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研究:追求“行动力”还是“发表力”?

2019-02-10王海燕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教育研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王海燕

摘要:针对教育研究出现过分重视文章的发表而忽视研究的实践价值的现象,研究者既要有现实主义的追求,又要有浪漫主义的情怀:一方面,教育研究要实事求是,坚持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问题本身的质量,提升实证研究的水平,同时警惕客观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要改造实践,服务于教育革新,警惕主观主义的误区,并坚持平实的文风。促进教育研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需要通过改革科研体制、构建科研工作者和中小学研究共同体等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教育研究;行动力;发表力;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B-0004-05

近年来,在教育研究中出现了过分重视文章的发表而忽视研究的实践价值的现象。教育研究要为实践服务,不仅要重视“发表力”,更要重视“行动力”。为此,研究者既要有现实主义的追求,又要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一、教育研究的“行动力”与“发表力”

16世纪和17世纪之交,有感于当时科学与现实的距离过于遥远,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指出知识的效用在于服务社会的进步,改善人的生活[1]。他强调,科学知识应该是一种生产力。事实也证明,只有体现作为生产力的价值,科学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从而焕发长久的生命力。教育科学亦如此,只有当教育研究成为推动教育行动的力量,从而不仅证明自身有“发表力”,而且证明自身有“行动力”,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研究也欣欣向荣,新的概念、新的理论令人应接不暇。但是,和教育研究的繁荣相比,教育实践的变化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也远没有达到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研究和实践看似血脉相连,却各自迈着自己的步伐,走着自己的道路。教育研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改造实践的作用,其“发表力”远胜于其指导实践的“行动力”。

为了确保教育研究产生应有的“行动力”,而不仅仅具有“发表力”,既要有侧重于客观现实的现实主义追求,又要有侧重于主观理想的浪漫主义追求。所谓现实主义的追求,是从具体客观事物出发指向教育實有状态的思考。为此,在研究中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客观事物加以典型化或理想化,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现实主义不等于客观主义。现实主义虽然强调从具体客观事物出发,但却反对追求自然主义从而陷入客观主义。所谓浪漫主义的追求,是从主观的理想出发指向教育应有状态的思考。但这不等于说,浪漫主义就等同于主观主义。浪漫主义虽则关注理想,但却并不因此无视现实,“只有消极的浪漫主义才坚持自我中心,蔑视客观现实,完全陶醉于主观情感和幻想而落到主观主义”[3]。总而言之,教育研究既要有现实主义的冷静和脚踏实地,立足当下;又要有浪漫主义的热情和大胆想象,指向未来。

二、教育研究“行动力”需要实事求是

教育研究要具有“行动力”,首先必须走现实主义道路,立足于现实,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提高问题的质量

走现实主义的道路,必须使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立足于现实的本性,为此,有必要提高所研究问题的质量。一方面,要努力发现现实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减少书桌旁苦思冥想得来的不切实际的问题,更要避免为了吸引眼球或哗众取宠而从新概念、新理论中生拉硬扯制造没有价值的“问题”做“无病呻吟”。另一方面,要全面客观地发现问题。实事求是既是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的态度,它意味着全面客观地面对现实的残缺和不完满。避重就轻、美化现实都不是负责任的研究者应有的立场;直面现实,不粉饰,不遮掩,发现尖锐的矛盾,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地讨论和思考,是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深刻性的必要态度。

2.提升实证研究的水平

实证研究是实事求是、发现真理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实证研究在教育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证研究的方法是好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当前的实证研究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很严重。一方面,升学率等压力使中小学教师对需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资源的实证研究缺乏兴趣;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为了快出成果,多发表文章,在实证研究中往往满足于搜集数据,对长期、深入的实证研究的兴趣不够强烈。这些都造成了实证研究功利主义、形式主义色彩浓重,其科学性和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如何提升实证研究的水平是当前亟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3.避免客观主义的误区

所谓“客观主义”,是说把教育现象细节的真实性等同于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真正的现实主义所要求的是从具体客观事物出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而不是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描摹。因此,不是透视表象、深入细节,而是把简单的讲故事、流于细节的经验描述看作“实事求是”,容易使现实主义沦为自然主义,进而陷入客观主义,貌似实事求是,实则舍本逐末。

三、教育研究“行动力”需要改造实践

教育研究要具有“行动力”,还必须走浪漫主义的道路,就是要让研究像一粒种子,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同时又向着理想的空间伸展。

