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析

2019-03-22陶迎春

关键词:中华应用型培育

陶迎春

(滁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滁州 239000)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1。而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70。这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新的课题,即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和学情,如何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让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做中国梦的践行者。本文尝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以促进这方面的研究,以推进此实践的深入。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蕴涵

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不自卑不自傲,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自卑不自傲。

首先,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说,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产物,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并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从文化功能的角度来说,文化就是“化人”,通过意义世界的创造,为生存困境提供解释系统进而超越生存困境,以启蒙心智、陶冶性情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血脉。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中华儿女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而创造出来的,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并随社会实践的前进而前行着、发展着。

其次,文化自信,对我们来说,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而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呈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当代,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实践根据,在于其“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从中可见,作为中华文化当代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逻辑上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三是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蕴含着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肯定和信任,不自卑、不自傲;对外来文化不鄙视、不崇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其实质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思想文化根基,汇聚中国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自觉做中国梦的践行者。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之必然

上面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下面进一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

其一,应对文化霸权之使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互联网时代,地球已变成“地球村”。文化多元化已成趋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和执行,但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西方的普世主义就是想将他们的民族文化放大成为全球文化”[4]34,“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5];刻意放大或歪曲一些社会热点观点,贩卖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等,混淆当代大学生的视听,诱导当代大学生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以达到“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的目的。“当今各国都把文化认同的瓦解和民族精神的涣散视为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4]35,对自身文化有清楚的认知、对外来文化有正确的观念,要求理想信念正处于成长期、可塑期的大学生树立或具有正确的文化观,需要通过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来实现。

其二,应对“两种文化”之使然。“两种文化”[6]是斯诺在1959年提出的,他在《两种文化》一书中主张人类文化正被科技与人文割裂为两种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分别拥有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群体有沟通鸿沟,需要社会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不仅担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担任着“为谁培养人”的民族责任,以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一些高校在培养目标中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将“立德树人”的理念片面理解为应用能力强就是好学生,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得到“平等的”重视,这将会加剧“两种文化”群体之间的分裂,导致学生走出校园后将难以适应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也需要通过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来矫正。

其三,应对网络文化(科技文化)挑战之使然。随着科学的快速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去中心、共享、平等、互联”的互联网技术而支撑的互联网思维,重构或建构现代社会方方面面,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如何正确处理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关系,前提是对这些文化都要有正确的了解或认知。而青年大学生伴随科技文化而生,科技文化随时随地影响着占据着他们的心灵,如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被QQ、微信“霸占”,被“刷屏”取代。因此,需要引导大学生了解或认知传统文化,“集体回忆”作为根、作为共同精神家园的民族文化,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成长。

其四,应对“社会转型”巨变之使然。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推动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方位健康迈进。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社会结构性转型的过程中,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上经常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污染社会风气,进而也影响到心智正在趋向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我爸是李刚”等不良思想也影响到一些青年大学生。这也需要通过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来帮助这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之实然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在要求先有对中华文化当代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认知,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情感和文化意志,最后转化为自觉文化行动或文化创造。

其一,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而前提要有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家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德的人格修养等的文化认知。因此,学校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向学生系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把校园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结合起来,如讲授书法、茶道、服饰、饮食等历史文化,供学生选择,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出发,认知、理解和感悟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进入到学生的心灵,从而接受和喜欢,进而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如搭建形式多样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戏剧表演、微电影等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在体验中自信、传承,在传承中自强、创新。

其二,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培育。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革命文化基本精神的自觉、认同与践行,就是对寓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之中的革命文化精神的认同和践行。这样的革命文化精神,是先辈们在民族危亡、战火连天的革命年代,用自己的坚定行动、用自己的“血肉”铸造出来的,激励着当时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幸福而奋勇前进;这样的革命文化精神,我们没有理由不肯定、没有理由不继承。青年大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现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历史的“现实场景”感受革命精神,转化为现实前进的精神动力。

其三,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着重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本校情况,要把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统一起来,把校园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立体式教育平台和环境,一方面通过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引、激励、塑造学生,另一方面,使得学生在感受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总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内在地蕴含着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培育和大学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内在地要求着引领大学生随着时代发展,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中,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化的冲撞交融中,自信地进行文化传承与创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196,促进大学生校园文化健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要把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统一起来,把校园文化、社团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与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培育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在发展中传承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应用型培育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