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情境下以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为目标的课程设计

2019-03-23马丽

考试周刊 2019年2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摘 要: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课堂重要內容之一,而历史情境的设置是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通过材料的选取、故事的叙述设置情境,内化成学生必备的素养。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情境;素养培育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国情怀是历史课堂上所要求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个人认为历史学科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课堂里体现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德育方面的渗透,这也是历史课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史为鉴绝对不是一句空谈,而要将它落到实处,更要以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家国情怀就是这些内容的体现。而历史情境就是我们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依托,有了情境的设置,学生更容易融入到历史中去,对当时的历史更容易感同身受,形成同理心。本文拟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通过历史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家国的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一、 分析思路

《新文化运动》一课主要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若果按部就班的来讲,在落实知识点上是没有问题,但是总是感觉缺少了一些历史味和趣味。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如何让一节课生动起来的,莫过于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中去,这就需要历史情境的设置。这节课即整合教材,从历史情境的设置、人物的分析,问题的设置等方面来设计,在落实历史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获得历史分析的技能,同时关注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 过程设计

(一) 在情境中感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题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状态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而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历史情境再现。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用历史的思维方式思考当时发生的事情,进而内化成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一种素养。历史上的人和事本身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教材中叙述历史往往只是事件简单概括,没有具体详细过程;只有人物的姓名,没有相关的经历;虽有宏大的叙事,但没有相关细节描写。复杂的历史被简单化、概念化、标签化。以历史人物为主线营造历史情境,能够较大程度还原历史发展的过程,重现复杂的历史场景,构建多面、丰富、完整的历史。

通过材料设置历史情境是公认的设置历史情境的重要方法,那么材料的选取就至关重要,比如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中可以展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图片,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受到过西式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深,而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闹剧深深刺痛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所以反抗就顺理成章了。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分析,将学生带到那个年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在故事中认同

所有的历史人物尤其是人物的思想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文化和潮流等等。因此通过人物的叙述就会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特点,人物的心理,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学生也更能从人物的身上悟到道理。而《新文化运动》一课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人物众多,各有特点。通过故事的描写让学生获得价值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比如在讲到白话文的使用时,可以给学生展示胡适的一则小故事:有位同学不服气地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一点缺点都没有?”胡适微笑:“没有。”学生反驳道:“怎会没有,白话文语言不简洁,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说:“不一定。要不我们做个试验。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如果以故事的方式出现历史知识的话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问题也相对容易,也能从小故事中让学生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各自的特点和魅力,体会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中对待东西方文化方面,很多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人物都主张全盘推翻传统文化,而辜鸿铭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异类,接受多年的西方文化的熏陶,却顽固地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纲五常,陈独秀虽然对此嗤之以鼻,但仍难掩辜鸿铭的才情,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可以选取辜鸿铭的材料与新文化运动其他人物对比进行比较学习,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在材料中理解

历史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必备工具,一节课中恰当史料的充分运用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同时史料的运用分析也是学生必备的历史素养。为了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我选择了两则史料: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和对文言文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钱玄同曾激进到一度提出废除汉字。另外一个视频材料《大国崛起》中明治维新,由于日本在维新初期完全摒弃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改革曾一度陷入危机,主张改革的大久保利通也因此被刺杀,从改革遭到了民众的严重抵制这方面给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任何国家的改革都必须依托本国的文化。选取这两方面的材料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中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有失偏颇的,但同时也应该强调这也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需要。

家国情怀素养仅仅依靠传统的记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无法形成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内化到学生知识结构中去,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材料的选取方面应该格外注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知并认同,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所在,这也是历史课堂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体现历史学科厚重文化传承下深深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李斌.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N].人民日报人民论坛,2016年01月20日.

[2]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马丽,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