1.服务于教育革新

教育研究的“行动力”要求我们能够不断超越,接近理想。为此,研究者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意味着革新,任何革新都必然有风险,为了减少可能的代价,试验是必须的;而作为试验的一种方式,实验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我们曾经有过多次教育实验的浪潮。21世纪初,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实验又有了新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教育研究要保持持久的生命活力,不仅要靠大规模自上而下的整体改革实验,还要靠大量的、自下而上“接地气”的中观、微观的教育实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由创造力,使他们的聪明智慧能够有机会在实践中得到历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变革。为此,要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实验意识和能力。教育实验的开展有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特別是一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支持。为此,在教师教育的各种活动中,有必要强化教育实验的相关培训,特别是要强化师范生职前教育中的教育实验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新任教师从一开始就具备教育实验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增加教育实验的数量。教育实验不应只是少数人、少数学校的事业,而应成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事业,从而使教育实验成为学校自我革新和教师自我成长的途径。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从目前来看,我国数量庞大的“实验学校”名不符实,“实验学校”和“教育改革实验田”无关,而是家长心目中“优质学校”的代名词。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实验学校的管理和引导,在学校冠名之初就明确实验学校的责任,让实验学校在承担日常教育任务的同时,真正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探索。

再次,反思历史的经验和问题。在以往的教育实验探索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经验,也遇到了种种矛盾和问题,比如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矛盾[4]、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的矛盾、教育实验的认识功能和发展功能的矛盾[5](也即求真和求善的矛盾[6])、实验学校的实验任务和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特别是升学任务)的矛盾,还有教育实验的水平不一的问题[7]、教育实验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实验管理不善的问题,等等。时至今日,这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依然是阻碍教育实验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继续讨论,同时推进百家争鸣式的实验探索。

最后,提高现有教育实验的质量。在种种压力下,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仍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有关部门对这些探索是重视的,并以成立工作室、出版丛书专著、组织论坛等方式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和推广。但是,仍然存在对这些成果重宣传而轻检验、重鼓励而轻反思、重经验而轻规范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现有教育实验的成熟,也不利于本土教育实验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怎样能够更好地完善并发挥这些教育实验的作用,仍然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2.警惕主观主义

教育研究强调浪漫主义,还要警惕研究者沉醉于主观的情感和幻想,蔑视客观现实,使研究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淖。为此,教育研究需时刻反思自身所处的语境。

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日益便捷的今天,尤其要警惕对现有知识不加事实的论证、不加逻辑的推敲就全盘接受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实力的提升,人们对自身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前人的教育探索也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了解和引入外来知识变得更为容易。这些使我们拥有的知识前所未有的丰富,也更需要我们在认清自己的生存土壤和前进方向的基础上精挑细选,依据现实的发展条件做出冷静理性的判断。

要特别警惕学术研究变成“学术时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面对国外不断涌现的新名词、新理论、新做法,我们不能人云亦云,为了“和世界接轨”而盲目地竞相追逐,唯恐落后。特别是对待影响巨大的教育改革,在引入国外新的知识和做法的时候更应多讨论、多论证、多验证,以负责任的态度避免可能付出的巨大代价。对于已经进行的改革,则不应急于“深入推进”,而应该在改革的过程中进行“深入反思”。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它的结果要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显现;因此,任何一个改革的小失误,都将伴随着受教育者走向未来,从而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3.坚持平实的文风

思想包括内容和形式,内容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形式是对思考的外在表达方式。教育研究作品的思想内容自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表达形式,再高明的思想也只能止步于发表的文字,成为研究者自娱自乐的案头清供。

为此,倡导平实的文风是必要的。研究者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以服务于实践为教育写作的旨归,以使用能够被读者理解的语言作为表达合格的标准。为此,要避免追求故作高深、晦涩难懂甚至以“标题党”的形式博取眼球的误区,尤其要反对用各种新奇的概念和理论包装教育的常识、常理,使教育研究变成缺乏价值的文字游戏。真理应该是朴素的,真理的阐述也应该是朴素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的成果被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所理解和吸收,从而及时转化为改造实践的行动力量。

四、教育研究“行动力”需要构建研究共同体

教育研究既需要现实主义实事求是的气质,也需要浪漫主义创造革新的精神,但是,能否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取决于理论和实践能否成为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1.改革科研体制,激励研究服务于实践

现有的科研体制可以说是重视“发表力”而轻视“行动力”的。人事聘任、职称评定、业绩考核都和“发表力”密切挂钩。知识生产的目的是求善,是要改善人类自身的境遇,而非止于满足智力发明的快感。止步于“发表力”而非“行动力”的知识,无法达成改善教育实践的目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需要改革科研体制,使科研体制从偏重“发表力”转向偏重“行动力”。

