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对台科技合作优势做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链

2019-03-05张永强曲大鹏姜鹏飞银雪樵刘国祥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台湾地区绿色食品

杨 喆 张永强 张 薇 曲大鹏 姜鹏飞 胡 洋 银雪樵 刘国祥 韩 秋

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联盟

近年来,哈尔滨市不断拓宽与台湾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探索与台湾地区开展技术转化与市场运营的创新模式。通过整合台湾地区的优势资源,自2013 年起,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陆续搭建了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推进成立了国家级的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联盟(以下简称“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创建了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哈尔滨)科技产业园,与台湾地区联合建立了海峡两岸农业联合研发中心、台湾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台湾耐寒高糖红心火龙果实验基地、台湾淡水龙虾实验基地等一批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形成一支由台湾专家为主导的综合性服务团队,推动了一批台湾科技与产业合作项目入驻黑龙江省,目前台湾地区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已经超过40 家。

为了全面创新驱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将大粮仓变成大厨房,海峡农业食品联盟认真收集、梳理台湾地区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各地方在绿色食品、农业科技产业、循环农业方面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加快引进台湾优秀的人才专家团队和有实力的农业及食品加工企业到黑龙江省投资,在现有基础上加速形成对台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大陆对台科技与产业合作的一面旗帜并建言献策,力行实施。

1 海峡两岸农业科技合作发展历程

1.1 海峡两岸农业及绿色食品科技与产业的发展历程

截至2016 年,到大陆投资的台湾农业企业已超过6000 家,大陆吸收涉农台资企业投资累计超过100 亿美元,这些台资农业企业产品有95%以上获得了大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有60%以上的企业成为省部级或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验区和创业园已逐步成为两岸农业高效能的合作平台。

哈尔滨市和台湾地区的农业及绿色食品科技合作从2013 年正式启动,发展势头较好。首先,充分发挥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哈尔滨国际科技成果展览交易会,每年一届的哈尔滨寒地博览会科技展,邀请台湾的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来到哈尔滨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与产业对接,效果显著。其次,积极支持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及对台专业技术合作中心和基地的建立,逐步建立对台科技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对台专业科技服务的团队。

1.2 当前海峡两岸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合作的特点

近几年来,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优良动植物品种等正在逐渐向大陆转移,农业交流与合作已经从单一的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等多领域扩展,交流合作的技术包括热带水果种植、水稻机械化栽培、水土保持、蔬菜工厂化育苗和无公害栽培、茶叶和甘蔗的栽培管理及加工等技术。形成了水产养殖、水果花卉等一批优势产业,推动了大陆农业结构的调整,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农产品运销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黑龙江省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具备良好的基础农业自然环境,拥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多类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良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空间,台湾先进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助于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引导与经验借鉴。

2 台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状况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以2010 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为标志,两岸产业合作进入发展时期。台湾绿色食品产业是台湾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台湾绿色食品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其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了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结的态势,加强了其独特的产业优势,积累了坚实的技术实力与经济管理能力,在绿色食品产业辅导策略、产品开发能力、市场营销策略、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1 台湾绿色食品产业总体状况

台湾绿色食品产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其发展态势已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结。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台湾岛内食品需求量趋于饱和,台湾绿色食品产业立足当下经济大趋势,致力于朝着“立足台湾、放眼世界、布局全球”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积极进行全球布局,其中大陆是台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最主要的市场布局,迄今台商食品业者进驻大陆市场已有20 余年,累计投资3000 多项。仅2016 年排名前50 位的大陆台资食品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就已达到约5689 亿元新台币,顶新(味全)、旺旺、统一、大成4 家集团2016 年在大陆的营收总额达到约252 亿美元;如果加上台资食品企业的全球投资布局,台湾地区以外的台资食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已远超过台湾地区本土食品产业的总产值。

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本土市场,积极推动本土市场的消费升级,绿色食品产业转入零售市场发展期。对传统绿色食品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开发绿色保健食品、绿色调理食品、绿色便利食品等高层次、高附加值、加工技术密集型的新兴绿色食品,适应新时代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

