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波药物导入结合针刺改善脊髓损伤下肢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2019-03-18殷沿滢王立恒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脊髓超声波针刺

王 媚 伊 璠 殷沿滢 王立恒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日渐增多。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30万脊髓损伤患者,而且每年新增加大约2万例[1]。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躯体出现的疼痛,多为刀割样、烧灼样、针刺样,程度有轻有重,严重的疼痛患者无法忍受,夜间或天气变化时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其主要病机应为血瘀气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痉挛是四肢瘫及高位截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肢体痉挛常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我科应用超声波药物导入结合针刺改善脊髓损伤下肢并发症,临床颇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 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40例,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0例,治疗组男 10例,女 10例;年龄 21~60岁,平均 39.8岁。对照组男 10例,女 10例;年龄 21~60岁,平均年龄 39.9岁。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者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SCI诊断;②发病半年以上;③年龄在20岁以上,60岁以下者。

1.3 排除标准 ①肺栓塞;②脑血管引起的四肢瘫痪;③植物状态的患者;④SCI伴有昏迷、失语的重症患者;⑤经检查证实伴有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卒中患者;⑥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病者;⑦年龄在20岁以下或60岁以上者;⑧合并有肿瘤及脏器功能衰竭者;⑨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 PT、OT等,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患或出现感染者,给予相关的治疗与对症处理。

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超声波药物及针刺治疗:①超声波药物导入,采用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超声电导仪NAVA-01TD及超声电导仪凝胶贴片(主要成分为身痛逐瘀汤,秦艽5 g,川芎 10 g,桃仁 15 g,红花 15 g,甘草 10 g,羌活 5 g,没药 10 g,当归 15 g,五灵脂 5 g,香附 10 g,牛膝15 g,地龙10 g),选取足三里穴位,每周五次,每次低频超声波持续透入30 min,再将药物贴片保留 30 min后取下;②针刺取穴: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双侧共14个穴位,针刺穴位采用针刺得气,轻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 min,以上治疗周期均为60 d。

1.5 观察指标 ①血管彩超;观察2组治疗前后腘动脉血流速度;②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3]量表计分观察SCI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4个领域的得分变化;③痉挛状态量表(Ashworth)[4]:观察下肢腱反射:无、减弱、正常、活跃、亢进分别记为0~4分,痉挛情况:无、阵挛1~2次、阵挛2次以上、阵挛超过30秒,分别记为 1~4分;肌张力:无阻力、降低、正常、轻到中度增加分别记为1~4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 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腘动脉血流分别为(42.1±5.1) cm/s、 (36.5±6.5) cm/s;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4.3±9.8) 分、(66.5±9.71) 分,痉挛状态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14±2.6) 分,(11.7±3.1) 分,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脊髓损伤下肢并发症患者腘动脉血流、生活质量、痉挛状态评分比较 (x±s)

3 讨论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人类致残率最高的疾患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如何促进脊髓的修复和再生,包括药物治疗:如神经节苷脂、生长因子,虽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至今还没有明确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药物会给脊髓损伤患者带来益处[5]。干细胞移植是较为新兴的方法和技术,虽在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生物工程技术治疗脊髓损伤还处在试验阶段,离真正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谈不上临床证据。中医学认为,脊髓损伤为经脉受损,气机疏泄不利,导致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气机郁滞、血液瘀阻、津液代谢障碍。因此,治疗原则为舒筋通络,通经活血,行气止痛。发挥传统康复治疗在脊髓损伤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作用,凸显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目前临床应用的超声波药物治疗技术是指以应用超声波仪器,使中药透皮后进入皮下毛细血管网,产生药物治疗局部及全身的治疗方法,超声治疗中利用了电致孔、超声波、离子导入产生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提高了皮肤的通透性,使药物更容易透过皮肤,直达病所,该方法避免了口服给药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中的酶对药物的破坏与降解,有研究表明,超声波导入给药,药物浓度在深部组织比口服和静脉给药的浓度高。使用超声电导仪,利用超声波的聚焦辐射压产生冲击力,是机械能转化为强力动能,将贴片内所含药物(身痛逐瘀汤)发射透过穴位,实现靶向精准给药,在局部形成高浓度浸润区,发挥身痛逐瘀汤在机体中的作用[6]。复习文献发现既往的临床研究大多只是单纯利用针刺缓解下肢疼痛,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缓解脊髓损伤引起的下肢并发症方法比较单一。本研究采用传统的中医针刺治疗,结合现代技术,在专业的康复评定团队协作下,对治疗前后的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科学评价超声波药物导入结合针刺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作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新康复模式。本文通过对比超声波药物导入结合针刺与常规康复方法比较,初步阐明超声波药物导入结合针刺对SCI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脊髓超声波针刺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与CT的诊断对照研究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蝙蝠的超声波
基于Niosll高精度超声波流量计的研究
球囊压迫法建立兔双节段脊髓损伤模型
蝙蝠的超声波
超声波流量计的研究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