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思考

2019-03-22马冠朝

关键词:民办理论课应用型

马冠朝,姚 鹏

(银川能源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部,银川 750105)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新建本科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是指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发挥的功能,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功能

民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综合改革工程,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必修课,是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课程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方向性课程,不可或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基础性课程,是集识育、德育、价值引导和情感体验的普惠性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同样不可或缺。

二、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1]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和“创新”是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底色课程,它抓住了人才培养“德”的本质属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政治信仰坚定、道德素质端正、职业素养优良、公民意识纯厚的“准应用型人才”。之所以称之为“准应用型人才”,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如专业课程旨在奠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能力目标,但却可以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树立思想道德素质目标。

(二)相对独立性和适应性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地位相对特殊。相对于专业课,它是公共必修课程。相对于通识课程,它不会因为学校类型、办学层次而按需设置。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因其课程性质则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它不能依附于专业课课程体系的建设,也不能与其它通识课程同等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具有相对适应性特点。所谓相对适应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要体现反映时代进步的价值观念,要围绕着应用型人才这个核心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出变通性。

三、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的任务与方法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本质上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重构与优化,即在尊重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规律和特点,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统筹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要素,构建其在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的基础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的特质以及教学实践的积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首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集权威性、理论性、逻辑性高度统一的章节结构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内含着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基本要求。结合“05”方案以来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实践及其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实现专题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它有利于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合理搭配教学力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实现教师优势资源共享和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其次,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以及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属性,在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基于课程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以参观、访问、考查、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教学,以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主题纪念日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三,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量齐观。一是在课时数量上向实践教学倾斜,可达到三分之一。二是在地位上两者平等,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三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材,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实践学时和学分计算、实践运行模式和过程指导、实践管理和考核评价、实践效果评估等教学要素。第四,建设以专业、专业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适应性教学内容。从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性特点出发,探索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专业、专业群所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素质目标,譬如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精神等。

(二)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的手段

应用型民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决定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彰显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中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本着“着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实践创新精神的新型本科人才”。[2]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建设要考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目标的一致性,结合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论功底、认知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据此,教学方法建设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目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建设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基本品质就是实事求是。“在理论讲授方面,重点是明确方法性意义,尽力实现理论表达的简短化和通俗化;在联系实际方面,要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相关的社会实际或学习实际,以求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3]在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避免本本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方法论,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二是以学生为本。教与学是一对矛盾,教学的过程是处理教与学矛盾的科学与艺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不应只关注教材内容本身,更要关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即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的话语内容要关注大学生知识需求、生活成长、智识生长,追求政治成熟的增长点。在话语方式上要研究话语受众自身话语体系的特点、表现形式,寻找话语主体与话语受众各自话语体系的契合点。转变话语方式,释放话语受众的被压抑状态,激发话语受众的思维活力,发挥其课堂主体性作用。三是知行合一、知行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的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应用、实践、创新上取得实效,教学方法必须把握知行合一、知行统一的原则。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不仅让学生认知什么,还要明确让学生怎样认知。要将认知转换为行为过程的实践检验和情感体验,进而实现价值塑造和牵引。

第二,从教学内容的调整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学方法是专题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专题教学法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进行专题设计而呈现的教学方式。它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秉持“必需、够用”原则,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应用性、实践性。所谓“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够用,即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的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4]实践教学法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所呈现的教学方式。它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将“必需、够用”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

第三,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要综合运用突出教师主导地位的讲授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分析教学法、互动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情境体验等方法。在专题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根据自身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使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

第四,结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特点设计和使用教学方法。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而学习动机实用性强,学习动力不足而实践参与性需求高,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而学习功利性强。面对专业课“学不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学”这种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量学生特点而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的关键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平衡,职称分布不合理,人才培养和贮存不稳定,这是困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良性建设和学校长效发展的人力资源顽疾,这也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诸多条件中,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短板,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师型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短板的短板。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师型师资建设不同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对接没有专业、行业基础,缺乏准入机制,处于尴尬地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是复杂的,不是整齐划一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应用型”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师型师资队伍呢?一是引入或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进行业务培训,取得双师上岗资格。二是要立足于熟悉应用型专业、专业群的培养目标,了解专业领域、行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现实需求。具体方法是:第一,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些社会化选题,划出一定时间,允其调查、研究,依据调查研究的质量与效果决定是否聘评为双师型教师。第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应用型本科的专业、专业群,了解行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与现实需求,依据研究的质量与效果决定是否聘评为双师型教师。第三,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背景,让其到政府机构或者一些行政边缘机构或单位,亦或是社区学习锻炼,依据学习报告决定是否聘评为双师型教师。

(四)考核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的目标依托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即对教学客体所学做出评价应树立“知识需求、智识生长、道德实践、价值遵循”的考评理念。该理念是指考核评价教学效果要关注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的需求和掌握,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践行,对基本价值理念的认同与迁移这些方面,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知行合一、价值内化,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创新。

根据教社科[2018]2号文件关于“完善考核方式”的精神,为达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的目标,需建立具体考核办法。第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考核办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方面可借鉴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5+3+2’教学范式改革”[5]和常熟理工“建立知识网络考试系统”[6]。由此,除“形势与政策”课程外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考核都可采用试题库机考模式,以单选、多选、判断为考试题型考核基本知识,成绩权重以40%为宜。第二,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办法,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践行程度。除“形势与政策”课程外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可实现基于课程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依据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践目标和要求,设定以考查、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报告考核形式,成绩权重以30%为宜。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创新考核办法,考查学生对基本价值理念的迁移和创新应用能力。将参观、访问、考查、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奉献等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表达、主题日纪念等“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都纳入到应用创新考核评价系统当中,确定适当的考核目标和要求,成绩权重以10%为宜。第四,建立“N=考勤+平时表现+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的常规考核办法,管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成绩比重以20%为宜。

总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转变思想认识,进行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造办学条件,挖掘办学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立足于高校主、客观条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顺利实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型建设主体角度讲,“一方面需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共享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更要从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方面探索自身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7]通过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个性和特色,才能更好地发挥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猜你喜欢

民办理论课应用型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