2.2 台湾食品产业产值概况与产业结构

2015 年台湾食品企业共有约5928 家,企业员工15 万人以上的食品产业总产值约515 亿元新台币,在台湾制造业排名第八位。台湾因地域限制,其食品产业受突发事件影响和冲击较大,如1997 年猪口蹄疫导致台湾地区的食品产业产值明显下降,较1996 年下降近20%;2007 年、2008 年受原料和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两年的食品产业增长率高达7.1%和10.3%;2009 年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台湾地区整个制造业产值同比下降19.27%,但总体上食品产业仍显平稳发展态势(见表1)。目前台湾食品产业正朝着安全、便利、健康和具有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

表1 2006—2015 年台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产值与规模变化

台湾的食品工业共涵盖23 个子行业。前六大行业为动物饮料配置业、未分类食品制造业、屠宰业、非酒精饮料制造业、磨粉制品制造业、碾谷业,这六大行业的产值比重达57.2%。从台湾的食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来看,两极分化程度显著。一级是97%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额在3000 万元人民币以内的小型企业。另一级则是以大型食品企业如顶新(味全)、旺旺、统一、大成长城等为代表的大型食品企业,其子公司遍布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地区。2015 年全国食品行业100强企业中大陆台资企业共有3 家,显示台湾地区大型绿色食品企业在大陆占据较高地位。从产品角度来看,台湾地区食品种类丰富,重视新产品研发,共有3000多种适合各种消费层次的食品,其中绿色食品占30%。这也是台湾地区食品产业紧跟时代发展活跃于消费市场的重要原因。

台湾食品的市场需求近6 年呈现增长的趋势,但食品的自给率不断下降,2008 年食品的自给率下降至76.6 %。因此,基于该数据,应积极发挥黑龙江省的食品产业优势,以满足台湾地区对食品尤其是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2.3 台湾绿色食品产业政策及发展

台湾地区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的产业政策与其产业发展的历程相适应,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是以对内销售为主导的时期,为推动岛内消费升级,食品工业转入零售市场的发展期。为此台湾当局及时制定实施了加强绿色食品安全管理、提升科技自主创新、开发绿色保健食品、辅导地方特色食品等一系列鼓励与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配合岛内饮食习惯变化,建立严格的品质管理和检疫制度,用本地原材料加工安全卫生的高品质绿色食品。

第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发展高层次加工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绿色调理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配料、绿色保健食品、无菌包装食品等。

第三,对传统食品工业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生产与加工实现机械化,进行关键性加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以摆脱低人力成本的竞争压力。

第四,聘请台湾地区以外的顾问公司,设立专案小组拓展台湾以外的市场;实施突破性拓销,与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开展计划性大宗采购,尽量维护大宗加工食品现有市场;进一步拓展东欧、中东等新兴市场等;完成本土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同时,台湾非常重视通过行业协会和地方经济合作组织来加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的产业辅导和产业提升。

2015 年,台湾共有与食品加工业相关的行业同业公会33 家,产业发展协会及基金会26 家,学术研究团体4 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开展活动,共同推动台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4 台湾地区绿色食品行业安全管理体系

台湾地区对于绿色食品安全相当重视,除了企业自身监管,由“台湾认证基金会(TAF)”认可的全球性SGS 集团,从农场到餐桌的检验服务,在保持台湾地区绿色食品的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湾地区的绿色食品加工与流通环节的监管由台湾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台湾地区在绿色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系方面的设置更加科学化,从而有助于保证台湾地区消费者的权益。也正因如此,绿色食品消费在台湾地区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中占重要比重。

台湾地区的认证体系和标准体系比较完善和严格。如逐步推动HACCP 的强制实施,通过GMP、CAS 认证来加强行业自律和质量安全提升;在绿色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当严格,要求所有绿色食品包装必须标明绿色食品产地、所有添加物质、营养成分的含量等,并在亚洲地区率先要求加工绿色食品必须标明反式脂肪酸含量;根据社会需要经常对法规和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不合格的绿色产品予以销注,对台湾地区内外的安全把关采用相同的标准尺度。以此强化从业者对原物料的自主管理,从而提高并确保消费者对台湾地区绿色食品质量的信心。

2.5 台湾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及面临困境

绿色食品产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台湾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因为产品品质稳定且口味卓越,向来是美日等先进国家委托加工生产方。加之投资及人力素质的提升,目前加工绿色食品的技术导向已逐渐脱离低级加工品,而是多以产品研发革新、调味配方、卫生品管为主。凭借对国际潮流变化的机动性与应变性,台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多方的高度信任及肯定。