当下,机械的“量化”指标以及过重的科研压力正在迫使研究者放弃厚积薄发的原创道路,转而寻求“搬来主义”的捷径。一方面,借助于便利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化优势,从国外“搬来”各种“主义”,来不及消化,也来不及验证,匆匆囫囵吞枣地公开发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文章发表的概率,沉迷于发现、制造新概念、新理论,而不关心这些新概念、新理论对改善教育是否真正有用。由此,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演变为生产和传播之间的单向联络,而不是生产、传播、实践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实践的缺位,导致知识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更不用说及时地转化为改造实践的行动力。这是因为研究者只关注“搬来”,而不关心“搬来”的东西是否能够在新的土地上存活。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忙于学习、接受各种新名词、新理论,却很难将其内化为改进实践的工具。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何以长期以来一方面教育研究红红火火、成果丰硕,另一方面教育实践却我行我素、进步缓慢。

如何使科研体制从偏向“发表力”转为偏向“行动力”?这是一个需要颇多着墨的问题。但是,至少有一點必须首先明确:科研评价机制应增强实践的因素,不仅要重视研究成果的发表载体级别、转引次数、获得的奖励,还要更加重视知识的转化程度,将实践的检验作为衡量研究价值的重要尺度之一。

2.构建科研工作者与中小学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虽然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仍由专门从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承担。为此,这里着重讨论科研工作者和中小学的合作研究问题。

为了鼓励科研工作者和中小学合作研究,我们已经采取了诸如在中小学建立教育研究基地等措施,但是两者之间的合作仍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首先,丰富合作研究的参与主体。从目前来看,科研工作者和中小学合作研究的开展很多时候是依托个体之间的关系而非基于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因此和中小学合作开展研究还不普遍,这就使科研工作者巨大的知识优势无法及时输送到一线教育现场中去。为此,对于科研工作者和中小学的合作不能只是提要求,更需要搭建可靠的平台,制定可行的制度,改变过于依赖人际关系而非规章制度的现状。

其次,改变合作研究的互动方式。通常,由中小学发起的合作较为常见,由科研工作者发起的合作却不常见。由于科研工作者通常是作为受邀请方和中小学进行合作,在合作互动中就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有时候不得不为了片面迎合邀请方的实际和要求降低研究水准。有时候,这种合作又会变成科研工作者单方面的任务。之所以出现这种被动的情势,自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是,研究者主动服务于实践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的意识不强是其中重要原因。

再次,强化合作研究的可持续性。很多合作研究是基于双方的临时需求而开展的。科研工作者选择合作的动机很多时候是为了研究成果的发表而非改进实践,中小学选择和科研工作者合作的动机则往往出于课题开题、结题、出成果、应对检查以及教师培训等临时的需要。这些动机和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双方的合作就即刻中止,这就使双方的合作缺少可持续性。为此,有必要探索各种有助于维持双方长期合作的机制和条件。

最后,提高合作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由于缺乏长期的共同愿景和长远目标,科研工作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参与往往是隔山打牛或见木不见林,难以从真实的教育现象中得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结论,也难以帮助中小学把研究的成果切实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为此,站在更高处、着眼更远处寻找双方合作研究的课题,探索高质量、高水平合作的机制是必要的。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需要制度的安排,为此有必要从人事、科研、学校教育评价等具体制度上进行改革,为科研工作者和中小学展开合作研究提供多样而坚实的平台,使两者结成真正的研究共同体,为实现具有共同目标的互利互惠、充分互动、长期合作的高质量合作研究提供可能。

教育研究是认识和改造教育实践的工具,从重视“发表力”转向重视“行动力”从而切实为实践服务,是保持教育研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为此,教育研究要坚持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同时又指引现实不断接近理想,让知识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汉伯里·布朗.科学的智慧[M].李醒民,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6-8.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5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312.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7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413.

[4]杨汉麟.论近现代外国教育实验的分期及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5(3):125.

[5]田慧生.我国教育实验发展前景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1998(6):31.

[6]郝志军,田慧生.中国教育实验30年[J].教育研究,2009(2):8.

[7]裴娣娜.论现代中国教育实验观的根本转变[J].教育研究,1999(7):19-20.

责任编辑:杨孝如

Educational Research: Pursuit of Acting Power or Publishing Power?

WANG Hai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in which educational research pays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publishing of articles with ignoring the practical values, researchers should not only pursue realism but also have romantic feelings. On one h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should seek truth from fac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find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real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blems themselves,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empirical research. Meanwhile, researchers should also be alert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objectivism. On the other h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should transform practice and serv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meantime, such research should bewar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subjectivism with a plain style of writing.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uch ways can be adopted as reforming the syst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the communities of research for professional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esides, we should also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l research; acting power; publishing power; realism; romanticism

猜你喜欢

教育研究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