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途径

2019-02-28江涛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中国特色

江涛

摘 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本文以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问题为视角,根据我国粮食安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①不能放松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力度;②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③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④不断推进科技进步;⑤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⑥积极推进粮食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粮食安全; 战略对策

粮食(grain)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又称为“谷物”,富含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1]。粮食是稳定市场,遏制通货膨胀的极为重要的物资。列宁说:“物价的基础是粮食”。这是因为,粮食是每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物资。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较好地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

1.问题的提出

粮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交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又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国内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近10多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5亿吨,比2017年增加0.07亿吨,增长0.0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二胎生育的提倡,我国粮食供应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在目前我国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应该改变国家粮食安全完全靠自给率来解决的战略,转为粮食控制力的战略来保证我国的粮食供给,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减少中国土地资源的快速消耗。通过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建立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健康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建立中国粮食多元化的供给路径保障机制。

粮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比任何国家都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表1)。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与路径,必须大力增产粮食,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长期而紧迫的任务[5]( 表1)。中国是一个地道的人口大国,如果粮食出了问题,那就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命关天的大事。

2.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作为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保证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能有丝毫含糊。从粮食生产看,在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凸显,品种间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从粮食消费看,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便利”跃升,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流通效率偏低,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休耕的实施,不合理库存消化的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都将给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带来新变化,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我们必须要围绕着尽快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做好任务落实、长远规划等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中国每年新增几百万人口,粮食供应压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就粮食谈粮食问题,必须从更深的层次上找出其根源,以采取治本之策。

2.1.不能放松支持粮食生产政策力度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条件是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6.5亿亩(保证粮食播种面积)、持续提高主要粮食单产(攻单产)和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科学引导消费[7]。在保障12亿亩粮食用地、16.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及其研制综合配套技术,持续提高单位产出,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第一选择,也是长期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出路,应该从以下入手。为此:

一是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关键是切实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土地的权利真正交给农民,通过农民的权利限制对土地的过度征占。

二是必需稳定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动粮食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充分利用资源,健全和规范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多渠道增加農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三是必须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种粮?怎么种粮?核心是要让粮食生产有利可图。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效果明显,需要坚持。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更加注重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这就需要培育出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新型主体。

四是尽快形成长期稳定增长的转移支付机制,使粮食主产地的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提高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五是做好粮食储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环节,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纵观世界各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8]。储备粮食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但这也恰恰说明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粮食流通工作底线,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流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的社会活动[8]。

2.2.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自古以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9]。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处于治国安邦之首,具有战略性主导地位,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得以保持稳定的根本因素。为此:

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增强抗灾能力,加快种子培育更新步伐。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耕种方式,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稳步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引导市场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继续通过采取价格支持、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

二是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 农业物质装备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 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扩大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试点范围。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化肥是地力的重要补充,农膜是积温的重要调节, 农药是作物健康的重要保障, 农机是人力和畜力的重要延伸。要促进农资工业加快发展,扩大生产,稳定价格,鼓励农民多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管理,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农业用电需要,杜绝乱收费。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设施农业。

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加强粮食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业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初级产品,而且要提供丰富的加工制成品。 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 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增辟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相关的商贸业和服务业,促进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

四是加强提高复种指数建设。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玉米、小麦、豆类)作物播种面积处于下降趋势(表2) 。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保证了近14亿人民的吃饭问题。2016年中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约1.51亿hm2,较2015年下降約14.7%。全国耕地复种指数约121.9%。距理论值尚有78.1%的上升空间。采用大食物的观点,解决人类为生存所需要的充足的营养物质。利用高新技术,开垦荒地、荒沙,开发利用300万hm2的海洋国土,通过发展草食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增加其他食物来源。

五是保护耕地资源建设。人口持续上涨加大了用地需求。一方面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将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人地矛盾更加严峻(表3)。我们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3.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投入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农业投入的增减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稳定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稳定农业、发展农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农业投入机制的根本立足点。

