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路径初探

2019-02-22谢文娟

关键词:三进思政特色

谢文娟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又是其主要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思政课重大的政治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政课的“导论篇”,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任务实现上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宣讲的“主导”力量,应自觉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肩负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一、融会贯通,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

“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宣部、教育部立即组织对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修订。目前,4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已完成修订并投入使用。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宣讲者,首要任务是潜心研究教材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两者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写进各自的教案和课件中。

(一)把握精髓,选准内容契合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内涵丰富、逻辑严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和重点章节,但每门思政课都有各自的功能定位和教学侧重点,如《基础》课侧重解决大学新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引导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应根据学生特点、课程教学目标、现实需要等,选好两者内容切入点、契合点和展开角度。如,在讲授《基础(2018年版)》绪论时,可将“新阶段”和“新时代”作为切入点,讲清大学生迈进人生发展新阶段、开启新征程与新时代的关系,重点描绘新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的机遇和条件,鼓励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而聚焦到这部教材的主题,即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1]24在讲授第四章时,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讲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二)紧跟时代,及时充实新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十分深刻且富有价值的重要论述,如,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青年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爱国奉献与改革创新、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这些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材的主体内容,还是青年大学生需要去探讨和解决的人生课题。[1]23但《基础(2018年版)》教材修订工作于2017年11月开始至2018年3月结束,[1]22此后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没有在这门教材中呈现,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及时充实新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新的重要讲话精神写进我们的教案里、课件中,带到课堂上,进而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如,在讲授《基础(2018年版)》第二章第二节中的“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点时,可补充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不再是书上的“静态图”,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信服。

(三)选准案例,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倡“讲好中国故事”[2],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对外交流时,讲述了很多妙趣横生、温暖人心且内涵深远的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形象,赢得了世界掌声。他的“讲好中国故事”的智慧对思政课教学也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思政课是知识教育,更是认同教育。纯粹的灌输说教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将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四种意识”,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需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以叙事的方式写进教案和课件中去,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以理服人,由事证理,情与理通,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有底气”。如,在讲授《基础(2018年版)》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时,可与学生分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可把理论讲清讲深讲透,又能以事感人,拉近学生与总书记的距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明白“只有在青年时期就将自己的人生同祖国、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才能创造多彩的青春”。

二、多措并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进课堂”是“三进”工作中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环节。如果说“进教材”属于规定动作,统一采用国家统编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那么“进课堂”的方式和路径则属于自选动作,可以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多样。为此,思政课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更新话语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实效性。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

《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担负着传播意识形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单纯的灌输说教,只会苍白无力。但如果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则能增强教学实效。所以,在微观上,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易于接受、消化和吸收;而在宏观上,则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善于“发声”,敢于“亮剑”,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专题讲授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视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既可系统深入讲清要点、重点和难点,又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基础(2018年版)》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时,可将理论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具体如下:先向学生进行理论宣讲,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让学生首先“知其然”;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梦与我的梦的关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最后,可与学生分享一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有志之士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懂得“如何使其然”,激励学生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去。如在讲授第三章第三节中的“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时,可将视频教学法、理论讲授法相结合,具体如下:先播放《厉害了,我的国》或者《辉煌中国之活力创造》部分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日益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四个自信”,顺势导出“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改革创新的时代大潮当中去,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二)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求知欲

当前,各种新媒体新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引起了一系列变革,产生了一些“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处于新媒体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应将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与新媒体的创新平台融合起来,通过线上课堂教学与线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课堂”。如“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创建《基础》课微信公众号,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前,及时推送学习任务单和配套资源,如在讲授“人生价值”时,提出明确的探究任务,分组讨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价值”,同时在配套资源中可提供马克思、习近平、黄大年、南仁东等人物事迹的微视频和链接;课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答疑解惑,发挥价值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追求,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后,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学习心得,整理成文字作品,提交至微信平台,作为平时成绩,并从中选取优秀作品予以发布,以便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和传播。

(三)更新话语体系,增强课堂亲和力

话语是教师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如果语言无味,则会使课堂讲授苍白无力,收效甚微。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非常注重话语表达的艺术性,为让人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他善于使用各种大白话、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等,既接地气,又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等。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可借鉴此法,更新话语体系,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达器”和“转换器”,使之“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生动而不生硬”。[4]123

三、巩固强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

“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目标和落脚点。“进教材”与“进课堂”已为“进头脑”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接下来则是努力使其真正入脑、入心、入信、入行。

(一)拓宽习得渠道,形成教育合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仅依赖课堂教学远不能真正实现“进头脑”。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拓宽其他的习得渠道,丰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具体而言,应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如鼓励对理论学习感兴趣的同学,成立“宣讲小分队”,对其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培训和辅导,然后下到农村、社区进行宣讲,实现“以讲促学”;鼓励对新媒体感兴趣的同学,指导制作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在学校或者系院的官方微信、微博上展示,丰富“三进”工作的方式,实现“以做促学”;围绕主题“新时代,新思想,新青年”积极开展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竞赛或者知识抢答赛,活跃教学氛围,实现“以赛促学”。当然,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力量会稍显单薄,必须推动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教育合力。

(二)搭建实践平台,实现价值认同

高校思政课真正的价值和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帮助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真理的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扎实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或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自主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对课堂所学内容形成价值认同,并最终转化为信念与践行标准,实现真正入脑、入心、入信、入行。如《基础》课,可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协同育人基地,比如邵阳市博物馆、松坡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或者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扶贫帮困活动,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更让学生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力量,以此增进学生的自觉自信,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实现真正的“进头脑”。

(三)关心爱护学生,促进价值外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基础》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富有激情和活力,也存在迷茫和困惑,会遇到人生发展中的难题和矛盾。如果思政课教师能主动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去帮助学生化解难题,比如“扣子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则能拉近师生距离,增强亲近感和信任感;在日常生活中,再通过自身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气神”去感染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帮助学生,以身示人,以理服人,进而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真学、真信,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达到真用、真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是一项联动并行、协同推进的工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三进”的任一环节中都大有可为,也可有所作为。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者,更要努力成为“实干家”“践行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使思政课成为学生课上听得进、课后记得住、平时用得上的一门终身受益的课程。

猜你喜欢

三进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棋乐
藏垢纳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