尽管由于地域限制,生产产品不断面临成本增加的问题,台湾地区仍能以产品品质及研发的多样性取胜其他东南亚国家,维持竞争力。同时台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在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以下诸多难点。

第一,台湾地区绿色食品工业以往属劳力密集型传统工业,近年因经济不断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附带产生劳动力短缺、工人工资上涨、台湾当局及民间投入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造成传统绿色食品产业面临技术升级瓶颈。

第二,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的健康与保健的意识加深,逐渐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认识到保健食品与药物的差异,即绿色食品没有特定的靶向作用部位,起效缓慢、食品差异不大、安全性较高等特性。所以,如何提升台湾地区保健绿色食品整体技术水准,提升产品品质,增进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建立规格化标准成为台湾地区保健品产业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台湾地区的食品中毒与卫生危害事件层出不穷,台湾当局与民间团体应共同加强对食品卫生品质的重视,使此观念根植于社会各阶层,并大力推广绿色食品GMP、CAS、GHP 及ISO90000 系列等认证识别体系,维护食品的安全,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任。

第四,近年来,台湾地区对绿色食品需求量也急剧上升,然而传统的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

以上问题的解决,将对台湾食品产业品质及技术的提升产生显著成效。

3 黑龙江省对台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合作现状及优劣势对比分析

3.1 搭建海峡两岸技术转移及科技企业孵化平台

2012 年12 月在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国务院台办经济局的支持下,黑龙江省科技厅、哈尔滨市科技局、哈尔滨高新区与台湾地区相关机构及企业等8 家单位联合在哈尔滨高新区设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以下简称“海峡中心”)。与台湾地区实行联合共建、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模式,并且指派专门机构与台湾方面联合组建海峡中心协调管理办公室,为海峡中心健康、稳定地成长保驾护航,台湾方面也同时组建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2018 年5 月,国台办授予海峡中心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海峡中心现运营面积5100 m2,截至2018 年12 月末,有60 多家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与台湾地区合资合作的企业入驻海峡中心,总注册资本达9.83 亿元人民币,为黑龙江省的270 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转化台湾地区先进技术93 项。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哈尔滨市农科院联合引进台湾先进技术项目,联合成立了哈尔滨海峡两岸农业联合研发中心、台湾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台湾耐寒高糖红心火龙果实验基地、台湾淡水龙虾实验基地、台湾耐寒莲雾实验基地、台湾耐寒莲花改良试验基地等一批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并取得可以进行产业化的成果。

3.2 推进成立(国家级)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联盟

2016 年1 月6 日,在国务院台办经济局、科技部港澳台办、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公司以及11 家外省市的食品企业等19 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海峡农业食品联盟。这是唯一一个辐射两岸的以农业和食品为主体的国家级技术与产业联盟。联盟秘书处设在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转移中心。该联盟成立的目的是建立政府生态农业及绿色食品合作平台,推动政府、政策的组建整合,以项目公司为运作主体,发挥政府能动性,并与联盟的灵活化、专业化、效益化相结合,形成有效运作。具体实施是在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方面,充分结合政策及国内外市场需求,以企业经营的方式,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引技、引智、引资,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全新运营模式。

3.2.1 海峡农业食品联盟的主要职能

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全产业链资源整合;组建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科技产业园及产业集群;建立国家认可的联盟品牌化、信息化、数据化的行业标准;承担国家部委委托的农业及食品方面的人才、科技及产业培训工作;开展国家级的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技术与产业竞争力的交流与论坛活动;为开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海峡两岸企业提供投资及经营管理服务;为海峡两岸企业的农业及食品的交易业务提供渠道和服务;建立联盟商品体验营销平台,提供市场营销服务;提供孵化器及产业园的资产、物业等全方位的服务;提供技术开发及技术推广应用全方位的服务。

3.2.2 海峡农业食品联盟五大平台功能

(1)技术转移平台

建立台湾耐寒红心火龙果试验园区、台湾淡水龙虾试验园区等多个实验基地等,实现技术转移功能。

(2)育成孵化平台

联盟以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为依托建立育成孵化服务平台,为台湾企业提供技术育成孵化(技术项目市场化运作)、资源整合等服务(引资、政策指导帮扶、企业战略咨询)等,目前已经育成孵化40 多家台湾地区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切实做到台湾地区企业和技术团体专家来大陆拓展。

