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19-03-08胡海波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立德树人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面临困境,而完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旨在结合时代需要、立足国内外教学实践成果,探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方案,并据此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 创新型人才

一、基于时代背景的研究必要性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四个服务”,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再上新水平,是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须作为。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面临困境,而完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素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1.1时代及就业需要。1952年以来,我国向苏联学习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院系调整,致力于培养能快速推动工业发展的应用技术领域专门人才。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也对高学历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识教育在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显现。2000年前后,我国一些高校开始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使用“通识教育”这一概念,但具体培养方案仍然处在尝试探索阶段,不同高校人才的多样性也要求我们形成与之相适的多样化培养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6年更是被喻为“世上最难毕业季”,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就业市场,“如何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校教学的重点。而通识教育能有效培养人才在专业素养以外的文化底蕴、审美情操、价值判断,从而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

1.2课程设置概况。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主要分为四个模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可见除学生专业课程外的“知识技术型”通识课程已初具规模,而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思想品德通识教育课程则少有涉猎或根本不开设,可见课程设置比重仍向知识领域有较大傾斜;此外,我国高校开设的大多数通识课程“重讲授,轻实践”,学生“善聆听,疏行动”,课程考核大多以书面考试或是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完成,少数任课教师会在课程中添加参观活动,很少要求学生团体协作完成一项长期考察调研、提交考察报告。这样来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领域确实还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之处。

1.3师资管理概况。目前我国通识教育在师资管理上还有很多空白之处等待填补。具体来讲,统一的管理责任机构存在较大空白,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教学委员会以充分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质量,并由此导致了教师开课随机、优质课程流失无法传承等诸多问题;同时,课程设计没有统筹规划,对先修课程基础知识的衔接一般没有明确设计,课程质量考核等没有精确标准等问题也显著存在;

1.4结论。从时代背景来看,我国市场对就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时代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立德树人”思品课程和实践课程存在较大空白;从师资管理方面来看,开设通识课程的各个环节尚缺明确统一的管理标准。综上所述,本文所选取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分解指标体系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具有充分研究价值和研究必要性的。

二、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本项目研究确定在高等教育范畴,需要探索怎样根据经济科技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确定在何时开始实施通识教育,怎样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结构及基本内容确定其“支柱”,这个“支柱”就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核心素养”;如何结合学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定位,选择相应的通识教育方式和课程组织形式等。

国际范围内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正日益由比较单纯的“以经济、科技驱动为主”走向“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综合驱动”。通识教育在各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高校曾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与目标做出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总结。

2.1英国。英国首先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核心技能:沟通技能(communication)、数字的运用(application of number)、信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与他人合作(working with others)、提高学习能力与增进绩效(improving ow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解 决 问 题(problem solving)。其中,前三种核心能力通常被强制性地应用于高校的通识课程中;后三种则属于“更加广泛的”核心能力,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2.2美国。美国提出了两大目标,即技术目标和社会目标。在此背景下,课程设置政策开始注重通识教育,要求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教学,并将人文和社会科学整合到工程技术中,重视学生伦理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2.3中国台湾。以台北科技大学为例,在该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特别将通识教育辟出一节进行规划,明确教育目标为“重建学生在人文、社会与自然学科方面的学识,奠定学习专业学科之潜力;锻炼学生语文表达、思辨与亲近艺文生活之能力;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及优质的人文素养;培育具备人文、社会与自然关怀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社会科学知识,奠定社会适应及服务、领导之能力。”拥有比较丰富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并相应开展评鉴。通识教育课程按内容性质分为人文、社会与自然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均开设核心通识课程与一般通识课程。台北科技大学即要求通识课程应符合基础性(学术内涵)、多元性(跨领域)和统整性(内容连贯)的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4上海交通大学为例。(1)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四类通识教育课程,并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最低每年12学分的选修下线要求,目前分别开设人文科学类通识课30门,社会科学类19门,自然科类19门,工程科学与技术类12门,共计80门课程。课程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独创“UTJS体验式教学”。上海交通大学独创的品牌课程“UTJS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将学生混编分组,以演讲、分享会、室内外团体游戏等新奇有趣的形式,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自信力、亲和力、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等为目标的一门体验式课程。该课程以沉浸性强、培养效果显著、学生口碑出色著称,课上曾使用的游戏有:“姓名接龙”、“筑塔心智项目”、“心有千千结”、“盲人方阵”、“孤岛求生”等,每项游戏的目的不同,分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适应和交友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等。而在给出课程成绩是,任课教师也会邀请同学一起打分,学生的各项能力素质品德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三、实验研究方法

对照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在通识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践、课程的评价以及“通识教育教师团队”的建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发现问题,进行修正,为项目的实施奠定实践基础。

一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通识教育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二十一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通识教育的课程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最终形成学校自身的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提高自身的特色和水平。

四、创新型培养方案

本文创新性地提出:通过分解指标体系,结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学校能够实现的或能够分阶段实现的分解指标体系,作为学校的中长期培养目标。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立德树人”+“专业素质”=“核心竞争力”培养计划,思育知识两手抓两手硬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通识核心课程应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支柱,把通识教育过程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形成可迁移的学习能力,加之品行德育氛围的渲染熏陶,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大写的人”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新路。

2、强调反思和融合式学习方法

通识教育需要调动学生综合不同学科知识去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由此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充分考虑政治、宗教、种族、民族、性别等问题,从而拓宽综合视野。

3、“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采用面对面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追求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兴网络媒体之间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育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

4、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

5、“通识教育教师团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

学校在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在校内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引导组建师资团队,共同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与目前通识教育状况进行比较,真正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并付诸实践,就是本文的突破点。

结 语

经过研究发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应该是作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中长期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或能够分阶段实现的分解指标体系,才能把分解指标融入到课程之中。在“立德树人”+“专业素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路径下,探索完善大学生人格、打造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通识教育体系应当是每个教育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余国良.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意义和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

[2] 刘铁芳. 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

[3] 馮慧敏.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11.

[4] 王洪艳. 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来提高教学质量[J].亚太教育,2016.10 .

[5] 郭瑞波,王梦菊. 基于CDIO理念的数据结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

[6] 吕晓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4.

[7] 辛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1.

[8] 李晓军等. 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9.

[9] 袁志立. 数字媒体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10.

[10] 郭宇. 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作者简介:胡海波(1966-),男,黑龙江工程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课题 编号:GJ20170091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通识教育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