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民主监督的问题与机制研究

2019-03-28刘淑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主监督网络机制

刘淑芳

摘 要:由于网络技术不成熟、监管机制不健全,在网络民主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过程、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时常出现负面影响。研究网络民主监督,不仅可以完善和发展网络政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为网络民主监督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向。

关键词:网络;民主监督;问题;机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3.063

1 网络民主监督主体存在的问题

1.1 区域差异带来监督主体不均衡

受诸多因素制约,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计算机技术发展缓慢,互联网覆盖面不广,极度贫困地区的群众甚至无法接触到互联网和电脑,在网络民主监督中被明显地划分为弱势群体。而强势群体凭借区域优势,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网上热点现象或事件的讨论,使得弱势群体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迫退出网络民主监督的大舞台,进一步加速了网络民主监督数字的鸿沟化。除此之外,区域差别还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农村上网人数远远低于城镇上网人数,其中,城市上网人口占比72.4%,农村上网人口占比27.6%,特别是农村网民的技术熟练程度、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如城镇网民,在网络监督的范围、力度和效果等指标上明显处于劣势,这些因素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民不能客观地表达该地区群众的真实意愿。

1.2 网络民主监督客体存在的问题

1.2.1 监督客体滥用权力,滋生腐败现象

一方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具有隐蔽性,网民通过隐藏真实姓名和身份,逃避因随意发表言论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但是,网民和政府在网络信息管理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政府始终对高新技术掌握着绝对管理,政府利用监控技术和手段,能够随时侦查到任何一个网民的IP地址和真实姓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政务网站公开信息有主动公开和申请公开两种方式,政务网站主动向网民公开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事务办理的具体程序,如果网民想要了解更多的政府文件就必须通过申请公开流程提出网上申请,但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流程操作复杂,申请时间较长,申请成本较高,大部分网民不能获得申请手续,这就导致了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2.2 监督客体漠视检举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政治体制是自上而下的传统模式,各级政府受命于中央政府,逐级安排,逐级执行。相反,网络民主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模式,一旦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作支撑,对网民举报的线索或者提出的相关意见长时间不回复、不反馈、不办理,顶多请出相关当事人或者部门出面澄清一下事实,没有权威部门的调查报告和声明,随着时间推移而渐渐淡出网民视野,这样就容易让网民失去信心,不再进一步搜集证据积极推进反腐进度和事态跟踪。

1.2.3 网络民主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实的客观需要,特别是依法开展网上政务建设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网上政务公开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政务公开的程序原则性没有细化,前面提到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具体是哪些,公开的形式是哪种,公开的程度到哪里,都没有在法律法规内容里体现。

(2)网络监督特征没有充分体现在制度层面。

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斗争形式,网络反腐的效果有待凸显,制度完善力度有待加强。在制度建设层面,除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秩序规范的内容,还迫切需要明确网络民主监督主体、客体及过程等特征的配套制度。比如,进一步明确网络监督主体的责任,监督客体的权限,把相关的网络规章制度条理化、系统化,让网络民主监督运行有规可遵,有章可循。

1.2.4 网络民主监督过程存在的问题

(1)网络民主监督形式单一。

目前,网民广泛选用的监督渠道主要是论坛、博客、社区和微博等,上述监督渠道的效果如何,取决于网民的监督热情,一旦网民没有坚持深入、持久的参与,就会让热点事件冷却,在网民视野中昙花一现,达不到监督目的。这种监督形式具有不稳定、随意性、短暂性缺点,难以有效开展全面监督。

(2)网络民主监督与传统监督互动不足。

网络民主监督能够及时地捕捉最热点事件的相关报道,随时更新事件的发展动态。可是,由于网络技术具有缺陷,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网络民主监督存在自身不足,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原委,一些领导干部受传统思想禁锢,对网络新技术、监督新形式、网民新言论持有个人偏见,忽视网络民情民意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作,使网络民主监督与传统监督模式之间信息不畅通。在网络舆论刚形成的时候,传统监督部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错失了處置事件的最佳黄金时间,让各项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2 完善网络民主监督机制的有效途径

2.1 优化网络监督主体结构,提升公民参与网络民主监督能力

(1)优化监督主体的结构。

积极引导各行业、各区域、各阶层积极参与网络民主监督,政府要加强与广大弱势群体的网络互动,重视弱势群体的网络意见和合法诉求,及时解决问题,为他们的政治参与提供更便捷的平台。当然,政府组织力量对弱势群体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网民依法维权、依法发声。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要适当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吸纳更多的社会精英成为网络监督主体,最大程度发挥网络民主监督的作用。