(3)双向市场营销平台

联盟以黑龙江省海峡两岸绿色食品营销中心为依托,搭建市场营销平台,让台湾企业快速与大陆市场进行精准对接,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的多方位销售模型和网络。

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将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海峡两岸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链链条,借助于台湾地区拓展的国际市场平台,打造东北地区“互联网+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国际市场销售体系,充分发挥寒地黑土、绿色有机优势,打造东北地区的高端绿色品牌名片。

(4)融资促进平台

联盟整合从相关产业投资机构建立的投资基金,为台湾地区优质企业与技术在大陆的农业合作提供资金保障。

(5)产业合作平台

联盟为充分发挥东北地区资源优势,结合台湾地区先进的技术、品种、管理及产业优势,建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哈尔滨)科技产业园,正在筹建齐齐哈尔和佳木斯科技产业园。

3.3 成立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哈尔滨)科技产业园

经过2 年多的筹备,2017 年9 月12 日,哈尔滨市科技局、哈尔滨市台办、双城区政府、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在双城经济开发区联合共建了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哈尔滨)科技产业园。产业园以“建立全新模式、接轨国际标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国际品牌”为宗旨,构建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全方位打造接轨国际标准的台湾特色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已有7 家符合哈尔滨市产业需求的台湾企业入驻,其中3 家(台湾新来源酱园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丰蓉国际有限公司、台湾芘达雅农场)2017年开工建设,投入资金2 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6 万平方米。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0 亿元,占地面积30 万平方米,建设期为5 年。

3.4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3.4.1 食品“绿”字打头,农业原材料优势突出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优越的生态环境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对台合作的基础性优势。黑龙江省土肥田洁,河流纵横,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农药、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全国水平最低,亩平均化肥用量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环境污染较轻,自然生态条件高于国内其他省市,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是开发绿色食品产业的理想之地。

根据2016 年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统计数据,粮食产量,列全国第一,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为2685.5 万吨、36.2 万吨、3982.2 万吨和657.8 万吨。 经济作物种植:全省经济作物种植向高质化发展,药材面积62.5 万亩,比上年增长26.7%;甜玉米产量10.8 万吨,松子、榛子、核桃等坚果产量比上年增长12.7%。畜牧业生产,全省生猪存栏和出栏量分别为1353.2 万头和1964.4 万头,牛和羊出栏量分别为270.2 万头和743.9 万只。 猪肉、牛肉、羊肉和禽肉产量分别为149.9 万吨、42.6 万吨、12.5 万吨和41.3 万吨。禽蛋和生牛奶产量分别为108.5 万吨和455.9 万吨。绿色食品:2016 年末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8046.7 万亩,认证绿色食品2700 个,绿色食品产业带动农户131 万户。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产量1790 万吨,增长2.9%,实现产值1650 亿元。

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078 万亩,是台湾农业科技企业最为重视的投资发展地区之一。

首先,截至2018 年12 月,哈尔滨市有国家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60 万亩(见表2)。年生产绿色食品原材料能力达900 多万吨,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2 哈尔滨市国家食品原材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布情况

其次,产业基础雄厚。2016 年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56 亿元,比上年增长33%。利税181 亿元,比上年增长28.6%。 绿色食品认证面积、产品认证数量、生产总值、加工总量等多项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在黑龙江省2015 年百强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超过20家,包括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等。哈尔滨全市的大米、大豆制品、蔬菜、山野菜、食用菌和啤酒等绿色食品产业,已初步形成大户牵头、龙头带动、群体发展的产业化新格局。

第三,黑龙江省与台湾地区优势互补。台湾地区和黑龙江省在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中存在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外,还有广阔的市场机会。台湾地区则有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因此以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两岸合作为基础、以引进为手段、以产业合作为主线、以技术及人才团队为核心、以联合创新为动力,组建具有台湾特色的全产业链集群,全面提升高端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品牌建设、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同时发挥台湾拥有的大量的国际订单优势,推动绿色产品贸易。

3.4.2 对台平台搭建,形成对台合作产业链

对台绿色食品产业平台的搭建,是开展对台合作的根本优势。四部委联合支持成立的联盟落户在哈尔滨,这是大陆唯一一个辐射两岸的以农业和食品为主体的国家级技术与产业联盟。除此之外,建立了哈尔滨海峡两岸技术移转育成中心,搭建了哈尔滨市对台科技与产业技术转移及转化平台。

