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类纪录片对河北定窑文化的继承作用研究

2019-03-20鄢爱雯

西部论丛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继承

鄢爱雯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关系到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非遗类纪录片作为传播的载体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本文通过对非遗类纪录片、定窑文化以及其相关纪录片进行表述,以作品《窑中守艺》为例,就非遗类纪录片对河北定窑文化的继承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非遗类纪录片 定窑文化 继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精神蕴涵和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民间艺术,诗词一类或许还可以走入中小学生的课本,让后辈诵读,凭借它的国民普及性甚至可以用背诵形式直接登上电视荧屏,而像蜀锦、雕梁画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想要立足大众,唯有用非遗类纪录片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1.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分类

“非遗”类纪录片的种类主要分为三种,“非遗”民族志纪录片、“非遺”民族学纪录片和“非遗”商业模式纪录片。“非遗”民族志纪录片是以中立的角度、冷眼旁观的态度来真实记录“非遗”内容,包括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和日常生活、礼仪节庆及民俗活动等,不加任何解说词和同期声,不对影像内容做任何干预,把理解、批评的空间留给观众,使用的是早期人类学纪录片的拍摄方法①。这种纪录片更多是博物馆、研究院人员采用便携设备录制的影像,供保存和学习。“非遗”民族学纪录片是创作者策划后进行的创作,允许合理的摆拍和演绎,可以存在一定的戏剧冲突以加强影片的观赏性。而“非遗”商业模式纪录片是为了获利而创作的纪录片,选题上重在满足受众对边缘文化的猎奇心理,展现文化奇观和戏剧冲突,在主题的表达上游离在“非遗”保护的周围。而已完成拍摄和播放的定窑文化纪录片则主要归属于“非遗”民族学纪录片,在确保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故事化的演绎,具有严格的前期策划,既保证了对定窑文化的还原,又使纪录片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在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当时正值80年代末90年代初,理想主义大于现实主义,很多年轻导演例如蒋樾、梁碧波、郝跃骏等创作了《喇嘛藏戏团》、《婚事》、《最后的马帮》等作品,他们处在寻找虚幻的乌托邦行列之中,不为传播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在追求浪漫幻想的同时,恰好创造了非遗题材的纪录片,之后我国纪录片创作不断成熟,非遗纪录片开始以有意识的纪录边缘化题材的视频,使非遗重新留在了人们心中。后续产生的纪录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传播上也越来越成功。例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出品的《世界遗产在中国》38集高清系列纪录片问世,可称为中国世界遗产的百科全书。201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北京非物质遗产》系列纪录片—《这里是北京》,一集半小时,一共三集,以主持人旁白介绍,制造好奇心来引出每集要讲述的主题背后的非遗故事;2015年,央视推出大型纪录片《传承》,通过走访大陆与台湾传承人的方式来纪录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为主要纪录主体,让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海峡两岸的生存智慧以及文化传承人的身怀绝技。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李欣雁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媒体应该担当的历史和社会责任,这部纪录片不仅是直面祖先智慧的一次巡礼,也是对海峡两岸文化传承人的一次致敬。”

3.非遗类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从纪录片的真实性来讲,以纪录片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形象,观众直接面对形象化的画面,纪录片所展示的全部视听内容以一种客观的形态存在于摄影机与拍摄者之间。对于一些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历史和技术条件下的确无法生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这是别的保存方式所不具有的功能。例如,纪录片《话说运河之孔孟之乡》将涉及到孔子的一系列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的文化遗产,并且作为文献资料,对文化传承也起到一定作用②。纪录片本身具有文献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通过影像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在观众面前,真实反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意识,一部优秀的非遗类纪录片,它的传承作用是相当大的并长期潜移默化地对人起到渗透作用。

二、定窑文化概述及相关非遗类纪录片

1、定窑文化概述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据《曲阳县志》记载,该县自唐、宋,即属定州管辖,所以这里的瓷窑历代都习惯称为定窑③。

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到20世纪70年代,在沉寂多年之后又进入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基础上,推陈出新,产品在国内屡屡获奖,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定窑对我国后世制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名扬天下的景德镇;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1986年定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定窑遗址考古发掘荣膺“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定窑文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不可小觑的份量,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极强历史意义的一项。

2、定窑文化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发展至今,关于定窑文化的相关题材记录片并不是很多,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阅,较为知名的有《定瓷春秋》、《中国影像方志——定州篇定瓷记》、《这里是北京之“定睛一看”说定窑》等。

从时间线上来看主要是从21世纪10年代开始才有成体系的相关纪录片创作,像《定瓷春秋》是2011年5月以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与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合作的三集纪录片,集中展现千年定窑的兴衰历史,追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定窑遗址考古发掘的过程,讲述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文增为首的定瓷人恢复定瓷烧制技艺的艰辛历程;2017年初《中国影像方志——定州篇定瓷记》则是用一集的时间来展现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定瓷文化的历史变革,当地的地理风物、民俗风情等,以独特的方志文化形式,纪录时代文明、为历史讴歌;2014年10月9日的《这里是北京之“定睛一看”说定窑》是用一集的时间,通过讲述的方式来叙述定窑相关的故事。

