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比较综述

2019-03-08许梦缘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翻译

摘 要:英汉比较研究是学习西方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双语转换翻译水平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以英汉对比为研究内容,通过“中国知网”对英汉比较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出英汉比较的历史及其发展阶段,英汉比较的角度和内容,当代进行英汉比较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英汉对比与翻译的关系,以期对双语的双向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汉比较 翻译 文献综述

一、英汉比较的历史

在我国,英汉比较最早能够追溯到1898年的《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和《英文汉估》(严复)。之后关于研究语法的著作如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对中英文研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化。到20世纪,对英汉的比较研究发展开始缓慢,但是依然从语音、语法和词汇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近代英汉比较的发展阶段

近代对英汉对比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7-1989年,我国英汉对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二语教学”服务的。第二阶段为1990-2007年,英汉对比开始不以指导实践为目的,转而通过以普通语言学为基础,对英汉对比的概念性研究进行深化讨论。第三阶段为2007年以后,英汉对比研究方向不再重点偏向某一面,有通过英汉对比,研究其对翻译的作用的论文。如朱凌燕在2015年所发表的《英汉对比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王建国、张萍萍、吴碧宇于2011年所发表的《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现状与展望》等,还有学者继续通过多元语言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微观与宏观的研究。如王文斌在2017年发表的《对比语言学:语言研究之要》,虽然这篇论文偏向对对比语言学重要性的论证,但是其指出的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依然值得思考。这一时期,对于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英汉,出现了不同的角度。有对比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还涉及语料库和语义学等。在2007年后,英汉对比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趋势,但是通过对中国知网论文的统计,自2007年后,关于语言学角度的英汉研究论文,仅有134篇,占同期英汉对比论文数量的15.7%。英汉比较研究大有归于指导实践应用的趋势。

三、英汉比较的角度与内容

英汉比较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理论研究与指导实践为目的下,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共时与历时下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推进语言理论体系的发展,更好地指导生活中教学及翻译实践活动。英汉比较在理论意义上,大致分为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分别为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

在语音方面,其最小单位是语素,但是能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是音位。第一类对比方法是通过从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比较,通过在超音段音位下,对语调、声调及表意重音的英汉对比,分析出两种语言的差异。如崔建斌的《英汉语音比较》;还有一类比较方法即从音素体系,音节构成和语流音变三个方面,分析英汉语语音上的区别。普遍的观点是,英语的元音在发音时,口腔会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较汉语元音来说更大。英语中辅音有28个辅音,其中20个是能清浊相对的,而汉语的辅音大多是不能做到相对的。英语中,一个音节是由多个音素构成,而汉语里,往往一个音素就是一个音节,音节的差异也是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别之一。最后,汉语是有音调的语言,英语只有重音,没有音调。在余国良的《英汉语言简略比较》中,对上述区别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在词汇和语义方面,英语的单词往往呈现出与上下文强烈的连贯性。词与词之间依靠连接词串联,但是其意义往往多变,几乎每个单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同一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存在不同的意义。如man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意为“男人、伙计、人类、老兄”等。而且,单词的意思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被赋予新的意义。而汉语则恰恰相反。由于汉语的历史悠久,其每个字的意义已经约定俗成,很难改变。往往特定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指定了一个意思。如奶奶,爷爷,只有一个意思,不会因为语境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也不会因为时代不同,就会有引申含义。若将英汉之间的语义进行对比,可以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是词汇偶合。这是指英汉虽在语言的形态上不同,但有时对同一事物,两种语言所指代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如“猴子”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是代表机灵、聪明;“羊羔”代表温顺乖巧。这种双语在意义上的偶合现象,代表了中文和英语在一些文化方面的默契。第二类是词汇并行。词汇是名族文化的象征,在对某一现象进行比喻时,喻体尽管不同,但是其意义却相同。如汉语里的“挥金如土”,英语里的“花钱如水”。两种语言都用其各自的思维逻辑体系,来展现事物,其结果却是相同的。第三类为词汇缺失。在英汉体系中,由于语言与本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必然会有一些词汇是对特定文化的特定描述。如汉语中的“饺子”“中医”等词,都是中国文化特色的真实投影,是中国汉语体系里独到的词汇,这类词汇在英语中是没有词与之对应的。第四类是文化冲突。即指面对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文化内其指代意义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对的。如“红色”,在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喜庆的象征,代表热闹,而在西方人眼中,“红色”更多的代表的是一种凶恶,暴力的意义。因此,对于词汇的区别,更多的不在于其表面意义上,而是在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的差异中。在我所查阅的文献中,也有不少学者是用词汇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英汉语的。比如《英汉词汇的语义比较研究》(解景媛,王洪波著)、《英汉比喻喻体的国俗语义比较》(徐宏亮著)等。

英汉语法的差异体现在形态、表意、语序、时态上。英语的有单复数、人称的变化,而中文虽也有单复数的说法,但是是通过添加数量词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英语却不必完全依赖数量词。表意上,英文注重精确,中文却偏模糊。这与中西方的历史有莫大的关系。语序上,英语先出主语,先出句子的关键信息,句子通过关键词连接,是一种形合的语言。中文则不一定会将说话人放在句首,甚至还会出现省略主语的情况,往往将话题突出,通过字词之间的意义连接,偏向意合。

四、最后,英汉比较研究的不足

在英汉对比方向,研究方法偏向描述,对英汉双语不同方面的描述性文字较多,而相比于描述,对两种语言差异定量的研究却很少。何谓比较,在这里比较其实与对比的概念有一些模糊化了。原本,比较是指在历时的基础上探究两个事物的异同,更多的是相同之处。而这里的比较有一些对比的意味。英汉比较,往往到最后会变成英汉对照,只是罗列出英语和汉语的不同之处,缺少对其表象的归纳总结,因此邵志洪在《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中,明确指出,英汉研究的不足,以“英语和汉语结合不够”和“引进有余,化入不足,创生更少”为主。而英汉对比语言学,作为英汉对比深层次概念化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其研究英语与汉语在语素、语篇、语义、语用方面抽象性的一般概念,更应该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霞,陆海峡.英汉对比研究综述[N].经济视角.2011(1).

[2] 徐珺.《儒林外史》英漢语对比研究:语言与文化[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3,24(2)

作者简介:许梦缘,汉族,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翻译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