3.4.3 良好的教育和人才引进,奠定绿色食品产业科研人才基础

一方面,在省会哈尔滨市云集了较强的科研队伍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哈尔滨市现有高等院校21 所、科研机构近400 家,专业技术人员37.6 万人。 能够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领头羊”优势,带领全省农业发展有市场、有销路、效益高的绿色、特色农产品。雄厚的科研力量,奠定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基础,为实现技术密集型绿色食品产业,摆脱绿色食品大众生产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黑龙江省内的高校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和专业技术人才,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台湾地区先进技术和人才。在国台办经济局及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已经与台湾地区30 多家行业协会、大学、园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渠道,基本形成了遍及台湾地区的科技及产业合作网络。

3.5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劣势

3.5.1 政策层面

由于台湾地区绿色食品市场内需趋于饱和,加之台湾地区一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因此对绿色食品的消费诉求倾向于安全、便利、健康与经济等方面。这就给绿色食品对台销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即在满足量的要求后,更需保障质的优化,以此来迎合目标市场,保证生产的绿色食品能够顺利销售。然而,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除一些大的龙头企业外,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率一般都不高。政府针对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来哈尔滨市开展高端绿色食品合资合作还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资金扶持、补贴等方面政策缺失、落实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哈尔滨市高端绿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外流通道。

3.5.2 市场层面

(1)技术体系缺失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受地区经济、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大多缺乏走出家门开发国际市场的勇气和能力,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品牌太少。总体来看,省内绿色食品企业依然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禀赋等低层次手段参与国内竞争,绿色食品生产缺乏高新技术含量;其次,绿色食品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大多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仍处于小规模的分散生产经营状态,从原材料的供应到绿色食品销售的整个供应链环节建设不规范,主要以粗加工和低层次产品为主,这与台湾要求的“高、精、尖”产品形成强烈反差。同时,企业资本积累速度缓慢,大多数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难题,在技术引进、人力资本投资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与现代化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2)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备

面对经济全球化局势,信息成为一种无形的财富,掌握了市场信息便掌握了国际主动权。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措施,为绿色食品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尤为重要。然而,哈尔滨市尚未构建绿色食品行业内的信息情报系统,无法及时跟踪对外相关产品的数量和价格数据,获得的信息也大多为历史信息,对国际绿色食品贸易动态无法实时追踪和把握,哈尔滨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也因此时常陷入窘境和被动局面。

(3)加工领域较单一

据2015 年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发布的新增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资料显示,以哈尔滨市为例,2015 年共新增48 家企业和114种产品。其中新增粮食加工企业39 家,占新增企业总数81.3%,大米加工企业30 家,占新增粮食加工企业76.9%;新增粮食加工产品83 个,占新增加工产品总数72.8%,新增大米加工产品58 个,占新增粮食加工产品69.9%。可见哈尔滨绿色食品主要是集中在粮食加工,特别是大米加工领域,占全省比例也显著偏高。黑龙江省更关注其他农产品精深加工,例如食用玉米、食用豆制品、蔬菜和养殖业加工等。玉米是哈尔滨市种植面积最多的作物,但食用玉米精深加工只是刚刚起步,在全国几乎没有较大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这也说明需要用“大食物”发展理念,拓宽绿色食品加工领域和全面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3.5.3 流通渠道层面

(1)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发展滞后

在中国商业联合会网站发布的全国物流企业百名排名中,黑龙江省还没有入选企业,并且大多数的大型连锁企业的年销售额还没有超过20 亿元,这与哈尔滨市建立和发展区域物流市场的目标不符合。台湾地区的物流比较发达,特别是现在的冷链物流发展比较完善,冷链产品全程冷控,冷链市场已经形成。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尤其农产品在物流中的腐烂率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冷链市场空间巨大。就黑龙江省对外农产品运输、仓储和销售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哈尔滨市如何充分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在冷链物流以及其他方面的国际合作中抢得先机,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2)缺乏扶持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有效措施

黑龙江省的大企业很少,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大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通过企业重组整合,做强做大是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有效路径。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发展,通过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企业的重组、整合,实现规模结构上的整体优化是有效途径。一方面有利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技术提升和品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黑龙江省的本土企业逐渐壮大,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

