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长卿不仕考辨

2019-02-22赵润金

关键词:宗室宋史

赵润金

(南华大学 语言文学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全宋词》收录宋代宗室词人赵长卿词339首,在《全宋词》当中数量位居第5,赵长卿是特大作家,值得研究。但是目前没有关于赵长卿不仕的考辨文章,笔者认为赵长卿不仕,试论之,以期抛砖引玉。

关于赵长卿,以往词学界虽然认定赵长卿是宋代宗室词人,却不知道他的世系。本人依据明朝王玺、程三省于万历十四年(1586)的刊本《南丰县志》和清代卢嵩、朱若烜乾隆三十年(1765)刊本《南丰县志》考证:“赵长卿名师栱,秦王赵德芳一系,太祖八世孙。”[1]95-96“关于赵长卿的流派归属,一般以为是婉约派,但是其实他不是。关于赵长卿的词,以科举考试为界线,前期基本上属于‘东坡体’,后期大体上上属于‘隐逸词人群。’《醉蓬莱》词是分界线。”[2] 1-4

关于赵长卿是不仕还是仕,根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有互相矛盾的地方。支持赵长卿不仕的证据是上文所提及的两个南丰县志当中的赵长卿传,两个传都明确记载赵长卿不仕,而且从赵长卿节序词《满庭芳·元日》当中可以得到印证。而支持赵长卿入仕的证据是赵长卿送别词《蝶恋花》以及元代刘壎《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对赵长卿的称呼。对于这样互相矛盾的文献,需要做一番考辨,才能得出结论。

首先来看支持赵长卿不仕的证据,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王玺、程三省刊本《南丰县志·人物传》:

赵师拱,字长卿。四世祖令确,历事神哲两朝,赐宸翰曰:“令确忠孝”。渡江家南丰即家建忠孝堂以奉奎书。为人慷慨不群,抚时忧世。尝有诗曰:“意大用未匝,气与秋云高。”可观其志矣。不仕,自号“仙源居士”。[3]532-533

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卢嵩、朱若烜刊本《南丰县志·人物传》:

赵师拱,字长卿。四世祖令璀,历事神哲两朝,赐宸翰曰:“令璀忠孝”。渡江居南丰即家建忠孝堂以奉奎书。公为人慷慨不群,抚时忧世。尝有诗曰:“意大用未匝,气与秋云高。”可观其志矣。不仕,自号“仙源居士”。[4]595-596

两个版本的《南丰县志·人物传》都说赵师拱,字长卿 。这是赵长卿皇族后裔的身份研究上的突破性发现,“长卿”是字而不是名,因此词学界一直在《宋史·宗室世系表》上找不到他的名字,所以弄不清他的世系的原因。《南丰县志》的万历刊本和乾隆刊本在关于赵师拱字长卿的认识是一致的,只是对赵师拱四世祖的描述不同,万历本作“令确”,乾隆本作“令璀”。哪个刊本准确?核对《宋史·宗室世系表》卷二百二十二《表第十二·宗室世系八》发现“德芳—惟宪—从郁—世将—令璀—伯儒—师栱—希赵—与则—孟萦”[5]19册6396-6397这就是赵长卿的世系。《宋史》作“师栱”而《南丰县志》作“师拱”。“拱”字当是“栱”的形近而讹。因此赵师栱,太祖八世孙,秦王房,伯儒子是赵长卿宗室身份的表述。

明清时期的《南丰县志》在赵长卿不仕的记载是一致的,而且可以从赵长卿的节序词《满庭芳·元日》说:“百年消息,经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一岁还新”[6]3册,2288该词证明赵长卿不仕,过了五十岁还没有功名。而《蓦山溪·早春》表明作者的看淡功名的人生观:“不妒富,不憎贫,歌酒闲游戏。”[6]3册,2291

以上文献都能有力地证明赵长卿不仕,而赵长卿入仕的证据则是赵长卿送别词《蝶恋花》云:

叶底蜂衙催日晚。向晚匀妆,巧画宫眉浅。翠幕无风香自远。金船酌酒须教满。

未说别离魂已断。雨幌云屏,只恐良宵短。心事不随飞絮乱。宦情肯把恩情换。[6]3册,2339

其中“宦情”似乎能证明已经入仕。而元代刘壎《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当中“乡寓公仙源赵学士师有为名之曰《雪香绝唱》”,“师有”应该是“师栱”之误。而“学士”,如果是《宋史·职官志》当中的“学士”,则赵长卿已经入仕。

从这些关于赵长卿不仕或者入仕的互相矛盾的文献来看,需要做一番考辨,笔者考辨以后认为赵长卿不仕,理由如下:

明清时期的《南丰县志·赵长卿传》在是赵长卿不仕的记载是一致的,这两个县志当中的传记,应该是准确无误的,节序词《满庭芳·元日》如上文所举是印证。至于赵长卿送别词《蝶恋花》当中关于赵长卿入仕的说法,应该是错讹的,如果确实是赵长卿所写,应该是属于笔误。关于这一点,从宋代开宋调诗人赵抃诗文的考证可以作为佐证,赵抃诗歌自注与标题有错讹,《全宋诗·赵抃诗》中《寄谢毛宪》和《酬越守孔延之度支》两诗的自注中,关于赵抃知杭州徙知青州的时间不相符合,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可知《寄谢毛宪》的自注是正确的,但是《酬越守孔延之度支》中自注是错讹的。而且《全宋诗·赵抃诗》中《辛巳青州玩月有怀》之诗题中“辛巳”亦有误,应校正为“辛亥”。[7]139-141赵抃文章也有错讹,《全宋文·赵抃文》之《知睦州到任谢上表》一文,其下之注“嘉祐三年”应校正为“嘉祐二年”。《举睦州巡茶监董诏状》一文,其下之注“嘉祐六年”则应校正为“嘉祐二年”或“嘉祐三年”。[7] 142-143

同为宋代作家,赵抃的诗文当中的题目,以及自注都有错误的地方,因此赵长卿作品当中出现一些错误,并不奇怪,不能作为赵长卿入仕的证据。至于元代刘壎《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当中称赵长卿为“仙源学士”,对照明清的《南丰县志·赵长卿传》,可知“仙源学士”应该是“仙源居士”之讹。如果不是,笔者的理解是这个学士应该不是《宋史·职官志》当中的“学士”,而是对于一般读书人的称呼,如金昌宗时期撰写《诸宫调》的董解元,这个“解元”,也是对于一般读书人的称呼,不是指科举当中的“解元”。

赵长卿不仕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理想,明清的《南丰县志·赵长卿传》都记载赵长卿:为人慷慨不群,抚时忧世。他也参加了科举,赵长卿科举词《醉蓬莱》序说“七月命赴漕试”。[6]3册,2319词中直率地表明了他的理想是:“待看明年,彤墀射策,鳌头独步”。[6]3册,2319

漕试是宋代地方转运司类聚本路现任官所牒送随侍子弟和五服内亲戚等人参加考试。[8]13可以看出赵长卿参加漕试,应该是以“五服内亲戚”的身份,因为宋代自“靖康之难”以后大批“五服内亲戚”随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所以作为疏属宗室的赵长卿得以“五服内亲戚”的身份参加漕试。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三》云:

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其已授环卫官、有学艺得召试迁转者每有之,然非有司常试,乃特恩也。熙宁十年,始立《宗子试法》。凡祖宗袒免亲已受命者,附锁厅试;自袒免以外,得试于国子监。礼部别异其卷而校之,十取其五,举者虽多,解毋过五十人。廷试亦不与进士同考。[5]11册,3576

宗室科举特殊,称为“胄试”,以区别于庶姓。赵长卿词《醉蓬莱》(正金风无露)记载他参加了“漕试”,在《宋史》卷一百五十六《选举二》中多次把“漕试”与“胄试”对举,如:

淳祐元年,臣僚言:“既复诸路漕试,合国子试、两项科举及免举人,不下千数。宜复拨漕举、胄举同避亲人并就别院引试,使大院无卷冗之患,小院无额窄之弊。”从之。……别院之试,大率士子与试官实有亲嫌者,绍定间,以漕试、胄试无亲可避者亦许试,或谓时相徇于势要子弟故也;端平初,拨归大院,寒隽便之;淳祐元年,又复赴别院,是使不应避亲之人抑而就此,使天下士子无故析而为二,殊失别试之初意。至是,依端平厘正之,复归大院。[5] 11册,第3642