以上三部定窑相关纪录片定窑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当今社会如何突破传统方法,结合现代传播理念,迎合当今市场发展来向对此有兴趣的受众进行推广传承,仍亟待解决。影片《窑中守艺》则告别以往定窑纪录片的形式与节奏,展现定窑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是如何走入大众生活以及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的全新定窑文化形态。

三、《窑中守艺》纪录片概述

1.主要内容

影片《窑中守艺》讲述的是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陈氏定瓷有限公司在经历多次转型之后,如今以规范管理的姿态面对市场,在陈文增大师的率领下初见规模。陈文增大师逝世之后,他的弟子—庞永辉大师则在原有基础上开拓创新。片中首先介绍定窑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展示定窑瓷器的独特美学风格与制作工艺;其次,深入当代定瓷生产车间,展现其是如何走进当今人们生活中;最后挖掘定窑文化传承人庞永辉大师与韩庆芳大师身上的故事,展示在其在恢复定窑技艺过程中所作的努力,以小见大来展示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2.创作手法

本片采用实地拍摄加采访的形式,影片主要以真实记录为主旨,采用了抓拍、抢拍等方式,对细节进行捕捉,较多运用小景别特写镜头,对制作瓷器的过程进行细致展现。由于之前有一定数量的相关传统纪录片,而在新媒体时代下类似一条、二更等短纪录片的大批量流行,相关定窑的类似纪录片数量极少,此纪录片则在相关纪录片的基础上,以新的形式展现定窑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方向。

3.定窑文化在《窑中守艺》中的体现

(1).定窑文化的历史

《窑中守艺》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定窑文化、工艺以及传承人的记录,其中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定窑文化发展的历史。片中第一部分以大量的资料运用为基础,结合陈文增定瓷艺术馆中相关定窑前世今生的画面信息,以历史画面与文字图像相结合的形式构建其历史空间,主要满足没有足够历史见证者情况下的创作方法。一方面对定窑文化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展现其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纪录片的历史真实性营造,让观众在观影时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2).定窑文化的传承

传统工艺技术“非遗”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传播的内容上必须包含“非遗”传承人以及传统工艺目前的生存发展状况,人物对象的参与,能够将叙事内容呈现的更加生动。片中第二部分主要以陈文增的弟子—庞永辉大师为主线,作为故事本身的见证者,他所传递的信息更具形象性、直观性与真实性,通过其口述的方式,还原定窑文化一路走来的历程、在现今社会中的发展以及他个人在这个传承过程中所經历的故事。而片中另一主要人物—韩庆芳老师,通过对其个人的采访与工作状态的拍摄,将其个人情感与定窑文化相结合,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温度,让观众为之动情。除了定窑大师外,片中还展现了在定窑传承发展过程中普通人所作出的贡献,深入定窑制作车间,采访记录了几名年轻工人与定窑之间的故事。主要运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细节呈现辅助叙事,包括定窑的刻花工艺、拉坯、浸入法施釉细节等,确保能够辅助人物形象的建立,突出传承人与工艺相结合的特点。

(3)定窑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定窑文化除了作为工艺品存在之外又进一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片中第三部分将特写、全景、中景镜头相交叉,文字与画面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具有流水线特征的定瓷制作车间以及走入人们生活的具有实用功能的定瓷器具。基于曾经的相关纪录片对这类内容记录较少,本片则将其作为定窑文化发展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进行展现。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平民”的身份与大众产生联系,从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来把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的特征,将其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让观众视角感受更加丰富,不仅当下,还有过去和未来,让人不得不感慨历史进程的沧桑巨变;另一方面,也重点凸显了新时代的全新感,给受众带来新鲜感同时也强调主题表达。

在运用纪录片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如何确保纪录片中传统文化的准确性、深度品质并与当代价值观实现接轨,以及如何用符合视听修辞规律的创作方式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是当下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两个挑战。未来,定窑文化方面的纪录片还需要进一步在故事的深度挖掘和传播效果提升上继续探索。从传播和传承效果的角度来看,只有能够让观众理解和认可的作品,才能达成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因此,在确保精确性和深度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来探讨作为人文题材的非遗主题纪录片区别于其他类型作品的创作特点及传播方式,以追求最大程度化地传承与发扬。

注 释

① 徐同磊.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叙事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8):78-79.

② 殷冲锋、尹腾飞、李月.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28)259-260

③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曲阳涧磁村定容遗址调查与试掘[J].考古,1965(08):394-412.

参考文献

[1] 李辉柄.唐代邢窑窑址考察与初步探讨[J].文物,1981(09).

[2] 杨晓红.影像记录的优势—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

[3] 吴亚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动态影像志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05).

[4] 肖芒.论影像记录在“非遗”抢救中的优势和价值[J].齐鲁学刊,2010(06).

注:本文为2018年河北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CCXZZ20108009

猜你喜欢

继承
浅析山东茂腔的起源、发展与继承
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的继承流转性
试论甘温除热
中国传统节日符号化再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