3.5.4 质量评估层面

(1)行政执法主体力量薄弱,绿色食品管理中存在漏洞

从黑龙江省目前的绿色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看,政府对绿色食品立法、监管也不到位,乡镇监管机构薄弱,绿色食品监管在县与乡的层面上存在着明显的管理脱节,并且存在着重认证轻体系管理,重年检轻日常监管的现象。绿色食品监管的配套规章制度不甚完善,没有形成从源头至产、销一体化的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台湾当局为了加强各部门分工与合作,提升台湾地区各主管部门的执行力,大力改善绿色食品卫生安全,确保消费者权益,台湾卫生事务主管部门联合各相关主管部门、学术界以及相关民间团体,组成制定小组,并邀请相关主管部门及学者群策群力,共同撰写食品安全与营养文件,以环境保护、农业生产、食品卫生及营养保健作为四大主轴。此外,台湾的卫生事务主管部门设立“黑心食品”举报免费专线,民间相关财团法人、基金会、公益组织的监督与促进,也是台湾社会对于绿色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股重要力量。

(2)缺乏国际性的检验检测机构

规范标准的国际性检验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认证,不仅可以对产品质量提供保障,而且会大大增强绿色产品的竞争力。 美国在2002 年正式实行“国家绿色计划”(NOP)的战略规划,规定只有经过严格认证的食品才能使用绿色食品的标签,认证机构具有全产业链条监管的职能。台湾地区主要由“台湾认证基金会(TAF)”负责从农场到餐桌的检验认证,并全程监管,同时推进台湾地区产品进入全球。然而目前黑龙江省对绿色食品的检验检测手段单一,检测项目较少,缺乏一些国际性的食品检测机构。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只要通过一般中小机构的检测,高端产品、中端产品,甚至低端产品都可以打上绿色食品标签。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及流通过程均未形成严格的管理标准,与国际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和管理体系均有一定差距。因此,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很少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承认,难以与国际接轨。

(3)绿色食品行业自我管理不够

台湾的绿色食品行业对于绿色食品安全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比如,规定食品添加物不得制造、加工、调配、包装、运送、贮存、贩卖、输入、输出、赠予或公开陈列的限制情形。对于农产品(含绿色食品原料)在上市前的管理,各个部门会各司其职提升农产品与其加工品的品质及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及权益。与台湾地区相比,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行业协会组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即使有些行业成立了行业协会或者合作经济组织,但其运行还很不规范,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黑龙江省目前的绿色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仍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体制,绿色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在参与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准的制定、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认证认可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动力不足。这样就容易造成管理“虚化”的问题,很多具体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3.6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

3.6.1 台企向资源丰富地区和市场空白地区发展的需要

从政策层面来看,台湾地区优质企业及技术进入大陆沿海发达省份较早,认可度高,早期台企主要将政策、经济环境、地域优势,物流作为重要的考虑方向。随着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企业日益了解大陆环境及对大陆总体经济环境信心的增强,加上对资源和市场拓展的需要,这一阶段将是黑龙江省与台湾农业合作的机遇期。因为黑龙江省的农业和食品市场的开发潜力较大,对于标准化生产的高端、绿色食品仍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对于原材料匮乏且有高科技绿色食品技术的台企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这是台湾企业投资和入驻黑龙江省的重要原因。

3.6.2 绿色食品产业政策的扶持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在重点任务之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提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推进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让绿色产品、生态产品成为生产力,使生态优势能够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多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各地级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使绿色食品产业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4 做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链发展目标及对策建议

4.1 发展目标

充分借鉴台湾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经验,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制定优惠政策,借助海峡农业食品联盟的资源和渠道,引进台湾地区的企业、人才团队,以“建立全新模式、接轨国际标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国际品牌”为宗旨,以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接轨国际标准为基础、以产业合作为主线、以技术引进为手段、以人才团队为核心,以联合创新为动力,发挥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良好的品牌效应和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通过改进程序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组建具有台湾特色和全新运营模式的技术研发、土地改良、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平台,转变黑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和出口食品加工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被动态势,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全方位与国际市场接轨,构建海峡两岸生态农业和出口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4.2 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逐步向高端水平发展,充分利用台湾科技资源,借鉴并引进台湾先进成熟的经验、人才团队和产业模式,开展创新合作,打造哈尔滨市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链,现从政策、产业主体、市场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4.2.1 政策层面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处于数量推进的发展阶段,要积极发挥产业政策的扶持功能,使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进入质量推进的发展阶段。