这是两类不同的考试,而赵长卿参加的不是专为宗室所设置的“胄试”。如果赵长卿参加的是专为宗室所设置的“胄试”,则录取的可能性很大。因为“胄试”是对宗室的优惠考试,录取比例较其他考试要大。

对赵长卿来说,他的性格是他入仕的一大障碍,据明清《南丰县志·赵长卿传》记载,他“为人慷慨不群,抚时忧世”,表明他的人生理想,而宋代的祖宗家法却是对宗室极其防范的,如宋太祖与宋高宗为了巩固皇权而收异姓兵权,宋太宗为了巩固皇权而收同姓兵权。纵观两宋历史,没有出现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代肃宗与永王之战,元代世祖与宗王之战,明代永乐帝与燕王之战等生灵涂炭的局面,可见宋太宗谋略的高明。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说:“本朝故事,宗室不领兵。”[9]84册,576宋太宗对领兵的宗室如亲侄德昭(太祖子)、胞弟廷美是十分提防的。据《宋史》本传记载德昭行事谨慎,“喜愠不形于色”[5]25册,第8676,但是仍然不免惨死。太平兴国四年(979)他与宋太宗一起领兵出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北征不利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5]25册,8676。而《宋史》本传记载廷美以谋反的罪名被削兵权于雍熙元年(984),“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5]25册,8668。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上说,宗王领兵威胁皇权,不利于国家太平,宋太宗确立宗室不领兵的家法,巩固了皇权,同时也有利于宋代社会的和平发展,但也不利于有真才实干的宗室施展才华和抱负。宋代皇帝建立了宗室不拜相这种祖宗家法制度,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高超谋略在多种史料当中可以找到,如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说:“祖宗典故,同姓可封王,不拜相,艺祖载诸太庙。”[9]84册,580又如太宗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一月甲寅对宰相李昉等人说:“藩邸之设,止奉朝请而已。”[10]556又如高宗于绍兴六年(1136)正月乙未对宰相赵鼎说:“唐用宗室至为宰相,本朝宗室虽有贤才,不过待从而止,乃所以安全之也。”[11]1606

以上祖宗家法,严重束缚了赵长卿的个人抱负,所以赵长卿不仕是有原因的,不是他不愿入仕,不愿意为国家为民族奋斗,而是他受到家法的限制,所以不仕。

笔者对赵长卿不仕做了考证,在考证过程中,也曾经有过困惑。但是经过考辨,结论是赵长卿不仕。考辨赵长卿不仕的依据主要是两个南丰县志当中的赵长卿传,这两条史料充分证明了赵长卿不仕,足以考辨赵长卿不仕。而赵长卿送别词《蝶恋花》以及元代刘壎《水云村稿》卷四《词人吴用章传》对赵长卿的称呼,支持赵长卿入仕的说法。而这些看起来似乎也有些依据,但是笔者经过深思熟虑,排除了它们作为支持赵长卿入仕的依据。在经过细致的考辨以后,可以下结论:赵长卿不仕。笔者曾经有过的困惑也一扫而光了。笔者考辨赵长卿不仕的心得体会是史料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的可信程度,前者要高于后者,尤其是货真价实的史料拥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而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审美的文学形象是可以超越真实性的可信程度,如文学修辞当中常见的夸张与变形。

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首次对赵长卿不仕做了考证,并且辨析了他不仕的原因,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参考,尤其对于解读他的词作当中的比兴寄托的审美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猜你喜欢

宗室宋史
宋代宗室经济状况与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论
“情—理—情”模式与《宋史·苏轼传》文本的形成
《宋史·文天祥传》述评
明代河南宗室文化教育设施研究
朝鲜王朝正祖君臣的“宋史”认识与《宋史筌》之修撰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宋史》中的宋代宗族义庄考
北宋宗室女性年寿问题探析——以巩义墓志资料为中心
浅析《廿二史札记》中涉及的“陈朝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