(2)提升网络监督主体的政治参与意识。

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的程度决定了网络民主监督的发展水平。要从根源上提高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关键在于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步伐。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包括了网民的国家认同感、话语掌控力、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应对舆情能力等。这就要求网民在参与民主监督过程中,强化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超越个人局限性,做到理性与热情的完美结合,将网络作为实现网民政治参与、维护合法诉求、发表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

2.2 完善网络民主监督制度,促使公民规范参与民主监督

(1)构建民主监督参与的制度平台。

由于网络民主监督的虚拟性,导致网络信息难以管理,网络行为难以监管,需要运用法律和规章等强制性手段引导网民制度化、规范化、理性化参与民主监督,同时,网民也要借助制度化参与方式,“促使每个人的个体参与向群体参与转化,零碎化参与向整体化参与转变,自发性参与向组织性参与提升。”因此,要建立“实名注册”参与制度、信息筛查过滤机制、网络舆情监测、预判和预警机制、人身权益保障制度、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网络联动防范机制以及网络技能培训机制,为公民参与网络民主监督提供良好的制度平台。

(2)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保持网络法律和现实法律的协调性。在巩固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网络民主监督发展的新特点,以规范网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进一步推进网络法律体系建设。二是完善网络程序法。利用网络技术独特之处,考虑法律法规的技术性,充分吸收网络领域的专业意见,形成既有可操作性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功效的网络法律法规。同时,推出配套的程序法,切切实实保护监督主体的合法利益,真正实现公平与民主,为网民维权救济提供保障。三是加大网络法规的教育宣传力度。网络法制建设是网络社会法治化的重要工作,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网民接触及使用网络、防范网络犯罪与自我保护进行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倡导全社会规范、文明、安全地使用网络。

2.3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消除网络“数字鸿沟”

2.3.1 政府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坚持以宽带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架构技术等为基础,不断夯实各级网络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尽快缩小东西部之间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全面统筹、合理规划、互联互通,提升信息网络覆盖面和接入能力,着力推进电信网、有线网、计算机网的合作共建。因此,要创新和发展多种接入技术,有条不紊实现网络接入的泛在化发展趋势,特别是基于网络安全问题,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资金,不断固牢网络虚拟世界的安全防线,保护好每一位公民个人利益及国家安全利益。

2.3.2 改善农村边远地区的上网条件

推进农村网络发展速度和扩大网民规模是普及互联网的重要渠道和内容:一要提高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和服务能力。在已经接入宽带的农村地区,重点是宽带的维护工作,优化网络速度和服务能力,尽可能推出优惠套餐,以降低农村上网成本,提高农民上网积极性。二要加快完成电脑及4G手机等电器的降价幅度,生产一批价格实惠、配置较好的机型,专门满足农村市场需要,保证电脑在农村成为每家每户的常见家电。三要加强农村边远地区的网吧场所建设,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完成网吧、学校机房建设,加强网络技术培训和远程教学,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的捐赠,及时更新网络设备,满足农村青少年上网看世界的渴求。

2.3.3 转变政府角色定位,全力促进政府与公民互动

(1)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功能。

在网络民主监督中,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打造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内容的服务型政府。一要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民主监督。政府决策的依据来源于社会民意,而网络是社会民意的重要集散地,政府要善于抓住网络发布信息的特点,及时收集、分析社会焦点热点和民众利益诉求,不断调适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加大改革力度,使政府政策接地气、解难题,形成和谐的官民关系。二是提高网络公共服务。生活在信息时代,面对着网络世界里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迫切需要政府正面给出权威回应和解释,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遵守国家保密制度的原则下,要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公开和透明程度,动态掌握民众的诉求,广纳民意,及时与网民开展线上互动。

(2)加强与传统媒体监督相结合。

网络民主监督作为监督的新手段,是对传统民主监督的创新和补充,二者融合互动,互为补充,完善了民主监督体系。

一是网络民主监督是傳统媒体监督的重要补充。由于受时间、地域等条件制约,传统媒体监督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网络民主监督实现了24小时随时随地监督,利用网络便可以让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都知晓,并且借助网络技术,不断推进事件快速发酵,引发全社会普遍关注和全面监督。二是传统媒体监督推进网络民主监督的合理化发展。作为新生事物,网络民主监督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事件,面对泛滥的垃圾信息,网民们难辨真伪,容易丧失理性,误入歧途。这时,传统媒体监督要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引导正确舆论风向,帮助广大网民学会理性分析热点事件,不跟风、不盲从。

参考文献

[1]陈洪连,李广民.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13,(2):7.

[2]齐爱民,张万红.电子化政府与政府信息公开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1.

[3]胡姗.论当代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D].杭州:浙江大学,2009:112.

猜你喜欢

民主监督网络机制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大数据运用于参政党民主监督初探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