(1)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认证和检测体系

引进台湾地区的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对绿色食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测,检测数据与认证标准进行对应,最终确定产品的等级,逐步形成具有黑龙江省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在提升高端绿色食品的附加值的同时,也让消费者认识到物有所值,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2)设立绿色食品技术及产业化专项资金

第一,支持和鼓励哈尔滨市科研单位及相关企业请进台湾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建立更多的对台科技合作实验基地。

第二,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或者产业集群邀请台湾专家和企业代表来黑龙江省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使企业改变思路,拓宽眼界。海峡两岸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合作研讨会在地方已经举办了五届,既让台湾专家更多地了解了哈尔滨市,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哈尔滨市企业自发自愿地积极参与。自2019 年起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研讨会。

第三,对开展国际化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合作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他们开展引进来走出去。

第四,鼓励建立绿色食品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财政引导资金,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来哈尔滨市设立绿色食品或农业投资基金,该基金一定要与国际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服务平台相结合,建立创新合作金融支撑体系,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国际绿色食品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国际资金融通措施。

目前,深圳和北京的相关企业联合在海峡科技产业园设立了投资公司,截至2017 年底,已经与台湾联合建立了3 家企业,实际投入8300 万元人民币。通过基金的建立,能够与不同成长阶段的台湾食品企业进行直接股权投资或是基金合作等金融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台企快速成长。

依托国家在黑龙江省将要实施的“自贸区”,利用大环境政策导向,加快台湾农业商品导入黑龙江,增强台资、高技术团体对黑龙江省的投资信心,抓住历史机遇,打造“黑龙江省+台湾”经济体。

4.2.2 产业主体层面

(1)发展壮大海峡两岸农业及食品(哈尔滨)科技产业园,向国际标准看齐

目前,园区内入驻的台湾地区企业都是出口型的高端绿色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有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并且食品生产工厂是按照GMP 标准进行建设,日本、韩国的采购商参观后都叹为观止。应该继续保持这一难得的局面,不断支持和鼓励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引进这一类高端企业,建成高端绿色产业链条,使“海峡两岸制造”成为黑龙江省的又一地方特色品牌。

(2)建立海峡两岸绿色食品技术合作研发平台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鼓励黑龙江省的大学、科研单位及企业与台湾地区联合建立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台湾地区先进的绿色食品产业技术,以引进—学习—改造的基本思路来丰富和发展哈尔滨市的绿色食品体系和品种,最大程度突破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瓶颈,对于技术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合作项目,建议科技主管部门要优先列入科技支持计划。

(3)建立台湾绿色食品技术与产业服务平台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经颇具规模,但是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却很不完善,通过不断完善海峡农业食品联盟服务平台,引进部分黑龙江省急需的服务行业,促进黑龙江省部分有差距的行业单位与台湾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整合或完善政策咨询、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技术支持、标准认证、文化创意、产品检测、金融服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代理等服务单位,形成服务体系,为黑龙江省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的建立提供保障。

(4)培育和扶持台湾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发展

按照重点建设的思路,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依靠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具有区域特色的对台高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适时进行产业整合,促使产业做“强”做“大”,并延长产业链条。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完善市场机制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使台湾地区加工型龙头企业牵动合作社和农户的转变,实现绿色食品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4.2.3 市场层面

(1)指导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和科技产业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

指导海峡农业食品联盟和科技产业园建立海峡两岸绿色食品物流中心、海峡两岸专柜及专业零售连锁店,实现黑龙江省对台绿色食品零售网点的延伸和扩散。要按照国际出口标准建立健全包括上游的生产资料和下游的科技、信息咨询、仓储、运输、包装等在内的对台绿色食品支持性产业和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2)建立“互联网+绿色食品”电子商务集散中心

积极推进产品结构多元化,以高附加值和精深加工产品为依托,延伸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拓展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范围和空间。 采取政府扶持、吸引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各类社会投资等办法,建立“互联网+高端绿色食品”电子商务集散中心。 中心具备绿色食品展示、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提供、展示展销、进出口贸易、检测认证、废弃物处理、资金结算以及冷链系统等功能,达到商流与物流、传统场内交易与电子商务、现货与期货的有机结合,建设全国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体系,打造立足全市、覆盖全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互联网+绿色食品”电商集散中心。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台湾地区绿色食品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什么是绿色食品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