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分析的民办本科高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研究

2019-03-22郑凌燕

关键词:用途英语课程教材

郑凌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州 350202)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对高级别的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内不少学者开始致力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目前,绝大多数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行的是以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为导向的注重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注重工具性、专业性的专门用途英语(英语全称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是人们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期待[1],同时也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趋势[2]。与国外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相对单一,视野也较狭隘[3],实证研究有限。同时研究多集中在公办本科高校的英语专业,而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英语的研究却甚少。为此,本研究以福州7所民办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对民办本科高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专门用途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指的是与某个特定职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是依照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而专门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Waters在其著作《专门用途英语——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1987)中指出,三个因素共同促成了专门用途英语的产生,即社会经济的发展、语言学研究的推动、教育心理学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关注。至今,专门用途英语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历经五个发展阶段:1.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2.修辞或语篇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3.目标情境分析;4.技巧与策略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5.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4]。

(二)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指通过内省、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手段研究需求的非实验性的技术和方法。本文中提到的需求分析特指语言教学中的需求分析,其源于专门用途英语,于20世纪70年代起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5]。Munby指出需求分析目的在于调整语言学习课程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和不同学习目的学习者的需求[6]。对专门用途英语而言,需求分析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预期学习者需求的有效工具,贯穿于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对学习材料选择、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产生影响。Hoadley-Maiment指出了需求分析的三角模型,即需求信息来自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7]。本文的需求信息表来自于福州7所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与教师以及20家用人单位。

二、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调查问卷是收集需求信息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本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基于Hutchinson & Waters的需求理论分析模型[4],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深度访谈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手段,访谈的问题设置以调查问卷的问题为基础,有效补充需求信息。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包含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三个部分。学生和教师均来自福州7所民办本科高校: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阳光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以及福州理工学院。每个高校随机抽取50名大三、大四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共350名),并根据各个高校的院系和专业设置,尽量做到涵盖所有非英语专业。每个高校10名教师(共70名,含35名专业英语教师和35名大学英语教师),含教龄10年以内的年轻教师、教龄10~25年的中年骨干教师以及教龄25年以上的资深老教师。男性和女性教师均有。另外,20家用人单位信息均来自网上。

2018年4~5月,本研究向上述福州7所民办本科高校发出调查问卷,其中学生问卷发放350份,回收337份,回收率96.3%;教师问卷发放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97.1%。

三、福州民办本科高校专门用途英语需求调查

(一)学生的需求调查

1.课程开设起始时间以及持续时间

在所调查的7所高校中均有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如会计英语、物流英语、工程英语等。但是并不是所有非英语专业都开课,开课比例约占所有专业的39.2%,并且所有课程均未对大一新生开放。最早开设专门英语用途课程的时间始于第三学期,有1所高校,占比14.3%;4所高校始于第五学期,占比57.1%,有1所高校在第六学期开设,占比14.3%。而针对课程的持续时长,5所高校开设两个学期,占比71.4%;2所高校开设一个学期,占比28.6%。

从问卷中获得的数据看,57.1%的学生倾向于在第五学期开设专门用途英语,38.2%的学生选择第六学期。这两部分的学生占比超过了95%,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他们认为经过四个学期的普通英语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这将为进一步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提供必要的基础。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从第二学期就开设该课程,至少开设四个学期。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专门用途英语与所学专业相关,可以为有效阅读专业文献提供必要的支持,有助于个人学业进一步深造,还可以对将来出国留学继续专业学习提供帮助。

2.教学方法

关于教师在专门用途英语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69.1%的学生选择了教师为主导的模式,9.4%的学生选择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剩余21.4%的学生选择了两者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选择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的学生中11.1%的学生选择了每节课都有师生互动,61.4%的学生选择了有时候有,而27.4%的学生选择了几乎没有。选择以学生为主导教学模式的学生中有89.1%的学生选择每节课都有师生互动,而选择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导相结合模式的学生中也有56%的学生选择了这个选项。

由此可见,以在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中教师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授课语言

关于在专门用途英语课堂上应使用何种授课语言,接受调查的学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仅4.3%的学生选择全英文授课,他们认为教师完全英语授课可以使他们浸润在全英的课堂氛围中,听说读写技能能得到全面训练和提升。53.7%的学生选择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他们认为教师主要用英语授课,可以全面提升英语语言的听说技能,同时辅助汉语以帮助理解,提高课堂听课效率。40.6%的学生选择汉语为主、英语为辅,他们认为自身英语水平还有待提高,专门用途英语课堂上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专业性要比普通英语强,因此内容会相对更难点。授课时教师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方式可以帮助自身较好地听懂课程,待到语言能力提升后可以加大英语授课的比例。5.7%的学生选择全中文授课,他们认为自身英语基础薄弱,中文授课有助于消化吸收知识点,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4.教材

