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诗歌教学例谈

2019-02-22张晶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苏轼互联网+诗歌

诗歌用含蓄的方式将诗人心中那一点不愿道破但隐在心中又终会心绪难平的小心思表现出来,诗人们或喜或悲,留下了一首首令后世人读来唇齿生香的作品,具有穿越时代的魅力,但同时它的时代性又成为了现代人读懂它的阻碍,对于高中生而言,未经磨难的天真是他们的特性,飞机高铁的便利让他们无法想象离家路上长夜漫漫前途未卜的辛酸,一帆风顺的生活让他们对诗人理想破灭的痛苦懵懵懂懂,而诗歌中的“风花雪月”在学生在他们看来更是一头雾水,也因此,古典诗歌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走进大众的生活,以PAD课堂为主的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

“互联网+”已经深入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一直在探索其与教学的契合点,我们应当承认比起课本、参考书等传统的学习工具,PAD更轻便更易携带,更贴近现在学生对电子设备的兴趣点,而且它不再是单纯的电子书包,它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用户交流功能等更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进入了由用户原创内容、自主学习、互动游戏等新的教育模式当中。”这是一种更具创造性、更符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用户产生学习主动性的任何时间点都能够伸手即得。”这种个性化的、随时化的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自己品读诗歌的兴趣,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课堂尝试阐释如何将PAD这一最先进的应用与古典诗歌这一最为传统的艺术结合起来,打造更形象化的诗歌课堂。

一、“碎片化”的课前学习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是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在紧张的课业面前,挤出来的时间往往是碎片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时,不能繁琐,课前任务应是学生能够在一个一个的短时间内完成的,并且最终能将碎片化的学习拼成一副完整的拼图。笔者布置的诗歌课前学习任务往往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知人论世,二是诵读,三是提出疑问。

在知人论世时,学生要从繁杂的网络信息中调取出有用的信息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依赖百度百科的概述性知识,照单全收,而对与要学诗歌有关的知识知之甚少,无法当做理解诗歌的工具,因此,笔者会提供相应的资源链接,让学生的检索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如笔者在讲解《定风坡》时,与学生分享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百家讲坛中关于苏东坡的部分视频资料与讲稿,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可利用PAD自带阅读器本身的勾画功能和截图功能把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及时地保存在电子书包中,便于随时调用。对于苏轼的看法,也可以及时和同伴、教师交流,这样在上课时,脑海中会有一个比较生动的诗人形象,而教师对于知识的传递也不再是强塞,而是把知识一样样展开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接收。

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读,诗非读不能明其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这也是诗歌学习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前学习中,笔者会布置学生自己先标注诵读的断句和重读音,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搜索适合朗读的配乐,由教师集中上传,大家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首。要想找到合适的配乐,必须对诗歌的情感、诗歌的节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为课上鉴赏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AD的交流功能,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发表观点、与同伴交流、与教师沟通。因此课前预习诗歌时,学生可在讨论区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语言不需要太书面化,可以更随性,教师在回复时,也可以更幽默,更生活化,在你来我往的“聊天”跟帖过程中,一些粗浅的问题便可以得到解决,而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回复中获取灵感,了解学情,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些共性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便可以收集起来,在课堂进行集中讨论。

二、“生学为本”的课堂展开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比起传统的教师沿着自己的授课思路,带领学生学习,PAD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PAD展示由教师整合的学生的疑问,小组讨论后生成答案,由小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在全方位的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贴近核心内容,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去欣赏诗词。这也符合了“生学为本、师教为要、合作内化、点拨升华”的教学方针。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梳理,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笔者通过PAD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序言中已经写到“雨具先去”,词中却写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矛盾吗?该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态度?

3.同样写于黄州的词中,苏轼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样吗?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凝练的,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学生虽对这首词中所体现的诗人的人生态度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诗句具体如何体现出的还很模糊,学生的问题集中在诗句内容的理解上,这是学生课下细读本词的成果。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前两个问题都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答。

最后一个问题,学生自觉联系曾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苏轼内心情感的变化。基于这个问题,笔者利用PAD的推送功能和电子书包,给学生当堂出示笔者课下整理出的苏轼被贬谪黄州路上及到黄州后所作词,进行延伸性的拓展阅读。通过自己的主动求知,学生发现苏轼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乐观豁达,他也曾感到“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内心经历了最初的痛苦到之后的旷达的一个过程,经过这样的分析,苏轼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课堂的最后,学生在自选音乐的伴奏声中以表演的形式再现苏轼的洒脱与豁达。

三、简洁便利的课后反馈

课后在交流区分享学习感悟时,有学生写到“本以为苏轼是神,却发现他也是个普通人,他也需要一个咀嚼悲伤、消化痛苦的过程,但与芸芸众生相比,他更接近神,他在黄州这贫瘠之地褪去了自己的一身凡骨,不被得失牽绊,超然于物外,坦坦荡荡,用他的一生诠释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安宁的内心。”也有学生用图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心中那个在斜风细雨中徐徐漫步的洒脱、淡然的苏轼。也有学生将这首词改成歌词,在课余时间配曲演唱,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展现形式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接触诗词,去感受诗词之美。

四、对PAD课堂的一点思考

“互联网+”已经渗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行业面对的是国家未来的人才,更不能故步自封,PAD使用步骤逐步地简洁化、课堂呈现与录制同步进行、永久的储存功能、便捷的试题分析能力等优势既能减轻教师部分繁琐的工作,也对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掌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将课下准备过程更加精细,课上点评更加到位,时间分配更加合理,课后评价更加及时,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而言,互联网+教学亦能够便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反复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资源的分享者,也是资源的享用者,这是对师生双方皆有益处的新形式。

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也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互联网+教学所提供的便利条件能够让老师更便利地上传一些资源,来扩充学生的阅读面,也便于学生去展现自己的才华。

虽然PAD教学有着诸多的便利性,但是对于语文而言,语文课堂有它的独特性,它更注重情感的传递,这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著名学者陈中原曾说“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若只是依赖先进的技术,通过冷冰冰的平板进行问答,让学生在课上的主要任务是点击再点击,这反而破坏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平衡”,新技术要使用,语文教学的传统也不能丢,只有传统教学方法与PAD教学相结合,课堂才能获得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原.语文之美与教学之责[N].文汇报.2015-1-9.

[2]吴惠英.利用“互联网+”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4).

[3]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中信出版集团.2015.

张晶,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苏轼互联网+诗歌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诗歌岛·八面来风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