一是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现状,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国家资金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将增加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紧密结合。同时,要适当增加对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使更多的产粮大省成为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三是国家必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使其收入不低于种植经济作物等的收入水平,进而达到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水平,最终达到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确保种粮积极性。

四是搞好粮食主产区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建立以小型农村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央要对此部分进行补助或补贴。

五是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由“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来抓。

六是国家要加大粮食作物科研投资力度,要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质量。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种业科技已成为世界农业竞争与控制的战略高地。优良品种是种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支持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优化种业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公平竞争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优势企业能够在竞争和创新发展中逐步壮大。制定扶持政策,鼓励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育种经费上逐步向企业倾斜等。加强粮食良种繁育等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七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特别是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率,进一步健全以县(区、市)级农机技术推广站为中心、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为骨干、农机专业户为基础的三级农机技术推广网络,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2.4.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考察了科学技术在工业革命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得出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曾在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些年来,粮食作物科研突破性的成果不多,农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相对比较缺乏[10]。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物质基础,当前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各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要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关键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核心在于必须培育出适宜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新品种,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一是加快粮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坚持以“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节约性、有效性”为标准,遴选成熟科研成果。遵循科学规律,按照国家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粮食行业科技成果推广办法。探索粮食行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强化农村粮食产后科技服务。

二是重点支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广粮食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粮食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业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构建三大技术体系,即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体系、信息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储运加工高效利用体系。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保障粮食生产,引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粮食品质和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物力、财力和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调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争取到2020年前后,形成农业知识创新、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三位一体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保障体系,基本适应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加强质量监测的研究和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确保粮食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完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管理体制。建议考虑设立国家农业专家委员会,研究重大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每年确立几个重大农业科研项目,并进行项目委托等。

四是重点支持粮食品种资源、转基因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大力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研究,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要整合农业资源,集中财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资力度。以改造中低产田、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重点,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

五是将新型农业科技与农业推广补贴结合起来,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效果好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和應用,放活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形成绿色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网络。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业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随着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将发生很大变化,应当加强乡村干部在技术推广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要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积极解决省级和市县级粮食生产科研经费不足问题。

六是抓住机遇,加强粮油食品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工作,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在继续保持发展基本产品和大众化食品的基础上,密切注视国内外粮油产品发展新动态,发展一些有特色的技术含量高的食品,立足站稳国内市场,努力开辟国际市场。

2.5.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部分粮食品种阶段性供过于求特征明显,粮食流通服务和加工转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需加快改革完善等,充分说明中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一是进一步完善“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其权利、责任、义务,同时,建立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将不同部门出台的有关粮食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粮食储备等有关的内容进行统一规范,完善粮食生产、储存、加工、流通领域的准入制度和监管机制。建立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加大应急保障经费、应急物资、应急设备的投入力度,整合现有全社会粮食企业资源,提高成品粮应急加工能力,加大对粮食应急预案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粮食应急演练,提高演练仿真效果,增强在粮食应急保障中的实战能力。着力抓好粮食收购,进一步增强粮食企业的市场主体意识,突出收购工作位置,努力创新服务方式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努力挖掘市场潜力掌握更多优质粮源,全面完成市县下达的粮食收购任务,力争多收粮、收好粮。