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而对学生而言,教材是获得本课程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可见其对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此处教材为广义上的教材,它不仅仅包含教科书,还包含课堂上和课堂外师生使用的练习册、音像制品、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照片等。另外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为教材。教材的难易度关乎课堂效率。若教材太难,超出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太多,学生无法接受;若教材太简单,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求;只有难易度恰到好处的教材才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在收集的问卷中,有3.1%的教材是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88.7%是国内出版的教材,8.2%的教材是由本校任课教师自编的。由此可见,国内出版的教材是多数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选择,并且知名出版社的教材是首选。对于民办本科高校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而所选择的这些教材多是面向平均英语水平甚至以上的公办本科生,因此,这样的教材难以完全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教师的需求调查

1.师资构成

专门用途英语的师资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能否成功开设的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一般看来,担任此课程的教师选择有英语教师、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英语教师合作、外聘专家或教授。可是从所收集的数据看,该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均由专业课教师承担。这门课程的师资面临着一个无法避免的困境:多数英语教师无法胜任这门课是因为他们尽管英语语言知识扎实,但是却缺乏所需的学科专业知识;然而多数专业课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却未接受过专业的语言教学训练,而语言知识技能恰恰又是专门用途英语必不可少的条件。

2.教学着重点

专门用途英语实则是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语言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难免要处理语言学习的几个技能,如听、说、读、写和译。对于这几个基本技能,教师的侧重点是怎么样的呢?42.6%的教师选择了将阅读和翻译作为重点,二者相结合,而基本忽略了其他项的技能训练。27.9%的教师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翻译技能的同时,会辅以听说。22.1%的教师注重读写译,听说偶尔涉及。只有7.4%的教师注重全面训练学生的五个技能,在提升学生的传统强项,即阅读与翻译的同时,也加强训练学生的相对薄弱项,即听、说和写三项技能。从以上数据可知教师普遍重视阅读与翻译两项技能,忽视听说写。

(三)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

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中为了更好地就业占了78%,由此可见英语水平高是可以成为就业的加分项的。同样地,用人单位,尤其是与英语相关的国内企业、合资企业或者外企对应聘者及职工的英语水平是有明确要求的。国内的企业多是以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级情况作为限制条件,同时通过英语面试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尽量避免应试能力强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员工。合资企业或者外企对应聘者的英语语言能力要求普遍比国内企业更高,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工作中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主要发现

综上调查,专门用途英语开设情况参差不齐,课程开设时间和持续时长不一,未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学习专门用途英语的动力不足,尽管学生明白专门用途英语比普通英语更加实用,但是在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背景下,由于缺乏向大学英语四级、六级那样的等级考试,多数学生没有长期的学习动力。同时专门用途英语是英语语言与专业的结合,难度上高于普通英语,对英语基础不是很扎实,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是一种挫败。

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师教学上侧重于阅读与翻译,忽略听说技能的培养,没有体现出专门用途英语较之普通英语不同的学科特点,未能与企业的需求接轨,按照市场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造成培养的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现象凸显。同时教材选择方面未能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师资来源单一,配置上不够优化,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的合格师资缺乏。

(二)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设置需基于需求分析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三方面的需求。开课前应有一套系统的实施方案,包含授课开始时间、持续时长、使用教材、师资构成等。

1.教材

教材选用要以提高学生实际语言应用技能为目标,选择切实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的。同时学校政策上要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发本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任课教师可以组成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师自找或自编的材料与选用教材配套使用。

2.课堂运行

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摒弃陈旧不合时代需求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以学生为主导前提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尽量多用英语授课,如果学生无法接受,则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控制授课语言中中英文的比例,以最终实现全英文授课为目标。教师在教授知识技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情景材料和设计任务锻炼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3.师资

根据本调查,所有的专门用途课程均由专业学科教师担任,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单纯的专业学科教师是无法完全胜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的,因此,对师资进行系统培训是有必要的。多数的专业教师都具备有硕士,至少也有本科学历,自身的英语水平还是不错的,可以利用英语教师的师资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兴趣的专业教师进行英语语言方面相关的培训,一方面促其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学习相关的语言教授技巧。

4.学生

实行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和不同学习需求,将学生编入不同的班级,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实行因材施教。Hutchinson & Waters曾指出“如果学习者和教师都知晓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动机,这种认知情况就能影响他们去选择更恰当的、更合理的语言课程内容[8]”。因此让师生在课堂上实现相互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学生配合教师,实现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期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结语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驱动了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需求。根据此次调查,专门用途英语在福州7所民办高校的开设情况各异,实施标准不一,合格师资缺乏。教师授课方法较陈旧,未能与课程相符、高效实

现课程目标以及满足学生需求,课程的实施效果欠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与普通英语课程没有体现良好的区分度。相关高校基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施,以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与预期,让学校在培养人才上与时俱进。但是由于笔者自身水平限制,本调查研究难免存在不足之处:1.受到时空限制,调查问卷特别是访谈覆盖面不够广泛,收集的数据无法反映所有情况;2.对所收集的数据分析不够全面深入,并且对数据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专门用途英语的后续研究仍有价值并有待更多视角深入进行,更有待持续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用途英语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教材精读
DNA的奇妙用途
用途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书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