬等不适感、流泪等,可于任何年龄发病,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面神经受损后极易造成周围组织障碍甚至出现神经性耳聋、吞咽不良等,严重影响患儿生活成长[4]。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体内明显增高,一般明显高于正常水平(IgG:7~17 g/L,IgA:0.7~3.8 g/L,IgM:0.6~2.5 g/L),具有一定相关性[5],可能机制是IgG、IgA及IgM作为免疫球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造成炎症细胞进一步浸润,加重面神经炎及周围组织水肿、缺血及缺氧,形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因而改善面神经炎症反应及水肿、活血疏通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目前多采用针灸及红外线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疗效并不显著,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干预。

已有研究显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改善肌肉伸缩能力,减轻面神经周围炎症,疗效显著[7],因而笔者通过在本院开展临床对照研究分析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患儿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红外线治疗的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用针刺、红外线照射治疗的对照组,且治疗后干预组的IgG、IgA及Ig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对照组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以上结果与方文兵[8]等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相似性。肌电生物反馈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手段,通过实时检测面部微弱的肌电信号评估肌肉反应程度,转化为视觉、听觉信息后传达给患儿,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并引导患儿自主控制面部肌肉动作,同时进行肌电刺激加速患儿面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渗液的吸收,改善组织缺血水肿情况[9]。配合针刺和红外线照射的抗感染活血作用,进一步加快免疫球蛋白的清理和减少,逐步改善病灶生理环境,纠正神经肌肉功能失常从而加速患儿的康复过程[10]。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加速面神经及肌肉功能恢复,值得在今后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肌电生物反馈面神经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治疗ⅢB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有效性探讨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