二是全面加强储备粮管理。坚持基本立足国内粮食供给的方针和“努力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是粮食流通工作的目标。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发展粮食转化和加工,推进粮食产业化,建设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体系。各承储企业认真贯彻储备粮管理规范,扎实开展储粮安全检查,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要按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要求尽快构建“网络健全、储备合理、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构建“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销对接、货畅其流”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管理到位”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进一步处理好改革与发展、服从与服务、市场与依法的关系,更好地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创造性地做好粮食工作。抓好粮食流通统计工作。深化粮食流通统计改革,认真落实好新统计制度,提高统计质量,强化粮情动态监测,加强对粮油供求形势、市场前景的分析研判,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三是把节粮爱粮宣传教育贯穿到粮食流通各环节,减少粮食浪费。组织爱粮节粮志愿者队伍,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国家粮食政策,要通过具体的粮食加工、仓储和质量检验等知识的介绍,生动地向中小学生讲解爱粮节粮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爱粮节粮知识,了解粮食安全的现状,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爱粮节粮的习惯。要深入开展粮油科学消费知识进社区进广场活动,向社区群众宣讲粮食科普知识,普及科学购粮、存粮、烹饪、节粮等技巧,把放心粮油“六进”活动与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开展“放心粮油进万家”活动,宣传粮油科普知识,推介放心粮油产品,扩大放心粮油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四是必须立足口粮充分安全,保障粮食、食物及农产品的国家安全。保障口粮充分安全,就是确保我国口粮消费95%以上立足国内生产,并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调剂余缺,满足多样化消费和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11]。保障饲料、工业用粮自主安全,利用国际市场做必要补充。保障食物可调安全,满足城乡居民健康合理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依照营养价值和绿色食用标准,在世界食物市场可调的基础上保障食物安全[12]。保障农产品可控安全,在可控的安全水平和范围内,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保障我国農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永续提高[13]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为实现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表4)。

2.6.积极推进粮食立法

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民生事关重大的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安全,有必要以国家统一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14]。但目前,中国尚没有关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安全”完整过程的统一专项立法,粮食立法散见于各种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之中,致使粮食生产和管理处于缺法难依的窘境。加快推动《粮食法》立法,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为深化改革提供支撑,一是明确界定粮食流通管理环节各部门职责,做到权责一致,分工明确,形成合力;二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新增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强化对政府粮食储备和政策性粮食的监管;三是进一步完善罚则,加大粮食流通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于法有据,才能抓而有效。

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目前并没有粮食法,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粮食管理体制上来讲,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体系正处于宏观调控下的完善阶段,需要一部法律予以规范;从粮食生产体制而言,我们已从重视粮食生产量的扩张逐步过渡到追求粮食生产质量提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更需要粮食法来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只重视数量,现在我们更要重视“量”“质”“效”的结合,新目标也需要法律保障;从粮食流通而言,我国的粮食经历了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应略大于需求这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粮食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时期。这就存在粮食少了不安全、多了则存在卖粮难的问题,这样的平衡也需要法律进行调整;从粮食消费而言,我们经历了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富裕型消费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全社会小康少数人富裕的消费阶段时期,模仿型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方式渐成主流,这种适度可持续消费需要法律依据;从中国粮食所有制来看,中国的粮食经济所有制经历了国有制经济时期到粮食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时期,多种所有制关系的处理也需要有法律依据;再从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方式来看,我们也经历了重生产轻流通、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的阶段,目前则迎来了重视生产也重视流通,稳产量重质量提效益的时期。过去,我们解决粮食问题主要是依靠高投资、高污染、高消费、高补贴,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维系,在新时期,需要有一个法律依据。所以我们要尽快出台粮食法[15]。

参考文献:

[1]戴萌萌, 王敬东. 十九大精神进央企—中粮集团:保卫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N]. 中国电视报, 2017年11月2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1999-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2017.

[3]程国强. 中国需要新粮食安全观[J]. 中国农经, 2015, 13(3): 8-11.

[4]上官周平, 彭珂珊.中国粮食问题观察[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5]李宁飞. 我国粮食总量安全分析[J]. 种子科技, 2017 (7): 44-44.

[6]李军民, 唐浩, 李进伟.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中国种业, 2014(9): 5-7.

[7]赵予新, 孙常辉. 新发展理念下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20): 31-34.

[8]吴正海, 苏凤昌, 张王定.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3 (4) : 40-43.

[9] 王春华.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J]. 粮食问题研究, 2017, 23 (4) : 41-44.

[10]郭俊奎.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传递啥新理念? [DB/OL]. http://opinion.huanqiu.com/plrd/2016-03/8675913.html.

[11]黄华康.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M]. 北京: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2]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13]杜受祜等.中国粮食问题:现实分析与评价[J]. 中国农村观察,1996,(1): 22-26.

[14]蔡运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耕地问题[A]. 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等. 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C].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5]宫保华,王保海.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J].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3-26.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中国特色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